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94|回复: 0

AI“魔改”来袭:如何为孩子定制“数字疫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AI技术正在文化传播领域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古老文明焕发出时代光彩。

在2025年大阪博览会上,基于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的艺术形象,通过AI技术实现经典IP孙悟空的“数字新生”,为全球游客提供互动交流和智慧导览,成为中国馆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人民网推出的《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项目,借助AI技术让两位先哲“穿越”时空,以现代人熟悉的“视频通话”形式展开对话。

他们在泰山与奥林匹亚山之间“携手同游”,生动演绎“和而不同”的文明对话智慧,这一创新尝试已获得超1亿次的全网曝光。

w2.jpg

▲2025年大阪博览会上观众与“AI猴哥”互动 图源:科大讯飞

w3.jpg

然而,在欣赏技术带来的繁华盛景时,我们更需警惕其背后潜藏的文化失序与价值隐忧。在AI深度介入文化传播的背景下,历史知识与经典文化的传承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





算法本身虽是中性工具,但在商业逻辑驱动下,某些内容创作以“创新”为名追逐流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粗暴解构。





网络平台上,AI“魔改”经典的现象层出不穷:86版《西游记》中孙悟空被恶搞“热吻”白骨精,诸葛亮被扭曲为搞笑丑角,岳飞的忠勇精神遭到娱乐化解读……这类内容如同“文化病毒”,在算法推送的持续冲击下,悄然篡改着经典文化的“基因序列”。

w4.jpg

▲AI“魔改”《西游记》 图源网络

这种冲击对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数字原生代”影响尤为严重。一方面,AI对经典的随意篡改混淆了青少年的文化认知基础。尚未系统接触原著的青少年容易先入为主,将戏谑改编误认为经典本身,从而难以把握《红楼梦》《西游记》等经典作品真实的文学价值及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对历史人物的娱乐化解读不仅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潜移默化地扭曲青少年的历史观,更会因其长期提供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不断削弱青少年的深度思考能力。

当年轻一代习惯于被动接收碎片化、娱乐化等浅层信息,批判性思维日渐匮乏,AI对经典的“魔改”便更容易长驱直入,侵蚀他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历史是民族认同的根基,而敬畏之心是传承文明的精神前提。当“辛弃疾很愤怒,后果很严重”“屈原代言粽子”等荒诞剧情将严肃史实降格为流量噱头时,不仅消解了历史的庄重感,更使青少年难以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在国际平台的算法生态中,若缺乏有效引导,技术便利可能演变为文化根脉的侵蚀工具,动摇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w5.jpg

为应对AI技术带来的文化挑战,我国正逐步构建一个多层次、协同共治的制度保障体系。该体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以专项治理为手段,以技术规制为前沿,以正向激励为引导,共同为青少年数字时代的文化安全构筑坚实防线。

在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作为首部综合性立法,确立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基本原则,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治理层面,中央网信办持续开展“清朗”系列专项行动,针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类突出网络问题进行精准打击,有效净化网络生态。

w6.jpg

在技术前沿,《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重点规章及时为AI服务划定红线,要求提供者承担内容审核主体责任。这意味着平台不能仅依赖人工审核,更需借助技术手段履行责任,例如部署AI内容识别模型,主动筛查、拦截对经典文化形象进行恶搞、低俗改编的内容。

此外,国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实施网络精品创作扶持计划等“疏堵结合”的方式,鼓励创作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内容,为青少年提供丰富、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这些制度相互衔接、彼此支撑,共同织就一张数字时代的文化安全防护网。

w7.jpg

润物细无声。在AI技术深刻重塑文化传播格局的背景下,文化涵育和滋养作为培育青少年文化认同与价值判断力的关键路径,亟须家庭、学校、互联网平台与社会四方联动,形成协同机制。

家庭应成为文化传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角色需从简单的“管理者”转变为温暖的“陪伴者”和积极的“引导者”“参与者”。面对算法推送的海量信息,父母可以通过亲子共读经典、体验非遗、共度传统节日等方式,将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在接触AI生成内容时,家长更应主动引导孩子辨析思考,例如讨论“AI改编的故事与史实有何不同”,以此构建最牢固的家庭“免疫屏障”。

学校作为系统化教育的主阵地,需构建融合AI素养、经典诵读与非遗传承的课程体系。 例如,通过对比AI改编与原著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的真实精神内核,例如分析岳飞的“忠勇”与恶搞版本中的扭曲形象有何区别。亦可推广“AI+思政”模式,通过虚拟历史场景复现,如集体观摩AI还原四渡赤水战役,既提升AI素养,又筑牢以长征精神为代表的历史记忆。

w8.jpg

▲图源:CMG观察

互联网平台应积极履行技术责任,将治理理念融入技术设计与运营全流程。例如,可借鉴某平台“向日葵计划”“非遗合伙人”等计划的经验,运用AI技术对优质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认证和显著标识,并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对青少年用户优先展示此类内容。以技术赋能传播,营造清朗空间。

社会层面则应发挥“广阔沃土”作用,将制度引领转化为文化自觉。各类文化机构、媒体及广大网民需主动承担文化传播使命。博物馆、出版社等可运用AI技术创新表达,让经典焕发新生;媒体需加强引导,提升公众AI素养与内容辨别力;广大网民应积极分享、创作正能量内容。

网络文明,人人有责,唯有形成全社会滋养文化、守护历史的合力,才能使文化浸润无处不在,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最深厚的社会土壤。

为青少年构建“数字疫苗”,其核心绝非隔绝技术,而是需要制度保障筑牢外部防线,并以文化自信为精神根基,通过文化浸润与思辨培育内在“免疫力”。当技术治理与人文教化形成合力,广大青少年方能以自信包容的姿态审视技术洪流,既拥抱创新又坚守文脉。唯有如此,中华文明才能在AI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原创:吉娃

编辑:孙慧敏 | 责编:贾梦寒

视觉:任君雅 乾门

校对:王军贤 | 统筹:张博文

审核:洪敏 | 总编:常征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网观西安」所有,法务:陕西连邦律师事务所刘攀。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10-27 15:21 , Processed in 0.12504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