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79|回复: 0

[一带一路] 【德邦宏观】美国供需视角看关税“棋局”新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5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张浩 S0120524070001 宏观团队负责人

连桐杉 S0120124070006 研究助理

w2.jpg

核心观点:根据央视记者4月13日的采访,纽约特朗普大厦的纪念品商店很多商品“Made in China”的标牌都被价签故意盖住了,这一行为背后反映两点:一是供给视角下,美国商家更倾向于“遮挡标签”销售,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关税政策下制造业短期加速回流美国或没有足够的商家需求支撑,二是在需求视角下,即在居民消费惯性的影响下,美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习惯较难快速实现“Not Made in China”。我们尝试从消费和制造供需视角来对关税“棋局”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一些启示。

当下,“对等关税“”战略实施后,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我们认为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更多反映的是“预期”变化,而非真实的基本面信息,约束和限制特朗普“出格”行为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朗普选民基础能否稳固,其二是制造业回流、缩减贸易逆差等政策意图与经济衰退、通胀上升等经济代价是否能够很好的平衡。

我们发现:1)美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化是较为缓慢的;2)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与效率较难被代替。

当前美国经济的特征呈现服务业高韧性,我们认为未来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情形一:如果美国经济没有进入衰退,那么消费的韧性意味着需求端有韧性,关税对经济产生“类滞胀”冲击,进而影响贸易结构,供给结构也将相应变化,为填补中国等国家的供给缺口,美国或存在两种选择:1)培育“亲美”的供应链体系,从“全球化”走向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供应链;2)重建制造业基础,考虑制造业的单向性较强,制造业回流重建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或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美国实现了“AI+制造业”的产业变革,二是关税收入用于大幅度补贴美国制造业企业。

情形二:如果美国经济进入到一个衰退阶段,居民消费降级被动的去寻找替代型的产品,那么供给结构将相应出现变化,这将使得美国政府在情形一的基础上面对更难的局面,即在填补中国等国家的供给缺口情况下,还需要考虑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和消费降级的现实困难。

综上所述,抛开宏大叙事,从美国视角来看,需求端,消费惯性意味着关税带来的通胀风险较高,而消费行为的大幅变化往往出现在深度衰退阶段,这两者都是冲击特朗普内政基础的隐忧。供给端,得益于中国制造的规模、效率和产业基础,绕不开的中国供给成为特朗普不得不面对的现实,“AI+制造业”以及大规模制造业补贴则是难度大、概率低和效果差的选择。

●风险提示:(1)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2)美国二次通胀压力抬升;(3)美国政府债务问题失控。

w3.jpg

1. 引言:新式“掩耳盗铃”

2. 需求:惯性与变化

2.1. 惯性:美国居民个人消费贡献率高且稳定

2.2. 变化:衰退过后,平均消费倾向不降反增

3. 供给:规模与效率

3.1. 分工:物竞天择,全球产业格局短期难改

3.2. 规模:美国AI+制造业体系构建难度仍存

3.3. 效率: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短期改变难度大

3.4. 挑战:AI制造加速落地,机器“生产”机器

4. 风险提示

w4.jpg

1. 引言:新式“掩耳盗铃”

根据央视记者当地时间4月12日的采访,在中美两国的一系列关税政策出台后,纽约特朗普大厦的纪念品商店里部分商家在接受采访时声称“如果关税加征到145%,原本售价32美元的玩偶将涨价到80美元,人们不会愿意花那么多钱购买。”很多商品“Made in China”的标牌都被价签故意盖住了,这一行为背后反映两点:一是供给视角下,美国商家更倾向于“遮挡标签”销售,关税政策下制造业短期加速回流美国或没有足够的商家需求支撑,二是在需求视角下,即在居民消费惯性的影响下,美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习惯较难快速实现“Not Made in China”,这一点是容易被市场忽略的,因此我们从微观视角切入,尝试从供需视角来对关税落地的情形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新的观察和启示。

