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42|回复: 0

AI淘汰的从来不是人,而是不会AI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9-6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唯有主动拥抱变化者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人生。

上个周末,偶遇到一位前同事。他离职后进了一家互联网大厂,依然负责品牌公关这一块工作,发展得挺不错。但光鲜的背后也有着其他小插曲,他和我吐槽说:“我们团队最近裁了三分之一。AI把人效拉得太高了,那些创新能力弱一点的人就被优化了,哪怕是留下的,也必须要精通各类AI工具。”

这早已不是个例。在很多企业,AI 不再是“未来时”,而是每个员工必须掌握的生产力工具。


    农耕时代,农民靠耕具;

    工业时代,工人靠机器;

    信息时代,职员靠电脑和手机;

    而AI时代,打工人要在这些基础上,再加一条:熟练掌握各类AI工具。


AI的发展速度远超很多人的想象。从2023年初ChatGPT引爆全球至今,仅一年半的时间,国内AI工具就已经覆盖写作、设计、PPT、视频剪辑、编程、搜索引擎、活动策划等……几乎无所不包。

以“写作”为例,现在已经有针对公众号、小红书、抖音、公文、新闻稿等不同风格和场景的AI平台,只要输入正确指令,就能30秒内完成内容生成。

现在,对于职场来说,AI早就不只是热门话题,而是重塑打工人工作方式的关键。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市场规模已达7000亿元,仅DeepSeek一年(2024.8—2025.7)访问量就高达27.4亿次。Gartner发布的报告更是指出:到2030年,中国AI普及率将超过50%,AI正从技术热点演变为社会基础设施。

在这场变革中,有人焦虑失业,也有人凭借AI实现职业飞跃。

01.

两种极端认知背后

是对AI本质的误解

目前,很多人对AI持有两种错误的认知:


    一类盲目乐观,认为AI无所不能,将来把所有事都交给AI就行,它能帮助自己打工;

    一类过度恐慌,觉得AI会让人丧失思考能力,引发大规模失业,甚至终将奴役人类。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源于对AI本质的不了解。

AI技术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无所不能,也没那么可怕。它本质上是一种工具,靠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支柱运行,能高效处理信息、识别模式、持续工作。

举个例子。去年我体检查出肺结节,医生建议每年随访。昨天我就去复诊拍CT,才发现AI技术已经完全应用到医学影像分析上了。医生说:“现在很多微小结节(比如2mm左右),以前肉眼根本看不出来。但现在AI可以精准标注,辅助医生判断哪些需要重点关注。”

不仅是医疗,像我所在的内容行业,AI也带来巨大变化。

以前写一篇深度文章,光查资料就要花大量时间,还必须找权威的信息来源。而现在,通过纳米、天工、DeepSeek这类AI工具,30秒内就能罗列出相关数据及数据来源。

这种执行效率,是人类难以企及的。

但AI技术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它的一切输出都基于已有的数据,缺乏真正的创新和情感理解。

比如,它能做出标准的PPT,但很难猜中老板的偏好;它能写出通顺的文章,但难以打动特定的读者需求。

这种“人情味”和“洞察力”,恰恰是很多岗位无法被替代的核心。

目前,职场人正迅速分化为两类:

一类是“AI增强型人才”,善用工具、效率倍增;

另一类是“传统型工作者”,固守旧模式,职业风险越来越高。

w2.jpg

02.

未来最抢手的三类人

你在其中吗?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在AI时代活得更好?

我观察下来,真正能站稳的,往往是那些既有深度专业,又善于利用新技术的人。

1. 深度专业型人才

AI技术再强,目前也只是辅助。在医疗领域,AI可以提示结节,但资深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综合判断仍是关键。某三甲医院引进AI技术辅助诊断后,医生需要更专注于疑难会诊和治疗方案设计——他们的价值反而更突出了。

这说明,你只有足够专业,才能判断AI的输出是否可靠,知道怎么用它为自己赋能。

2. 人机协同型人才

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求员工会用AI,但真正懂如何与AI协作的人,仍是稀缺资源。

他们不仅熟悉工具操作,更擅长把AI能力和人类思维结合,提出新思路、新解法。比如:同样是用AI写文案,有些人只能出初稿,但高手能通过调试提示词(Prompt),生成更贴风格、更有深度的内容。

甚至,你可以进一步学习成为“AI训练师”——目前某些企业为此开出高薪收入,主要工作是训练和优化企业专用的AI系统。

3. 持续创新型人才

当前,创新的价值正被AI重新定义。

尤其是在内容行业,虽然AI能快速生成“看似完整”的文章,但如果你不会润色、不会把它融入自己的内容体系,那这样的输出其实毫无价值。

如今很多编辑和读者,已经能一眼识别出AI内容——因为它们往往内容风格雷同、缺乏人味儿。

只有保持创新意识、输出真正有见解的内容,才能持续领先。

03.

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

如果你不想被这场技术浪潮抛下,我建议三步走:


    建立正确认知:AI是工具,不是替代品。就像电脑没有取代人脑,而是扩展了人脑,AI也将成为我们的“智能助手”。

    从小处上手:结合你的工作,先学习主流AI工具。尤其要重点学习这些AI工具的“提示词(Prompt)”,这是人机对话的核心技能。

    深入技术本身:如果你对AI技术本身感兴趣,不妨系统性学习AI基础知识——包括它的发展历史、技术框架与应用场景。哪怕不做工程师,懂技术逻辑也会让你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运用好AI。


写在最后

written at the end

AI不会淘汰人,但会用AI的人,很可能会淘汰不用AI的人。

这场变革已经发生,只是很多人尚未察觉。

你是选择主动拥抱,还是等待被改变?

w3.jpg

END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10-24 21:20 , Processed in 0.10984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