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95|回复: 0

AI“神能”的时代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7-3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AI智能是近年兴起的新事物,已被世人接受,AI神能的概念却尚未被认可,大众对它依旧陌生。倘若提及,甚至会被当作无稽之谈。不过当新事物普天盖地降临时,又会令人望尘莫及。

AI智能的神奇与便利,让人们生出无尽幻想,自然也就看不到它的局限。它的优势全在“智”字上,其知识储量与算力是人无法企及的;可局限也恰恰在这个“智”字上——其能力被设定在对“智”的认知范畴内,运用时无法超越预设的能力边界。就像让它润色文章,若文中出现对唯物主义在当代的不利论点,它会自动删掉,只保留积极部分。这正说明,AI的思维始终受创建者的认知框架限定。即便面对“韦神”解出的复杂难题,AI若未经过针对性训练,也未必能突破算法局限得出答案。但作为人的韦东奕却能通过他的“神力”获取答案。

有人担心机器人将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要是不受人类控制,会攻击人。这让我想起有种老实人,别人再怎么羞辱欺负,他都不反抗,甚至不生气。比起正常人,他缺了生气的能力,也没有反抗的动力。可要是把他深藏的脾气激出来,自然会反抗。但机器人若没被设置“脾气”,没有动气的机制,不会生气,不起情绪,又怎么会主动反抗或攻击人呢?

不过有种情况或许值得警惕:若存在不受人控制的外力,给机器人置入了自我意识和情绪生成机制,那它就可能拥有独立人格与尊严,形成自己的是非判断,不再是只会听指令的机器。

能给机器人置入自我意识的外力,必定是已经洞悉自我意识本质、能创造自我意识,甚至能赋予机器人情绪感知能力的存在。这种存在若真能达到此等境界,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类的范畴,能站在更高维度审视并影响人类——就像我们至今未能完全理解的神、魔,虽不知其具体形态,科学也尚未破解所有神秘现象,但它们的神秘力量自古至今始终伴随人类文明发展,也驱动着人类以好奇心不断探秘未知。

另一种可能,是机器人被“附体”,如同人被附体般,被某种灵魂占据“身体”。若真发生这种事,机器人便可能失控。世界各地流传的“咒术”“巫蛊”,核心都是将意念信息通过能量附着于物体,产生传导作用。中医曾有的“咒由十三科”,因难以标准化传承且未被现代科学完全证实,如今已不再沿用,但用过的人自知其实际效用与原理。依赖西式教育与科学认知的人,往往觉得这绝无可能,实则可能是自身认知过于狭窄。若能通过自身体验与深入研究,或许就不会轻易否认“法器”“圣物”“护身符”的功效,也不会武断否定机器人被邪灵附着的可能性。

AI智能要健康发展,前提是人类需不断提升自身,不能让它彻底超越人的能力。但现阶段,AI在算力和“智力”上已超过人类,却不具备人的“神力”。可人们尚未意识到自身潜藏的神力,更不知如何开发,反倒一味给孩子灌输知识,还自认为是在“培养创造力”。殊不知,知识只是开启智慧的途径,是引导大脑思维的方向。人类现存知识与贯穿多维的阿赖耶识相比,正如“有涯”之于“无涯”。

人的创造力不在智力范畴,而属于神力。这话乍听武断,难免有人质疑“神力”的存在。其实,“神”不过是未知者赋予的定义,在知者眼中并无特殊。就像人们普遍接受灵魂之说,却迟迟未能实证其存在;又如人类未踏遍所有星球,却愿意承认外星球的存在。

普遍意义上的“智力”,是意识借助大脑产生的作用,属于“树状思维”模式。它受限于时间与空间,有明确的运行过程,虽具备举一反三的变通能力,却无法打破二元对立、达到圆通之境,因此存在思维局限。将其定义为“智力”,不如称作“知力”更贴切。

创造的灵感源自内心,通过自心连接“众我之心”——阿赖耶识,这正是人神性的体现。“我心在想”并非单纯的思维运算,而是靠思维组织信息,在停止逻辑推演的瞬间链接阿赖耶识,诱发心中的无限可能。所以沉思时,人并非时刻在“思考”,而是在思维间隙进入意识空白状态,摒除杂念妄想,等待灵感从阿赖耶识中浮现。

AI神能的源头,正是阿赖耶识,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如来藏。如同现在的互联网,通过电子终端来获取内容。如来藏作为贯穿所有维度的互联网,它的终端是人的意识,但不是大脑思维,而是具有观、觉照能力的良知(良心),又叫“妙观察智”。开发人对接阿赖耶识的能力,本质上就是在开发自身的神能,提升良知的能力去下载如来藏中的“宝藏”。用西方哲学术语说,这近似于“开发潜意识”,链接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未来时代的教育,必定会重视开发人自身的潜能,而不只是停留在知识灌输上。假如知识不能让人开启本有智慧,知识便成为知识障,使人以知识满腹而自持,徒增我慢习气。

纵观历史演变的规律,横看文明变迁的共性,审视当下世界格局中的种种动态,可以发现,一切动荡都是地球能量磁场密度在升级,逼着人类升维,从智力向灵性、神性提升,通过淘汰的方式让人类朝着两千五百年前就设定好的结果迈进。当然,多数人还陷在过去的惯性认知里,停留在生存焦虑与虚荣的攀附中,对自身、家庭、社会、世界上的事漠不关心,不能从中窥探未来发展的玄机。要是能打破对立,同时看到事物的正反两面,眼界就会拓展;要是能打破时空概念束缚,境界自然会提升;要是能做到不思考,那才是真正的思考。但又有谁能认识到不思考的可贵,又有谁愿意止住妄想让智慧主导自己的人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需要学习增加知识,把它当作通向阿赖耶识信息元枢纽的阶梯,最终却要靠放下累赘,靠觉悟开启通向阿赖耶识的智慧之门。别让知识变成枷锁,捆住了本来就有的神能;也不要固守我执我见,否定未知事物的存在。

这辈子的身份、地位、职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从“人我”中见到“神我”。为肉身活,不如为灵魂活;以世俗标准做人,不如跟着心走。如今人们困在教育的内卷中,执着于知识与成绩的比拼,但若自身仍陷在认知的局限里,又怎能引导孩子突破束缚、触及本有的智慧呢?

纵观哲学、神学、科学、医学、易学,乃至语言文字和一切数理,都藏着“一”的影子。这个“一”,是专注的核心,是剥离杂念后的纯粹,正如石涛“一画”所蕴含的“万象归一”之道,既是做事的法门,也是链接神性的枢纽——它就是打开智慧之门、心灵之门的钥匙。人这辈子若能一心一意专注在一件事上,就有了开门的可能。对教育而言,抓住这条定律,孩子便有了无限可能——当然,这并非成人认知框架里的那种“成功”。

守住“一”的纯粹,突破“知”的边界,认识自我,升华灵魂,发掘神性,或许正是人类在AI时代守住自身独特性的关键。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8-20 05:45 , Processed in 0.108127 second(s), 3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