2. 需求:惯性与变化

2.1. 惯性:美国居民个人消费贡献率高且稳定

美国居民消费惯性较强,短期内较难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居民的微观消费行为变化往往是缓慢的,这种惯性的力量导致市场往往“高估”宏大叙事的短期影响,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带来了整体生活水平的提升,进而在时间的惯性中带动整体消费发生趋势性变化。从宏观视角来看,在美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个人消费贡献率较为稳定,我们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测算发现,个人消费在1950至今除金融危机之外的多个十年中维持2%上下的稳定贡献率。从中观视角来看,产业维度上,“基业长青”的企业验证了惯性的力量,通过对比美国分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我们发现,1947年至今金融保险地产(+10%)和医疗教育(6.6%)的占比上行近似合计对冲了制造业(-16.4%)的占比下行,其中医疗教育领域的诺和诺德和礼来,批发零售行业中可选消费以亚马逊和特斯拉为代表,必选消费以宝洁和可口可乐为代表,自上市以来市值分别达到了历史初值的7、55、68、350、10和5倍,可以说真正实现了所谓的“基业长青”;从微观视角来看,居民消费结构指向惯性的力量依旧存在,2013年较1940年相比,美国居民分类别消费支出占比中医疗卫生占比提升最多(13.6%),店外消费的食品和酒精占比下滑最多(-14.7%),其余大多数分项占比变化较小,“多数稳定”也对“一定时期内美国人均消费结构变化较慢、居民的消费升级和行为变化相对较慢”的“惯性”论点形成一定验证。

但同时我们也观察到,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也不是以稳定速度推进的,一些巨大的“宏观冲击”可能会极大的改变短期环境,进而对居民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产生改变,比如大萧条、二战、石油危机等就是典型冲击案例。

w5.jpg

w6.jpg

w7.jpg

w8.jpg

w9.jpg

2.2. 变化:衰退过后,平均消费倾向不降反增

我们将消费行为变化的外生冲击分为两大类,一是技术进步下的供给端革新,二是经济衰退或战争情景下基本面遭遇负向冲击导致需求端孱弱。历史经验表明,在美国历史上的经济衰退年份,居民消费分项占比出现三类明显变化:

从产品品类上看,在美国历史上的经济衰退年份,居民必选消费占比大多边际上升,可选消费占比大多边际下降,二者都下降的时间区间内,可选消费在居民人均消费占比中下降的幅度更大,而且自1930年以来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周期规律,以上均表明居民在应对经济冲击时大多会选择减少可选消费的支出以度过难关,例如在1929至1933年大萧条的过程中,可选消费中休闲商品和交通工具占比下滑最多,达到了-1.7%,其次下滑最多的是必选消费中的服装和鞋类分项,变动幅度达到了-1.4%,在大衰退区间,平价必需消费品出现大幅增长(如宝洁、联合利华等快消企业快速崛起)、低价可选消费品也出现快速增长(低成本的娱乐,如大富翁棋等),消费者更倾向于接受高性价比的产品来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企业维度上看,经济显著衰退阶段,可选消费的公司市值缩水更明显。以福特汽车为例,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福特汽车的股价从2007年6月的9.4美元一路暴跌,在2008年11月跌至约2.7美元,跌幅超70%。2018年10月24日,福特汽车的股价跌至8.18美元,市值只有325.4亿美金,是自2010年走出金融危机以来的低位,2024年7月25日,福特公布第二季度财报,因利润低于市场预期,其股价暴跌18%,创下自2008年11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而居民在此情况下会更愿意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可能会为一些新的公司带来机会,例如在美国经济衰退的历史中,日本韩国有多家公司在这个时间窗口进入美国市场并快速提升市场份额,比如大创等。此外,在经济景气度低的时候,超高收入人群为了悦己,可能增加对奢侈品的购买,例如,爱马仕2024年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14.7%,其业绩韧性源于中产阶层受经济景气度降低影响较小。

分收入人群上看,1990年至今比较明显的趋势是收入前10%的群体个人消费支出整体呈现上升,其他收入人群个人消费支出整体下降。把1999年和2013年的分收入和分财富分位数居民平均消费倾向进行对比,可以发现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收入水平越高平均消费倾向越高,财富-平均消费倾向存在明显的K型分化(财富越高或财富越低的人群,平均消费倾向越高);二是从1999年到2013年居民平均消费倾向普遍上行,以上表明即便经历衰退,在较长的时间维度下,居民消费倾向也稳步提升,侧面验证短期内居民消费倾向存在较大的惯性。

