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25|回复: 0

AI写作避坑指南:拆穿“完美的平庸”,我与AI较量30天的走心感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4 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在AI写作如影随形的当下,我们不禁思考:当技术把“语句通顺、格式规范”做到天衣无缝,写作的灵魂究竟藏在何处?或许答案就在于那股琢磨事儿的劲儿、独一份的个人味儿,以及字里行间的真感情——毕竟,AI能把字写对,而唯有你能把内容写活。

在注册公众号之后的这三十天里,AI写作成了我遇到的常客。尤其是升级WPS大会员后,敲几个字就能生成一篇“像模像样”的稿子,换个关键词连风格都能跟着变。可我打心底里不喜欢——那些AI生成的内容就像塑料花,看着精致却摸不着温度。如果批量发出去,要么在流量里悄无声息,要么被人一眼戳破:“这文风,太像AI了。”

后来总算想明白,AI的问题就出在它那层“完美”的外衣上。它把“语句通顺、格式规范”这些基础活做得天衣无缝,这就是AI的“完美的平庸:看似无瑕,实则无魂。” 却偏偏缺少我们写作时最看重的三样东西——能把事儿想透的琢磨劲、能让人一看就知道“哦,这是她写的”的个人味儿,还有能让人心里认可的真感情。

我一直觉得,写作不是“把字凑齐了就行”,而是“把自己心里那点东西传递出去——递出你的观察、你的纠结、你独一份的体会。”不依赖AI但也不拒绝AI,要与时俱进啊。就像我写《那些爱发朋友圈的人》时,不会停留在“分享是一种美德”的浅层认知里,而是琢磨“他们藏着怎样的生活态度”的思考,再让AI帮忙分析了一下这类朋友共同的特质(因为我也不清楚别人发朋友圈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的想法啊)。如果想让AI当帮手又不被带偏,得守住4个我琢磨出来的实在法子。这些不是什么技巧,是我写了这么多小文章后,和AI较量出来的一些心得。

避坑1:别当“观点传声筒”,给内容添点“琢磨劲儿”

AI最擅长的是把网上东一句西一句的观点拼起来,弄出一篇“看起来挺有道理”的文章;但它最不会的,是像我写《原来理解,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时那样,理解孩子们养宠物那件事儿时,我坐在那儿反复琢磨:“这事儿真就只有‘支持’和‘反对’两种答案吗?我心里那点犹豫,该怎么说清楚?”要是让AI来写,八成全是“要理解孩子想法”的套话,读者扫一眼就划走——谁愿意花时间看那些空洞的套话呢?

分享3个让观点立得住脚的实在动作:

追问到“实在处”:别轻易信AI那套笼统的话,多问几个“到底是咋回事”。它说“能解决问题”,你就拆成“给谁解决?解决哪类问题?得先排除哪些因素?”,再用自己的观察补上答案。就像写《小马过河之后,我收获了什么》时,我没停在“要自己尝试”的层面,而是琢磨“试过之后到底收获了什么”并进行总结,收获这才落到了实处。

案例换“身边事”:别用AI嘴里的“某单位”“某案例”,换成你真见过、真听过的具体事例。它说“能提升效率”,你就想想单位业务平台系统上线后,原本需要人工逐笔录入、核对大半天的报表,现在几分钟就能自动导入;就像写《朋友圈里的旧时光》,我没写“大家都爱怀旧”,而是写了自己翻旧动态时发现的“原来我这些年来都有执着于某件小事的劲儿”,用当年的真事儿替代空泛的说法,观点才让人觉得“这是真的,不是编的”。

多想想“另一面”:AI总爱把一件事夸得没边儿,可咱们过日子都知道,哪有没缺点的事儿?主动补上“虽然好,但可能有啥麻烦”,既认可好处,也不藏着问题。就像写《贪一点慢,得一份闲》时,我没只说“慢下来好”,也写了“慢有时也会让人尴尬”,这样的观点才实在,才让人愿意相信。

避坑2:别困在“模板里”,给文字烙上“自家味儿”

AI说的“换风格”,其实就是换套预制好的模板——把“很好”换成“绝佳”,把长句改成短句,可字里行间还是透着一股“机器腔”。要是天天照着它的调子写,慢慢就忘了自己该怎么说话,写出来的东西像从流水线上下来的,没半点“我写的”印记,自然没人能记住。

分享3步找到“自家的写作范儿”的心得:

定个“自家锚点”:先想清楚“我平时说话啥样”。是喜欢用短句子直来直去,还是爱用点小细节让人有代入感?找准这个“锚点”,再对着AI的稿子改。就像我写《一天只发一条朋友圈的人》时,没用AI那种“这类人通常怎样”的概括,而是用“我自己的真实体会来代替某个特定的好友,再回想发圈前会琢磨半天”的细节,让文字里有我的影子。

