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94|回复: 0

一天能写30篇论文?别让AI再制造垃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3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凌晨三点,某写字楼的键盘声噼里啪啦响个不停——不是寒窗苦读的学生赶论文,而是“枪手”们正在用AI批量炮制所谓的论文。在央视曝光的一份“2025写稿明细”里,一个人一天能写30篇论文,还能横跨法学、计算机、学前教育等多个专业,天才啊!

w1.jpg

为了一篇论文,以往有多少学生泡在图书馆里啃几十本专著,在田野调查中磨破几双鞋,对着数据表格熬几个通宵……可如今,“组稿+ AI”模式把论文拆成了百搭的“垃圾食品”,吃起来好像很爽,但思维成长的养分,是一点儿也没有。

这条产业链能存活,暴露出学术评价的漏洞。有的高校把“论文发表数量”当硬指标,把查重率当学术合格线,却忽视了论文的实际质量。有的文章,查重率虽然低,但内容破绽百出,要么AI照抄10年前的陈旧数据,要么张冠李戴挪用其他省份案例,所有的“实地调研”都来自凭空臆想。

AI枪手泛滥,催生了新的“猫鼠游戏”:学生用AI写论文,学校用AI检测,你升级“降重能力”,我更新“识别算法”。有的学校开发“学术原创度评估系统”,不光查文字重复率,还能分析观点的连贯性、数据的合理性,让AI代写现出原形;还有的试点“论文溯源制度”,要求学生提交研究过程手册,从文献阅读笔记到数据采集记录,步步都要留痕。

针对学术领域应用AI,不能一棍子打死,而是要划一条红线:文献检索、数据整理等“体力活”,可以请AI帮忙;核心观点、研究设计、逻辑论证等环节必须是“原创”。技术,可以为人脑减负,但不能替我们思考。

毕竟,学术研究从来不是快餐,缺了文火慢炖的思考,再精致花哨的AI调料,也熬不出最真实鲜美的原味。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作者:曹刚

编辑:李争

编审:陈莉

更多新闻资讯

欢迎订阅纸质版《新民晚报》

👇

推荐阅读
w2.jpg





觉得不错下方 点赞 在看点起来
并多多转发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0-29 17:53 , Processed in 0.125455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