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Sign in with Twitter

It's what's happening?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40|回复: 0

AI把大型科技公司逼成了基建狂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1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美国五大科技巨头的最新财报都出了,你可能已经在新闻里看到“AI继续火爆”“云业务加速”这些关键词。但如果你只看营收增速,很容易忽略一个更大的信号:
它们正在把钱从“软件”转向“硬件”,从“创新”转向“建设”。

这个趋势,在这次财报里被集体确认了。


先看几个数字,对比最有说服力。
公司本季度资本支出(CapEx)年度CapEx预期(2025)云业务收入同比增速
Alphabet$12B$91–93B+28%(Google Cloud)
Microsoft$11.5B超$45B估计+29%(Azure)
Amazon$14B+不明(但AWS预计翻倍扩建)+12%(AWS)
Meta$9.3B$70–74B无直接云业务
Apple$2.5B未披露无云业务

其中Alphabet和Meta的CapEx增长幅度最猛,Meta在电话会上甚至表示CapEx预期“还可能进一步上调”。

微软和亚马逊虽然没有更新具体全年CapEx目标,但用更直白的方式说明了自己在“建厂”:
亚马逊在财报中披露,AWS在过去一年新增了3.8GW电力容量,并预计到2027年再翻一倍。

w2.jpg



这轮“砸钱造基建”的趋势越发强化了。

答案很简单:大模型的训练和部署,正在推高对算力、网络带宽、电力和冷却系统的需求,远超以往任何一次技术迭代。

微软CEO纳德拉这次就直接透露:OpenAI 95%的训练工作都在 Azure 上完成。而且Azure AI服务的客户已经超过53,000家,比上一季度多了将近13,000家。

Meta虽然没有商业云服务,但扎克伯格强调:他们的基础设施要能支持2025年部署超350,000个英伟达H100芯片,再加上自研芯片和A100、L40S等型号,总体算力等效于60万个H100单元。

这相当于:即使不靠AWS或Azure,Meta也想自己造一整套AI运行底盘。


除了基础设施,第二个明显趋势是:客户订单比收入更重要。

微软在财报中特别提到,Azure的“backlog”(未来合同收入)总额高达2240亿美元,同比增长19%。这意味着,AI和云服务的客户虽然现在付的钱还不多,但合同已经签好,未来要付的钱是稳的。

AWS和Google Cloud也类似,都强调了长期客户签约的增长。AWS今年恢复增长的部分原因,就是企业客户开始恢复“押注”——愿意签多年的云AI服务合同,尽管短期内仍控制开支。


最后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轮财报里,谁“投入多”,市场就给谁高分。

亚马逊是最明显的例子。虽然AWS增速还没有回到疫情高峰,但资本支出、AI客户落地、电力储备等硬核投入都赢得了市场认可,股价财报后直接涨超10%。

反观Meta,虽然AI战略转向也很清晰,但因为起步晚、硬件基础薄,加上在非AI业务(比如Reels变现、广告疲软)上的短板,财报后反而下跌超15%。

微软表现最稳定,是唯一持续盈利+持续重投+AI客户实锤都齐全的公司,财报后微跌,但整体市值已经接近3万亿美元。


简单说,这轮财报是一次全行业战略排位赛。大家已经从“发布AI工具”进入到“建设AI底座”的白热化竞争阶段。

谁有钱盖得起数据中心、买得起芯片、扛得住电费,市场就给谁买单。

砸钱、砸钱、砸钱!看看最后谁卷不动掉队。
大佬的圣杯 · Vol.2|Pabrai 的一页研究卡大佬的圣杯|Vol.1:Pabrai的寻宝法高信息密度——算力成为新的石油,AI竞争白热化全球喝酒都在变,白酒还能不能投?从英国顶级基金的“卖酒”决定说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1-5 17:43 , Processed in 0.10456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