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363|回复: 0

“AI味”标签下的审美焦虑与文化悖论|范利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9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w2.jpg

w3.jpg

翻阅旧作,竟然生出几分心虚:我那些刻意对称的标题,恰似自己昔年严整的军姿,小标题排列有序,段落长短均匀,间或还点缀一些华丽的辞藻……每每回顾,颇为自赏,甚至以为自己精心构筑的文本世界,确乎有些与众不同。可如今,这些源于自身审美偏好的文字布局,竟被冰冷的算法打上“AI味”的标签,令人愤懑难平。忙又对几篇旧作进行了“一次体检”,查重合规,但“AI味”难消,人与机器之间,似乎横亘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甚至无法搭起一座容我旧作通过的审美独木桥,只好叹息不已。

我并非拒斥技术进步者,且从未轻易否定检测技术的意义。在计算机、互联网、算法构建日新月异的当前,AI的应用无处不在,早已潜入了人类的文字世界,并跟踪寻迹以守护学术之纯粹,这是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其设计初衷确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问题在于,AI生成的文字,常在表面的均衡工整中,隐藏着内在的模糊,存在一些内容空洞、逻辑跳跃、情感匮乏的隐忧,甚至产生“AI幻觉”。《文心雕龙》中“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的评说,正是对过度追求形式而可能迷失文章灵魂的千古警醒。然而今日,检测系统却走向另一极端:它非但不警惕形式的过度,反而将一切形式之美,尤其是华夏文脉中流淌千年的对称平衡都简单粗暴地视作“AI的印记”,实则有技术霸权之嫌,无异于因噎废食,得不偿失。

w4.jpg

其实,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称与平衡是深植于文化根脉的传统审美,早已上升到一个“凌绝顶”的认知高度。从“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的天地美学,到“对花情脉脉,望月步徐徐”的对仗精工,再到八股文“中正和平”的形式美学极端案例……这对称之美,本就是中华文脉里自然流淌的基因,千百年来,早已渗入文化血脉的方方面面。往昔自己笔下那些对称标题、匀称段落,不过是这千年文脉里一点无意识的回响罢了。如今却被简单指认为“机器特征”,无异于将传统美学视作异己者。倘若这种审美偏好被武断地标签化为“AI味”,岂非是粗暴地切割自身文化的延续性?当AI以人类千年沉淀的修辞法则为模板,模仿得惟妙惟肖时,人类自身反倒被逐出了传统文化的美学花园,实在令人唏嘘。

更深层的悖论在于,所谓“AI味”的判定逻辑,往往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过度依赖句式的工整度、词汇的特定分布模式、结构的对称性等量化指标,而忽略语义深度、情感真挚度、思想原创性。检测系统扫描着词频、句式、结构的整齐度,犹如手持刻板的尺子丈量灵魂,却难以触及思想肌理和情感温度,其效仿的,岂非正是当年八股取士的旧弊?顾炎武曾痛陈:“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八股所坑杀者,正是个性与创造之活水。今日之检测器,虽非取士,却在无形中重复着这种僵化思维,仅凭形式工整这一项“新八股”标准,便对文本发出“非人”的警告。这难道不是古人所批判的僵化思维模式的现代翻版?那些被系统误伤的,或许正是有着一定古典文化修养基础的写作者,他们笔下流淌的,或许正是文化河流中的活水,而非AI的合成品。

由此可见,追求形式的和谐与平衡,非但不是机器的专利,反而是深植于中华文化血脉的审美本能与表达范式。而八股文“中正和平”的美学追求,本身也是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与检测系统僵化套用形式指标有着本质的区别。我笔下那些无意识的“对称”与“匀称”,不过是这千年文脉在个体写作中的自然回响。如今,这源自文化基因的回响,竟被指认为“机器的特征”,岂非咄咄怪事?据说,连《滕王阁序》《荷塘月色》那些经典名篇也难以幸免。这种标签化,无异于将民族自身文化精粹视为异己之罪证,粗暴地切割着传统审美的延续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代潮流奔涌向前,个体的焦虑永远无法阻挡其进程,却促使我们回归本源思考。与其慌张躲避所谓的“AI味”标签,不如重新思考写作的本真意义。汪曾祺先生说:“语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听就记住。语言的唯一标准,是准确。”这里所谓的“准确”,并非禁锢形式之镣铐,而是思想利刃直抵事物核心。所谓“AI味”的焦虑,不过是时代投下的一团阴影而已。检测器扫描出的这些“痕迹”,恰恰映照出中华民族语言千年沉淀的韵律与平衡之美,二者交织,构成了一个民族独特的表达范式。这种美,既是形式执着的历史烙印,更是激发创新本能的不竭源泉。

w5.jpg

如今,该如何面对这团阴影?答案在于写作要回归心灵深处的真实,我手写我心,抒写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真挚的情感、独立的思考、个人化的观察,让文字浸透个体生命的独特质感与不可复制的视角,让思想锋芒和情感肌理自然呈现。书写者在继承“俪采百字之偶”的审美基因的同时,更专注于以独特的个体生命经验,并为其注入不可复制的灵魂震颤,使工整的形式成为内在丰盈的自然外化,而非抽空灵魂的精致框架。但这并非要否定形式之美,当心灵的真实声音奔涌而出,其表达自会寻找最恰切的形式:或如江河奔涌,或如山溪蜿蜒,或呈现对称之工,或呈现参差之美,恰似春潮带雨,自成跌宕风景。当文字有了生命独有的呼吸和脉搏,又何必惧怕那检测机器发出的冰冷信号?

人机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楚河汉界,而是一片相互塑造、彼此映照的广阔疆域。AI携带着人类的集体智慧结晶,正艰难学习如何像我们一样表达,而我们则要更加勇敢地守护那点桀骜不驯的、属于个人的生命印记。我这样想着,心中略略有些轻松。或许这份坦然,正源于对自身文化根脉更深的认同,以及对写作本真价值更坚定的守护。

假如有一天,我旧稿中那些精心排布的文字被判定为“机器制造”,我亦将坦然一笑。因为这“误判”本身,已然成为时代症候的注脚,也许被误读的从来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这个害怕误读的时代。而作为书写者,我们唯有挺直文化的脊梁,以灵魂的温度与思想的锋芒去回应AI检测。这温度,是个体生命在特定时空下的独特律动,是文化积淀在心灵中的个性化回响,是理性思考裹挟着感性体验的映射。那些被标记的所谓“机器”痕迹,恰恰是人性深处、是千年文脉在个体生命中绽放的、算法永远无法复刻的独特亮色。

不管AI发展到什么阶段,人类始终起主导作用,也许以现在的检测技术来应对学术不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对人文创作也会造成误伤,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人类一定会构建起更智能、融合语义与情感分析的新一代评估模式。

w6.jpg

作者简介

w7.jpg

w8.jpg

范利青,男,河南淅川人,人力资源管理师、工程师,爱好文学,记录生活本真,收藏点滴美好,曾在《人民作家》《大河文学》《南粤作家》《深圳文学》《儒林文院》《顶端新闻》《三角洲》《中国诗歌网》《生态环境学》等不同媒体期刊发表散文、诗歌、论文多篇,有作品入选《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

w9.jpg

来【深圳文学】分享故事、吐槽人生、展示诗文、抒发情怀;记录精彩,不负华年!

投稿邮箱:939666567@qq.com,可附简介,配近照一张;字数>300才能标原创~了解更多,见底部菜单:作者之家。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9-4 08:38 , Processed in 0.130241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