简言之,宏观环境的大幅恶化会改变居民的消费行为,一方面导致居民减少可选消费或选择性价比更高的产品;另一方面大部分居民消费支出下滑,但超高收入人群可能会提升消费倾向来“悦己”。

w10.jpg

w11.jpg

w12.jpg

3. 供给:规模与效率

当前中美进入政治新周期,特朗普在就任后实施了一系列新政,我们在《关税背后的博弈,“重塑”全球分配》、《关税背后“分裂”的美国》、《美国“吃亏论”或是伪命题》等报告中对其在政治、经济、贸易、军事等方面的政策思路进行了系统性的拆解。当下,“对等关税”战略的实施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我们认为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更多反映的是“预期”变化,而非真实的基本面信息,约束和限制特朗普“出格”行为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是特朗普选民基础能否稳固,其二是制造业回流、缩减贸易逆差等政策意图与经济衰退、通胀上升等经济代价是否能够很好的平衡。

结合上文分析,我们发现:1)美国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化是较为缓慢的;2)消费行为大幅变化往往对应着宏观环境的快速恶化,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对供给侧的变化进行分析便于更好理解关税。

当前美国经济的特征呈现服务业高韧性,我们认为未来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情形一:如果美国经济没有进入衰退,那么消费的韧性意味着需求端有韧性,关税对经济产生“类滞胀”冲击,进而影响贸易结构,供给结构也将相应变化,若要填补中国等国家的供给缺口,美国或有两种路径选择:1)培育“亲美”的供应链体系,从“全球化”走向以美国为核心的区域供应链;2)重建制造业基础,考虑制造业的单向性较强,制造业回流重建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或有两种可能性,一是美国实现了“AI+制造业”的产业变革,二是关税收入用于大幅度补贴美国制造业企业。

情形二:如果美国经济进入到一个衰退阶段,居民消费降级被动的去寻找替代型的产品,那么供给结构将相应出现变化,这将使得美国政府在情形一的基础上面对更难的局面,即在填补中国等国家的供给缺口情况下,还需要考虑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和消费降级的现实困难,我们接下来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w13.jpg

3.1. 分工:物竞天择,全球产业格局短期难改

二战后,全球共经历了四次产业转移,形成以跨国企业全球布局为代表的“全球化1.0”和东亚、金砖国家等后发地区崛起为代表的“全球化2.0”。全球化重塑了世界经济地理,在新一轮的国际劳动分工中,发展中国家不再只是原料产地,而是成为西方跨国公司的生产装配基地,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产品从发展中国家返销回发达国家,正如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所描述的“世界是平的”。当下中国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和强国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大国体现在规模和产能,强国体现在效率、全产业链和议价能力提升,突出的效率和规模形成了中国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w14.jpg

我们可以初步从美国进口和消费背离的几个阶段验证其对中国规模和效率产品的依赖。美国进口的顺周期特征较强,一般来说消费需求下降,进口会随之下降,但考虑美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特殊性,作为重要的消费国,美国居民可以通过购买性价比高的外来产品,来满足家庭的效用,这时进口与消费需求的变动方向反而是反向的,便会出现消费下行但进口上行的区间(如下图)。这种特征在产业维度表现的更加清晰,例如在美国居民消费下行但进口上行的区间内,To C 的行业中,1998、1999和200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车辆、家具等行业的金额同比超过25%,2007年、2013和和2016年同比超过2%,To B 的行业中,2004年钢铁进口金额同比达到229%,2007年电信录音等设置和设备、动力机械及设备同比分别为22.8%和21.4%也是验证。

