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时代的个人知识库,如何从“本子”升级为“花园”
作者:微信文章和同事见完客户的路上,我们聊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决定长期竞争力的问题:你怎么记笔记?
我问他平时怎么做记录。他说工作上的笔记都写在本子里,记得很清楚。
我追问:“那你在学习樊登读书时,笔记记哪里?”
他答:“记在脑子里。”
我接着问:“你怎么这么相信自己的大脑? 七个名字、几种颜色、再加上几个条件,你能稳定不混淆吗?”
我分享给他一句我很认同的观点:大脑不是用来存储的,它更擅长深度思考。
大脑不是仓库,它是发动机。
随后我又问:“你写在本子里的笔记,多久会回看?临时想到某个内容,能不能30 秒内找到?做过复盘吗,怎么复盘?”
他愣住了——这些问题,过去几乎没人问过他。
我的建议很直接:把笔记随时同步到云端,建立个人知识库。只有这样,复盘才方便;要找内容,30 秒内就能定位。
为什么一定要构建“个人知识库”?
在这个时代,没有属于自己的数据,就很难用好 AI。
我听老喻(微信公众号:孤独大脑主理人)的 AI 课程学到一个我非常认同的比喻:先有自己的“花园”,再用 AI。
你的“花园”= 你的领域、目标与问题清单;
AI = 放大器,围绕你的花园去耕耘,效率才会指数级提升。
如果所有记录都只在本子上,或散落在脑海里,AI 无法调用,你的经验就很难变成可迁移的资产。
从数据到智慧:一条可操作的“梯子”
数据 → 信息 → 知识 → 模型 → 智慧
数据:会议纪要、读书摘录、灵感片段、好的文章;
信息:去噪后的要点与结论;
知识:可复用的原理与方法;
模型:第一性原理/决策框架/流程图;
智慧:在真实场景中稳定做出更好决策。
难点在“信息 → 知识 → 模型”。这一步,最需要结构化与复盘,而 AI 可以成为你的得力助手。
落地方法:把“本子”升级为“花园”的 5 步
1)统一收集:一处进,一处出
所有输入(会议/读书/灵感)先进云端,不再分散在便签和本子里。
建议规则:24 小时内把线下纸笔内容拍照扫描/转写上云。
2)30 秒检索规则(Quick Find)
给每条笔记起可检索的标题:2025-10-06|客户复盘|XX集团供应链
固定三个字段:日期|主题|场景,加 3–5 个关键词/标签。
3)原子化卡片(Atomic Notes)
一条卡片只放一个观点/一个问题/一个动作;
读书不再长篇摘抄,改为“问题—答案—例子”三段式。
4)每周 30 分钟复盘(413 框架)
4 成故事:发生了什么?
1 成数据:指标/证据是什么?
3 成行动:下周三条可执行改进;
用 AI 总结当周卡片,自动生成复盘提纲与待办。
5)把知识变工作流(Workflow)
让 AI 帮你把会议纪要→要点→责任人/截止时间→下周回顾表,一键串起来;
重复出现的流程(如客户访谈、复盘、读书卡),做成模板。
工具与习惯:先别纠结哪款最好,先把“规则”立起来
我目前在用:印象笔记、得到 Get 笔记、腾讯 iMA 知识库。它们各有优势,关键不是工具,而是规则:
命名统一:日期|主题|场景|版本;
固定标签:#会议 #学习 #复盘 #客户 #方法论 #待办;
周回看:每周固定时间打开“本周新建/新改”视图,合并同主题、删重,并输出下周行动。
和同事的这段对话,最后落在一句话上
让大脑做“发动机”,让云端做“仓库”。
当你的记录、复盘、知识点与经验都能被 AI 调用,你才真正拥有了“第二大脑”。这时,AI 不再只是一个工具,更是你的增长复利器。
结语
听笑来老师经常说:“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易效能叶老师:“烂开始,好结果;先完成,在完美。”
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这些,是在持续学习与实践中慢慢意识到:建立第二大脑,是 AI 时代最划算的长期主义投资。
今天就从一条会议记录、一个突发灵感开始,把你的“花园”种起来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