“AI教母”李飞飞对AI的五个见解
作者:微信文章“AI教母”李飞飞对AI的五个见解
当前,人工智能席卷全球,我们每天都在见证新东西的出现。你是否想过,点燃这场革命的火花,究竟是在何时何地被引燃的?
李飞飞,被誉为“AI教母”,是位于这场技术浪潮中心的关键人物。正是她的开创性工作,推动了AI走出了“寒冬”,开启了今天的革命。
本文将从她最近的一次深度访谈中,提炼出五个最具启发性的观点。这些观点或许能刷新我们对AI的认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项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访谈(Lenny’s Podcast)的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jiatnd6Xk
1. 曾几何时,AI是一个“脏词”
今天,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AI的世界,但一个令人惊讶的历史事实是:就在不久前,科技界对“AI”这个词还避之不及。
李飞飞在访谈中回忆道,大约在2015到2016年间,许多科技公司会刻意避免使用“AI”这个词,因为他们不确定这是否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认为它可能是一个“脏词”。直到2017年左右,公司才开始鼓起勇气,自豪地称自己为“AI公司”。
这种犹豫不决与今天“每家公司都是AI公司”的狂热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仅仅是一段有趣的历史,它是一个强有力的提醒:我们正处在一场加速度前所未有的变革之中,今天的常识在几年前甚至是无法想象的禁忌。
2. 现代AI的“黄金配方”源于一个被忽视的要素
现代AI是如何诞生的?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曾被长期忽视的要素,而非一个全新的算法。
在21世纪初,AI领域(当时更多被称为机器学习)陷入了所谓的“AI寒冬”。研究人员们专注于设计更复杂的算法模型,却发现无论模型多么精巧,性能总是无法取得突破。当时整个领域的主流思想是设计更完美的算法,但李飞飞的团队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问题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算法,而在于一个被严重忽视的要素——海量的数据。
他们从人类儿童通过海量感官经验来学习世界的方式中获得启发,意识到机器也需要同样规模的数据来训练。基于这一洞见,他们启动了雄心勃勃的ImageNet项目,手动收集并标注了1500万张图像,涵盖了22000个物体概念。
这个决定性的时刻发生在2012年:多伦多的研究人员利用ImageNet庞大的数据集、仅仅利用两块英伟达(Nvidia)的游戏显卡和一个神经网络,在物体识别问题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突破。这就是鼎鼎大名的AlexNet的诞生,而多伦多团队三人组中,据Geoffrey Hinton回顾:“Ilya提出了理念,Alex实现了它,而我获得了诺奖”。
大数据、神经网络和GPU——这三者的结合,就此成为现代AI的“黄金配方”。李飞飞指出,即使是像ChatGPT这样最新的技术,其核心仍然依赖于这三个基本要素,只是规模呈指数级增长而已。
3. “AI并无‘人工’之处”:一切都与人有关
在探讨技术的本质时,李飞飞提出了一个深刻的哲学观点:AI并非真正“人工”的。她在一次美国国会作证时强调了这一理念:
AI并无‘人工’之处,它由人启发,由人创造,最重要的是,它影响着人。
这句话的内涵不止于字面。它强调了AI技术深深根植于人类的智慧、数据和创造力,其最终目的也必须是服务于人类社会。这是一个技术声明,更是一个责任宣言。它提醒我们,作为AI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必须对它的发展方向和最终影响负起责任。
虽然李飞飞对技术持有乐观态度,但她并非一个乌托邦主义者。她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科技从长远看对人类肯定是正面的,但每一项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其最终是造福还是损害人类,完全取决于我们——作为个人、社区和整个社会——所做出的选择和行动。
4. 我们离终点还很远:为什么仅靠“堆料”还不够
当前,AI领域的主流趋势是通过不断增加数据和计算能力(即所谓的“规模法则”)来提升模型性能,并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然而,李飞飞认为,人类离真正的智能还很远,未来的突破需要更多根本性的创新,而不仅仅是“堆料”。
她用一个例子阐述了当前AI的局限性:即使我们把人类有史以来所有关于天体运动的数据(远比牛顿当年拥有的多得多)都喂给一个AI模型,它也无法自行推导出牛顿的运动定律。这表明,AI在抽象思维、创造性洞察和真正的科学推理能力方面还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此外,在情感和认知智能方面,差距同样巨大。今天的AI无法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那样,与学生进行一场充满同理心、能激发其内在动力的深度对话。这些例子都说明,AI领域目前仅仅是“触及了表面”,未来的重大突破必须超越现有的模式,探索全新的思路。
5. 下一个前沿:超越语言的“世界模型”
虽然大型语言模型(LLM)是当前AI的焦点,但李飞飞已经将目光投向了下一个更广阔的前沿:世界模型(World Model)。
想象一下,不再仅仅是与AI对话,而是能够用一句话“说”出一个可以让你置身其中的完整世界。这就是“世界模型”的宏大愿景——它要赋予AI一种“空间智能”,一种对我们三维物理世界的直觉理解。人类的智能远不止于语言,我们智慧的基石深深植根于对三维空间和物理世界的把握。
世界模型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实现具身智能(Embodied AI)——例如机器人——的关键缺失环节。机器人需要在真实的3D世界中导航、交互和执行任务,它们需要一个能够理解并模拟这个世界的“大脑”。其次,世界模型也能极大地增强人类自身的能力,无论是在建筑设计、游戏开发、科学发现还是创意艺术领域,它都能成为强大的辅助工具。
为了推动这一愿景,李飞飞创立了World Labs公司,并推出了全球首个大型世界模型的产品化应用——Marble。它允许任何用户通过简单的提示语,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可交互的3D世界。
结论
从AI曾是一个“脏词”的过去,到以“世界模型”为目标的未来,李飞飞的见解贯穿着一条清晰的主线:AI的核心始终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它源于人类的好奇心,由人类的创造力驱动,并最终需要由人类的责任感来引导。
在访谈结尾李飞飞强调:每个人在AI时代都有自己的角色。她告诉我们:艺术家可以拥抱AI作为新的创作工具,护士的繁重工作可以被AI辅助以更好地照护病人,即使是即将退休的农民,也能作为公民参与社区讨论,影响AI的应用方式。
技术是工具,人性是目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