特朗普加征“对等关税”的计算公式近似可以看作美国与各国的贸易逆差除以该国对美出口额,本质上是希望调整全球制造业供给结构,即所谓的“去中国化”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我们认为“去中国化”的供应链体系较难形成,核心掣肘在于两个方面:规模和效率。接下来我们从规模和效率两大方面,结合中美视角来进行论证,并对未来的挑战进行推演。

w15.jpg

w16.jpg

3.2. 规模:美国AI+制造业体系构建难度仍存

美国“AI+制造业”难度极大,我们认为其背后主要有三条逻辑:一是制造业的基础是制造业,即制造业的发展是在原有制造业的技术上更新迭代产生的,以AI作为基础的制造业尚未诞生;二是美国缺少成熟的蓝领工人;三是AI应用层面中国更占优,不排除中国的AI+制造业领先推进。

从全球来看,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再次上升存在难度。全球主要经济体制造业占GDP比重峰值的均值为25%,美国、日本、新加坡、韩国、泰国、越南和印度制造业占GDP比重呈现“倒U型”,即达峰后较难再次突破,表明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再次上升存在一定难度。而我国制造业的产业规模、产能规模全球第一,其他国家难以替代和承接,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不是中国制造业的替代,而是中国制造业的延伸,加之制造业的升级是依赖于产业集群,不是科学技术这种0到1的创新,需要在制造业产业基础之上,不断地进行尝试,进而实现降本增效,例如汽车零部件用来制作人形机器人等。整体来看,产业集群的聚集需要时间累积,其背后是工匠和技术工人的长期积累。因此,目前来看,美国制造业一旦失去就很难重建。

此外,参考上一轮日美贸易摩擦,美股主导贸易摩擦的结果多是推进他国产业升级。美国在此过程中主导对日钢铁、汽车、半导体和电信贸易战,帮助日本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物质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从低附加值的产品(消费品)→高附加值的产品(资本品),逐步实现了产业的升级转型,并且通过对外贸易获取的外汇进口先进技术并予以消化、吸收和推广,逐渐建立起自主技术基础和研发体系,各产业顺次起飞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腾飞。

w17.jpg

w18.jpg

3.3. 效率: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短期改变难度大

美国全要素生产率短期改变难度大。美国工会力量、工作时间、个人生产效率等,短期大幅改变存在一定困难。从微观来看,美国劳工组织和工会的力量已明显下降,工会参与率从上世纪50年代的30%以上,一路下滑到如今的约10%。面对全球竞争压力和各州之间的“竞相压低成本”,劳工群体在就业谈判中日趋弱势。政界对加强劳工权利的支持往往流于形式,缺乏重大立法改革。

从全球来看,我们可以整合公会力量、工作时间和个人生产效率,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表征,通过对比中、日、韩、新加坡、美和英不同发展阶段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我们发现,在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后的10年,6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上升0.09,在人均GDP跨越10000美元后的10年,6个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上升0.03,即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后的10年时间区间内,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目前来看,美国全要素生产率已经进入放缓区间,短期改变难度大。

此外,用关税收入大幅补贴美国制造业,来供应国内,参考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等,我们认为这种“幼稚产业保护”的政策成功的概率极低。

w19.jpg

3.4. 挑战:AI制造加速落地,机器“生产”机器

永动之难:机器生产机器或是解决人口增速下行背景下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最优解。近日,美国杜克大学工程师开发了一个名为Text2Robot的创新性机器人设计框架,任何人都能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也就是敲入几句话,来设计和构建机器人。该技术成果将在5月的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国际会议上展示。不难看出,目前机器人的制造仍然需要人工输入设计框架等信息,机器“生产”机器实现仍有难度,因此短期内要实现生产函数中劳动分项的“自动生成”、“自给自足”仍然存在困难,这也是AI制造加速落地过程中的必经“难关”。

w20.jpg

w21.jpg

综上所述,抛开宏大叙事,从美国视角来看,需求端,消费惯性意味着关税带来的通胀风险较高,而消费行为的大幅变化往往出现在深度衰退阶段,这两者都是冲击特朗普内政基础的隐忧。供给端,得益于中国制造的规模、效率和产业基础,绕不开的中国供给成为特朗普不得不面对的现实,“AI+制造业”以及大规模制造业补贴则是难度大、概率低和效果差的选择。

4. 风险提示:

(1)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

(2)美国二次通胀压力抬升;

