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30|回复: 0

AI泡沫乍现,价值为纲才,穿越泡沫期的生存法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4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1
数据看AI投资热,泡沫已经存在历史反复证明“泡沫”是技术革命的“孪生兄弟”,是新技术必须经历的“成人礼”。当前人工智能热潮正将全球股市的估值,推向远超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高峰时期的水平。在这场资本狂欢中,被誉为“全球科技之都”的硅谷,关于“AI企业的价值是否被严重高估”的争论愈发紧迫,担忧情绪持续升温。本周,在硅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举办的一场专题讨论会上,面对座无虚席的观众,作为亲历过四次科技泡沫的“过来人”——平板电脑之父、斯坦福人工智能商业化先驱杰瑞·卡普兰(Jerry Kaplan)袒露自己的担忧。他指出,“当前投入AI领域的资金规模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一旦泡沫破裂,损失将难以估量,而且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AI领域,它还会拖垮整个经济。……”OpenAI董事长、人工智能代理初创公司Sierra的首席执行官Bret Taylor日前承认“我认为人工智能确实会改变经济,而且我认为它会像互联网一样,在未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但我也认为我们处于泡沫之中,很多人会损失很多钱。IDC 最新支出指南显示,2024 年全球 AI 相关资本开支 3158 亿美元,2028 年将膨胀到 8159 亿美元,复合增速 32.9%——远高于全球 IT 支出 5% 的均值。更直观的是英伟达:2023 年初至今,其市值最高上涨 6 倍,市盈率一度突破 110 倍,而同期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仅增 15%。当估值曲线与收入曲线出现 7 倍速差,资产价格就已脱离基本面,这是泡沫的典型技术定义。

2
从蒸汽机到ChatGPT,泡沫都是通用技术长大的“成人礼”毫无疑问,每一次通用技术(GPT)的扩散都伴随金融狂欢。英国工业革命期间,棉纺织公司股票 1800-1825 年上涨 400%,随后暴跌 25%,经济陷入 20 年低迷;19 世纪中叶“铁路狂热”中,美国新建铁路里程 1872 年同比 1830 年暴增 186 倍,债券融资占 GDP 比重从 5% 蹿到 34%,泡沫破裂后再现 25 年萧条。回到 20 世纪末,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1995-2000 年上涨 5 倍,P/E 中位数达 105 倍,2002 年回撤 78%,市值蒸发 5 万亿美元。可见,泡沫是技术范式更替的“燃料”。没有过度资本,就没有过度基建,也就无法把实验室里的蒸汽机、铁路、光纤铺进千家万户。今天的 AI 正重复同一剧本:资本先于应用、估值先于盈利、信仰先于现金流。区别只是,19 世纪的泡沫靠股票和债券,21 世纪的泡沫把 VC、SPAC、加密货币乃至大模型 API 都加了杠杆。

3
为什么必然形成泡沫?——两个视角拆解① 经济学视角:J 曲线与理性预期AI 属于典型的“J 曲线”技术:初期需要大规模沉没投入(算力、数据、人才),但边际产出为负;只有当企业管理范式、组织流程、业务核心算法、互补资本(芯片、云、5G/6G)全部重构完成,生产率才会陡升。2023 年 11 月 NBER 工作论文《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U.S. Micro Data》(Babina et al.,作者来自芝加哥、哥大、美联储与人口普查局)发现:
    企业在部署 AI 的前 24 个月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下降约 0.5%–0.8%;第 3–5 年TFP 比对照组高出 3.6%–4.8%,且统计显著。美国人口普查局 2024 年 9 月简报《The AI Adoption Lag: Evidence from the 2019–2023 Annual Business Survey》也给出类似“先降后升”的曲线,
而资本市场缺乏耐心,等不起这些年,投资者基于“未来现金流折现”给出高估值,于是价格—时间曲线被提前拉直,泡沫由此产生。② 产业生命周期视角:导入期与分裂期英国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在专著《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Technological Revolutions and Financial Capital)书中提出一次技术革命经历“四阶段+1拐点“的周期论,即划分为:“爆发—狂热—协同—成熟”四阶段,并在“狂热”与“协同”之间插入“转折点”。AI 目前处于“狂热”中段:技术已被验证(GPT-4.5 通过图灵测试,GPT-4.5 被认为是人类的比率高达 73%),但商业范式尚未收敛(盈利场景碎片化)。此阶段金融资本过剩,生产资本不足,导致“估值—营收”剪刀差扩大。狂热期往往持续 5-8 年,随后进入“协同期”,泡沫破裂、标准确立、龙头崛起——互联网泡沫 2002 年结束,谷歌 2004 年上市、亚马逊 AWS 2006 年推出市场,正是协同期的标志。