丢掉“机器黑话”:“赋能”“新生态”“抓手”这些词,AI爱用,可咱们平时聊天根本不会这么说。把这些词换成实在的话,比如“给老行当添点新办法”“打开了新路子”,文字才像“活人说的话”,有劲儿。就像写《踏实耕耘,有些收获本就不在计划里》,我没用“如何踏实耕耘的事例”这类词,而是写“试着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后来发现……”,读起来就像在和朋友聊天。

调调“说话节奏”:AI写东西像念说明书,一句接一句,没个起伏。你可以把长句子拆成短的,偶尔加个小反问,比如把“AI能提升效率,但有同质化问题”改成“AI写得快是真的,但都一个样,算真写作吗?”。就像我写《原来理解,不需要太多的理由》时,用了很多短句和对话,读起来有张有弛,像在和读者互动。

避坑3:别让文字“冷冰冰”,给内容添点“真感情”

AI能精准敲出“温暖”“感动”这些词,可它从来没体会过被人惦记的暖,没尝过遗憾的酸,自然写不出能让人心里一软的文字。其实文字的温度,从来不在那些漂亮的形容词里,而在藏着生活细碎的小细节里——像是妈妈手心里的糖,又像是夏天里的风,还像是没说出口的那句“感谢”。

分享3招让文字有“温度”的做法:

加些“小碎片”:就像写《旧时的梦》时,我没写“家人很关心我”,而是写“以前,妈妈每次打电话,最后都会说‘多吃点饭,别怕长胖’”,细节里的感情,比直白的“关心”更打动人。

补上“感官记忆”:别直接说“那段时光很好”,把好的感觉画出来。写写当时看到的颜色、听到的声音、闻到的味道、摸到的触感。就像写《文字在指尖跳舞》,我没说“那段日子很充实”,而是写“轻敲键盘的声音、桌面翻开的书页、窗外远山的夜色”,这些感官细节凑在一起,读者自然能想起自己的经历,跟着你一起动心。

露些“真情绪”:AI总爱写“圆满的结局”,可咱们的日子哪有那么多“事事如意”?偶尔写写“当时挺纠结的”“现在想起来有点遗憾”,让情绪更真实。就像写《我们,已不再年轻》时,我没写“要如何积极地生活”,而是写下“偶尔也会躺平,躺平后又会闲得发慌”,这种不完美的真,反而比刻意的圆满更能暖到人心。

避坑4:别当“甩手掌柜”,和AI“好好搭伙”

最傻的做法,是从选题到成稿全丢给AI。试过一次,写出来的稿子看着完整,却没一点“我的想法”,反复修改直到面目全非后彻底放弃,不过咱们得清楚:AI是帮咱们省力气的帮手,不是替咱们写作的人;真正让文字活起来的,永远是咱们自己。

分享3步和AI“搭好伙”的经验:

分好“活儿”:明确谁该干啥,Ai用得好,事半功倍。让AI做那些费时间却不用动脑子的事——整合资料、搭个框架、合并文档;我们自己专心干“值钱”的活——思考核心观点、进行具体的分工、填充实用内容。就像筹备第一届运动会时,AI帮我把秩序册和工作人员手册整合成一个总则,当时同事还认为我至少要花半天时间来整合这两个册子,而实际上我只花了几分钟。运用Ai,只要分工清楚,效率和质量两头就都能顾得上。

把好“信息关”:AI记东西有时会出错,它给的数据、引的说法,一定要自己去查。哪怕是一个小数字,也要去官网或权威报道里再确认一遍,要是信息错了,读者对你的信任就少一分,丢的是自己的口碑。

坚持“再改改”:永远把AI的初稿当成“素材草稿”,不是成品。不管它写得多完整,都要自己过三遍:改观点,让它有琢磨劲儿;改风格,让它有自家味儿;改情感,让它有真温度。

最后想说,AI的“完美”是科技给的福利,帮咱们省了不少文稿上的功夫;但它的“平庸”也在提醒咱们——愿意琢磨的深度、独一份的个性、藏在细节里的温度,这些只有人才有的东西,才是文字永不褪色的灵魂。与其担心“AI会不会取代我”,不如想想“怎么用AI让我写得更好”。就像我这三十天的尝试,AI可以帮我整理素材,但那些“过日子的真实感”,永远得靠自己去悟、去写。记住一句话:AI负责“把字写对”,而你,负责“把内容写活”。守住这个核心,AI就是帮你跑得更快的伙伴,而不是拖你后腿的坑。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6 18:32 , Processed in 0.106403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