(3)美国政府债务问题失控。

w22.jpg

证券研究报告:美国供需视角看关税“棋局”新解——特朗普及关税系列研究(三)

证券分析师:张浩(S0120524070001 宏观团队负责人)

研究助理:连桐杉(S0120124070006 研究助理)

对外发布时间:2025年4月21日

报告发布机构: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w23.jpg

往期报告回顾

【专题研究报告】

【德邦宏观】见龙在田(一):海外展望

【德邦宏观】见龙在田(二):国内宏观及政策展望

【德邦宏观】见龙在田(三):资产配置及主题展望

【德邦宏观】制造立国(一)——以制造立国应对内外部挑战

【德邦宏观】制造立国(二)——经济及政策展望

【德邦宏观】制造立国(三)——资产配置:稳中求进

【德邦宏观】制造立国(四)——产业经济:分析与展望

【宏观视角下消费系列报告】

【德邦宏观】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影响几何?——宏观视角看消费系列之三

【德邦宏观】如何理解中秋消费的旺季不旺——宏观视角看消费系列之二

【德邦宏观】阶层消费时代:把握中产购买力变化——宏观视角看消费系列之一

【宏观ABC系列报告】

【德邦宏观】负债端视角看我国利率体系——宏观ABC系列之六

【德邦宏观】一文读懂“多个”美元指数——宏观ABC系列之五

【德邦宏观】深入理解金融条件指数——宏观ABC系列之四

【德邦宏观】欧盟的过度赤字程序是什么——宏观 ABC 系列之三

【德邦宏观】如何理解“贸易顺差不顺收”——宏观ABC系列之二

【德邦宏观】利率体系与传导机制新特征——宏观ABC系列之一

【专题研究报告】

【德邦宏观】两会前瞻

【德邦宏观】高利率是否必然带来强美元?——美债札记·四

【德邦宏观】岁末辞旧迎新,宏观关注什么?

【德邦宏观】走出“低价”,关注什么?

【德邦宏观】鹰派降息落地,美债走向何方?——美债札记·三

【德邦宏观】如何跟踪美债四因子?——美债札记·二

【德邦宏观】美债收益率:框架及展望——美债札记·一

【德邦宏观】从万亿化债看25年财政展望——2024年11月8日人大常委会财政新闻发布会解读

【德邦宏观】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堵与疏

【德邦宏观】宏观视角看“红利”

【德邦宏观】海外黑色星期一,后市怎么看?

【德邦宏观】京沪社零转负,政策如何应对?

【德邦宏观】欧盟的过度赤字程序是什么——宏观 ABC 系列之三

【德邦宏观】政治局会议的九条线索——2024年7月政治局会议解读

【德邦宏观】理解国有经济增加值(EVA)

【德邦宏观】十行业解读特朗普交易——德邦总量联合多行业全景解读特朗普遇袭

【德邦宏观】如何理解“贸易顺差不顺收”——宏观ABC系列之二

【德邦宏观】关于三中全会的八件事——7 月 18 日三中全会全面解读

【德邦宏观】消费税:他山之石与国内展望

【德邦宏观】社融的时代性与局限性

【德邦宏观】对近期地产政策的评述与思考

【德邦宏观】中美战略竞争、TFP与新质生产力

【德邦宏观】利率体系与传导机制新特征——宏观ABC系列之一

【德邦宏观】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些思考

【德邦宏观】聚焦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地方两会观察与全国两会前瞻

【德邦宏观】如何弥合宏微观的“温差”?——名义GDP的重振之路

【德邦宏观】实际利率之辨

【点评研究报告】

【德邦宏观】财政积极发力,后续仍有空间——2025年3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如何理解春节镜像效应下的CPI?  ——2025年2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美国经济衰退预期或加码——2025年2月美国劳工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政策空窗期的景气改善——2025年2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如何理解春节效应下的CPI? ——2025年1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物价”比“增长”更重要——2024年12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PMI连续3个月处于扩张区间——2024年12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企业加杠杆意愿回升——11 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生产法数据亮眼,如何理解?——2024年11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广义财政支出再度加速,关注财政货币配合——2024 年 11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对数据多一些乐观,对市场多一些谨慎 ——2024 年 11 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广义财政支出加速,政策逐步见效——2024 年 10 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10月经济数据成色几何?——2024年10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估值效应扰动,汇率短期无忧 ——2024年10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预期改善,价格先行——2024年10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市场已经驻底,经济还会远吗?——2024年9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出口短期波动不改长期趋势 ——2024年9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M1磨底,等待转机 ——2024年9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财政部新闻发布会的八个要点——2024年10月12日发布会点评

