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80|回复: 0

海外AI热点话题 - AI提示词生成算不算“创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0-13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欢迎来到今日的海外AI、机器人与前沿科技动态汇总。本系列日报聚焦美国及全球科技领袖、开发者与VC投资人在过去24小时内的关键讨论,精选点赞和评论量最高的热门话题。

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引发技术、艺术与伦理界广泛争论的问题是:为AI生成提示词(Prompt)是否构成一种创作行为?
随着大型语言模型(LLM)和图像生成器的普及,用户通过输入描述性文本——即提示词(Prompt)——来产出代码、故事、艺术作品乃至视频。

支持者认为,设计高效的提示词需要技巧、想象力与反复打磨,类似导演指导电影或作曲家创作音乐。反对者则认为,真正的“创作重担”由AI完成,提示者更像是委托人而非创作者。

本文将从AI社区、法律、哲学与实际案例出发,探讨这一争议:提示词生成究竟让人类登上了创造力的新高峰,还是仅仅把创作外包给了机器?
🧩 一、定义:什么是“创作”,什么是“提示词生成”?


“创作”(Creation)传统上意味着人类凭借智慧、努力与表达,创造出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在艺术领域,这包括构思、执行与润色的全过程,往往伴随个人情感与主观意图。而“提示词生成”(Prompt Generation)指的是为AI模型编写文本指令的过程。例如用户输入:

“生成一个吉卜力风格的梦幻漂浮岛屿景观,色彩鲜明、富有超现实感。”

AI便据此生成图像。
问题在于:提示词本身是否具有创造性? 或它只是AI算法运作的“触发器”?
🧠 二、支持方观点:提示词工程是一门创作技艺


提示词支持者强调“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本身的技巧性。这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求使用者理解AI的能力、偏好与输出模式,从而引导出理想结果。

在Reddit上,一位用户曾谈到AI工具如SunoAI时表示:“这就是提示词工程、创意指导与视觉愿景的结合。”——提示者如同导演,通过指令掌控作品的方向。

在编程领域,提示词甚至能“编排”复杂的软件架构。Y Combinator的Tom Blomfield指出,如今AI工具完成了大部分代码工作,人类变成了“编曲师(orchestrator)”,意味着提示词可能已成为新的“创作方式”。

此外,提示词的迭代极似传统艺术创作过程。艺术家会反复修改草稿,而提示词工程师也会调整输入,比如加入“使用普鲁斯特式语言风格”或“避免技术决定论的简单化”之类的描述,以塑造输出。

在LMArena等平台的创意写作测试中,像Gemini-2.5-Flash-Lite这样的模型在“创意写作”项目中表现优异——但前提是有优秀提示词的引导。
哲学上,如果“创作”意味着意图与选择,那么提示词策划者的行为类似“拼贴艺术”或“现成品艺术”,他们通过选择与组合赋予作品新的意义。

法律与伦理层面也提供了支持。某些司法体系认为,只要人类参与度足够,如提供详细提示与后期编辑,AI生成作品也可获得版权。美国版权局指出,凡具“人类作者性”的作品即可受保护,暗示“用心设计的提示词”或可被视为创作。

音乐生成领域的Boomy与Soundraw等工具,让用户通过提示词生成免版权曲目,提示者被视为“作曲者”。

正如a16z合伙人Justine Moore所言:“AI原生工具让非专业用户也能跨领域创作内容。”提示词降低了创作门槛,使更多人得以释放创造力。
⚖️ 三、反对方观点:提示词只是“委托”,不是“创作”


反对者认为,提示词不是创作,因为AI才是实际执行创作的主体。
Noam Blum在X平台上写道:“AI提示词不是艺术创作,更像是你委托一台机器替你创作。”

提示者只是设定指导方针,而AI基于海量人类数据完成真正的合成。正如用户Nivla’s Cart在讨论中讽刺道:“提示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让机器生成‘差不多’的结果。”换言之,输出的“原创性”是统计的幻象,而非主观创意。

批评者还指出提示词缺乏技艺性。传统创作需要掌握技能——绘画、混色、逻辑编程等,而提示词只需自然语言输入,多为“试错”。

电影概念艺术家Reid Southen直言:“给AI图像生成器下提示词只是提供指导,真正绘画的是AI。”这让提示者更像客户,而非艺术家。

伦理学家Neil Turkewitz强调:“AI模型本身没有意图或意识,把这种行为称为创作,是在稀释创造的意义。”AI的输出“完全衍生”,仅是训练数据的混合与重组。

法律上,美国版权局在《Zarya of the Dawn》案中否认AI生成图像的版权,认为提示词不构成人类作者行为。在《Thaler v. Perlmutter》案中,法院再次确认版权需源于“人类创作”。

艺术界对此也强烈反弹,认为AI艺术是“千篇一律的糊糊”(slop),缺乏原创深度。

正如AI评论者Teortaxes讽刺道:“普通人被赋予了‘神的力量’,却只会输入‘星球大战版亚瑟王’。”——创意沦为陈词滥调。

哲学上,创作意味着探索与突破。Joscha Bach指出,AI缺乏人类“范式转移”的勇气与直觉,它只是“听话的学生”,而非“革命者”。提示词或许模拟创意,但缺乏情感与风险。正如艺术家RJ Palmer在X上所说:“输入提示词就像点Uber Eats订餐——那能算厨师吗?”
💡 四、实践案例与现实启示


在编程中,虽然提示词能生成代码,但如Prokop Simek所言,企业仍需设计“自定义AI生成器”并监督质量。

在内容创作中,AI生成的虚假事件(如Justine Moore曝光的“猫咪骗局”)揭示出输出虽逼真,却缺乏真实创造性。

在设计软件如Adobe Firefly中,AI只是辅助工具——最终的创作署名仍属于人类编辑,而非提示词本身。

🧭 五、结论:创作的核心在于“主动性”


创作的本质究竟在输入、过程还是输出?如果提示词本身算创作,那么创作的边界被极大拓宽,正如Anthropic CEO Dario Amodei所言,这可能“压缩数百年的创意进程”。但现实倾向于另一种判断:提示词是指导,AI才是执行。

正如数字文化研究者digital_literacy总结的那样:“在高水平提示下,AI展现出惊人创造力,但这更像‘品味调校’,而非原创创造。”


结语:
提示词生成确实需要灵感与智慧,但它尚未构成完整意义上的“创作”。
它是一种强大的“创作增强器”,却无法取代人类的主动性与情感表达。
未来,社会需要重新定义“创造力”的内涵,以确保AI的崛起不会削弱,而是升华人类表达的核心价值。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6 18:32 , Processed in 0.09544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