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课堂是跨学科思维的试验场。在讲解操作系统资源调度时,她以“公司财务总监如何分配部门预算”类比 CPU 时间片管理,引导学生理解技术背后的管理逻辑;在机器学习课程上,她引入发展心理学理论,阐释“儿童如何通过试错形成认知”与强化学习算法的异同。“技术从来不是孤岛,尤其是 AI 这种模仿人类智能的技术,必须扎根于对人类认知规律的理解。”蒲晓蓉说。
她的课堂充满着技术赋能的创新:在操作系统课上,让学生扮演“AI 面试官”,用自然语言向AI提问排查系统漏洞;组织“人机协作辩论”,学生先预测 AI 观点再进行批判性反驳。最特别的是“AI 内容辨伪训练”—— 她故意在讲义中混合 AI 生成段落与自己的修改,让学生逐句甄别,“这不仅是防作弊,更是培养对技术的清醒认知:AI 会‘幻觉’,会遗漏最新知识,人类必须保持最终的判断权。”
面对同学的困惑:”当 AI 能高效生成代码、撰写报告,人类的核心竞争力何在?”蒲晓蓉的答案是:“情感连接、创新思维、伦理判断,正是这些碳基生命独有的特质,是强大的AI技术无法替代的。”
蒲晓蓉课后与本科同学们在一起
展望未来,蒲晓蓉充满信心:“当硅基智能与碳基智慧深度融合,教育将真正实现孔子‘因材施教’的千年理想。”蒲晓蓉的探索,给出了这样的启示:真正的教育赋能,不是用技术替代教师,而是通过技术解放教师的创造力,让教育回归到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真正的人才培养,不是训练与 AI 竞争的“技术劳工”,而是塑造能与 AI 共生、用技术创造美好未来的“价值主体”。
文:罗莎 学生记者团 阿依巴提 王嘉琪
来源:新闻中心
推荐阅读
通识课程优秀作业丨王艺憧 齐晗钰:人工智能情感伦理
【AI+本科教学】学校“人工智能”核心通识课程组召开期末总结交流会
通识课程优秀作业丨康琪:食品化学的影响与创新
通识课程优秀作业丨朱子春:自相逢于不言中,却携岁月饮长风
- END -
本期主编 | 杜依婷
责任编辑|陈卓瑶
审核|覃庆国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联系小编授权 | 诚挚欢迎留言投稿
成电微教务 | 用心服务
学习 | 分享 | 阅读 | 交流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