【德邦宏观】市场已筑底回升,经济还远吗——2024年9月经济数据前瞻

【德邦宏观】外储无忧,汇率渐稳——2024年9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政策落地,预期回升——2024年9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利润率筑底是重要信号——8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信心比黄金重要——9月历史性经济主题政治局会议点评

【德邦宏观】汇率破7后怎么看?

【德邦宏观】证监会改革新政怎么看?——9月24日资本市场政策点评

【德邦宏观】政策组合拳,市场变化点——9月24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点评

【德邦宏观】广义财政支出有待加速 —— 2024年8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宽信用是关键,外贸是变局点——2024年8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经济数据分化,外贸是变局点——2024年8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出口稳中有升,外贸是变局点——2024年8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猪价推升CPI,PPI关注铜油钢——2024年8月通胀数据点评

新质生产力的成色与分化——新质生产力跟踪系列(一)

【德邦宏观】外储稳汇率升,打开政策空间——2024年8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结构仍分化,政策待兑现——2024年8月经济数据前瞻

【德邦宏观】广义财政支出低位回升——2024年7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价平量减、利润率钝化——7 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政策待兑现,结构仍分化——2024年7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宽信用要“先立后破” ——2024年7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二季度货政报告的九个要点

【德邦宏观】猪价推升 CPI,PPI 关注油铜钢——2024 年 7 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出口延续强势——2024年7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外汇储备稳中有升,汇率风险总体可控 ——2024年7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供给和出口较强——2024年7月经济数据前瞻

【德邦宏观】如何理解实际使用外资历史新低?——2024年6月实际使用外资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产能利用率回升与投资高增支撑供给端景气——2024 年 7 月 PMI 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产能回升打开增长空间——2024年1-6月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财政的当下与未来——2024年6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详解三中会议:以改革谋发展

【德邦宏观】不一样的降息,有何深意?

【德邦宏观】增长低于预期,结构表现延续  ——2024年6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特朗普事件,如何解读——解读特朗普遇袭事件

【德邦宏观】金融数据或筑底——2024年6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四季度PPI增速有望转正?——2024年6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汇率压力或将迎来缓解 ——2024年6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增长维持5%以上,金融数据或触底——6月经济数据前瞻

【德邦宏观】生产继续好于需求——2024年6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制造立国,改革破局——三中会议前瞻

【德邦宏观】“去地产化”带来的财政挑战——2024年5月财政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5月有色较强,PPI降幅收窄——2024年5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出口再度回升,继续保持乐观——2024年5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估值因素推动外汇储备改善——2024年5月外汇储备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点评】猪肉价格潜在上涨空间有多少——4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4月经济:工业稳、固投扩、就业升 ——2024年4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在一季度货政报告中寻找金融数据波动的答案——2024年4月金融数据点评兼评一季度货政报告

【德邦点评】出口回暖,关注量价指数的结构变化 ——2024年4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改革再出发——2024年4月政治局会议精神学习体会

【德邦宏观】4月PMI的三大核心要点——2024年4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央行采访释放出哪些信息

【德邦宏观】开局良好,结构转型期更应关注质量效益改善——2024 年一季度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大规模设备更新对金融数据有何影响——2024年3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无需悲观:剔除基数影响及闰年扰动,出口正增——2024年3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季节性扰动过后:食品与服务价格有望再回升——3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PMI当前三大亮点和未来三大关注点——3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开门红的背后:新质生产力含量高 ——1-2月经济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信贷平滑投放、财政“弹药”充足——2024年1-2月金融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通胀隐含的春节消费特征——2月通胀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出口超预期,关注中间品贸易强链延链——2024年1-2月进出口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产能过剩开始有所缓解的三点线索——2月PMI数据点评