4
泡沫的利与弊用辩证思维看“泡沫”,其具有两面性,有利有弊。
    弊:资源错配与信心崩塌。泡沫破裂后大量公司会消失,资金投入打水漂,据MIT 2025年对企业级生成式AI的跟踪,95%试点尚未产生可衡量利润;一旦融资窗口关闭,大量无营收初创公司倒闭,资本只向“有现金流”的硬件与云厂商集中。此外,泡沫破裂会导致人才失业、资本寒冬,可能延缓下一代技术导入,影响整个经济的衰退。利:加速基础设施投资。2000 年光纤过剩导致带宽价格暴跌 90%,却为 2005 年后的视频、社交、移动互联网铺平道路;今天英伟达 GPU 的“投资循环”同样让算力成本每年下降 40%,间接孵化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等爆款。
   更关键的是,泡沫完成“企业换血”。互联网泡沫一役,腾讯凭 QQ 上市融资熬   过寒冬,阿里靠 2000 万美元“救命轮”建起 B2B 平台,随后淘宝、支付宝横    空出世;当 95% 陪跑者倒下,活下来的巨兽把廉价算力、带宽、人才一次性    收编,形成“赢家通吃”飞轮。AI 泡沫破裂后,同样的剧本正在重演:GPU 过     剩、开源模型泛滥、算法工程师重新流动,为下一波 AGI 原生应用腾出黄金窗口。

5
三类企业在泡沫中的生存法则目前,AI行业主要是三类企业,一类是AI核心技术和产品提供者,包括硬件和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二类是AI应用者,将AI能力融入到各类业务场景中实现降本增效和模式创新;第三类是AI产业辅助者,包括数据标注、AI技术培训、围绕AI应用的各类咨询等。如何在这场“九死一生”的残酷竞争中,穿越泡沫周期存活下来,需要保持长期主义的心态,以价值为纲的战略定力,以客户成功为北极星指标。第一类:AI核心技术服务企业——“铲子”先赚先卷,链主企业或大型企业锁产能、锁生态,准备好充足的“粮草”,做到胜者为王。中小AI技术企业不建议卷“通用AI服务”,而是找到优势场景,构建AI的闭环化应用和加速迭代,形成细分领域的护城河。针对一些难以场景全过程聚焦一个市场,泡沫期换股收专利,模型蒸馏+合规SaaS让部署成本降九成。第三类:AI辅助生态——“卖水”稳赚但不躺赢:数据标注尽量往高价值的行业挤,比如医药、智能驾驶等;培训行业首先把自己AI化,才能深刻理解AI培训和传统的不一样,并沿着AI催生的人机协同重构培训体系和知识体系,未来培训不只是培训人,还“培训”智能体。

6
价值为纲:冲出互联网泡沫的亚马逊-贝佐斯的”飞轮“模型互联网的泡沫是从2000破灭的:2000 年 3 月 纳斯达克指数见顶(5132 点),随后 18 个月跌去 78%。亚马逊股价从 113 美元直落至 5.5 美元,市值由 400 亿美元缩水至 20 亿美元,华尔街齐声高喊“亚马逊将被 Barnes & Noble 收购”。 在此危急关头,贝佐斯召集高管在一个餐厅讨论何去何从?当时,有的高管说需要收缩品类节省成本,有的高管说要加大营销,多获得流量,扩大销售贝佐斯说说:“你们的建议都对,但都没有找到更关键点,我们能翻盘的唯一路径是如何‘为客户创造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提出飞轮理论:更低价格 → 更好的用户体验 → 吸引更多用户,增加流量和销量 → 更高议价权 → 更低成本 → 更低价格。飞轮得到闭环,为客户创造机制价值。
w1.jpg
2003 年,随着飞轮理论的实践落地,亚马逊首次实现年度盈利;2018 年,市值破万亿。飞轮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把泡沫期融到的钱,全部换成客户体验与长期资产”。

7
结语:拥抱“泡沫”,但别被泡沫“拥抱”AI 泡沫终将破裂,这是技术扩散的物理定律。对政府,需要在“鼓励创新”与“杠杆控制”之间动态平衡;对投资者,需要把 20% 仓位留给“看不懂但颠覆性”的赛道,同时用 80% 仓位押注“有现金流”的标的;对企业,需要像贝佐斯那样,把估值换成客户价值、把融资换成长期资产。当潮水退去,有人看见裸泳,有人捡到“宝贝”。愿你在下一次退潮时,仍手握飞轮,情系客户,心向长远。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6 18:32 , Processed in 0.104784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