【德邦宏观】加大降息步长、压降实际利率——2024年2月LPR报价点评

【宏观周报】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特朗普内政、俄乌前景 --宏观周报(20250217-20250223)

【德邦宏观】春节假期之海外要闻

【德邦宏观】春节假期之国内要闻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日央行或加息、对华科技制裁 --宏观周报(20250113-20250119)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芯片 301 调查、中吉乌铁路--宏观周报(20241223-20241229)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市值考核、鹰派降息--宏观周报(20241216-20241222)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养老托育、韩国政局 --宏观周报(20241209-20241215)

本周看什么?国土空间规划,韩国政局震荡--宏观周报(20241202-20241208)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退税政策,外资流入改善--宏观周报(20241111-20241117)

【德邦宏观】国庆假期之海外要闻

【德邦宏观】国庆假期之国内要闻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大选、地产与制裁 --宏观周报(20241028-20241103)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居民入市、日相履新 --宏观周报(20240923-20240930)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财政整顿、外资流入--宏观周报(20240916-20240922)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好房子、保险法修订、大选辩论--宏观周报(20240909-20240915)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对华关税、大选跟踪、债券分布--宏观周报(20240902-20240908)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海外宽松、钢铁新政与海南消费--宏观周报(20240819-20240825)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设备更新、地产融资 --宏观周报(2024.8.12-2024.8.18)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险资入市、理财中报——宏观周报(20240805-20240811)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萨姆规则、京沪社零负增--宏观周报(20240729-20240804)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三中细则、美股再平衡——宏观周报(20240722-20240728)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预定利率、央企搬迁——宏观周报(20240715-20240721)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美股、中报 ——宏观周报(20240708-20240714)

【德邦宏观】本周看什么:大选、借券——宏观周报(20240701-20240707)

【德邦宏观】陆家嘴论坛释放哪些信号?

【德邦宏观】政协会议、国资委“限金令”传递哪些信号?

【德邦宏观】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落地

【德邦宏观】总书记召开座谈会,改革图谱渐清晰

【德邦宏观】地产政策“多箭齐发”与美国再提关税问题

【德邦宏观】地产限购政策放松,宏观数据扰动增多

【德邦宏观】假期哪些宏观大事值得关注?

【德邦宏观】总书记西部调研、汽车以旧换新落地与美国滞胀再现

【德邦宏观】4月政治局会议前瞻

【德邦宏观周报】新“国九条”有望扎实推进未来十年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德邦宏观周报】清明假期消费“疤痕效应”逐渐消退

【德邦宏观周报】央行购债,盈利好转曙光初现

【德邦宏观周报】中部地区崛起、开年财政力度与短期汇率波动

【德邦宏观周报】总理调研传递哪些政策信号

【德邦宏观周报】从主题记者会看增量政策

【招聘需求】

正式研究员+实习生

【研究员任职要求】

1. 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2. 1-5年相关工作经验,在商品研究、海外研究等领域有经验者优先;

3. 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逻辑思维能力突出,文字及口头表达沟通能力强;

4. 有高度责任心、抗压能力、进取精神与团队意识。

【实习生任职要求】

1. 重点院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宏观相关实习经历者优先;

2. 熟练使用Office,Wind,Bloomberg等基础工具;

3. 有志于从事研究工作,细心尽职、吃苦耐劳、有梦有理想;

4. 实习期不少于3个月,我们提供正式入职流程、实习证明

【其他信息】

1. 招聘人数:若干

2. 工作地点:北京/上海/深圳

3. 请将简历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发送至 debangmacrozhaopin@163.com

4. 简历请按照“姓名-学历-毕业院校-社招/实习”命名

适当性说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微信订阅号/本账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供德邦证券的专业投资者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德邦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并非德邦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本账号中的任何信息。本订阅号/本账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析师承诺:本人具有中国证券业协会授予的证券投资咨询执业资格,以勤勉的职业态度、专业审慎的研究方法,使用合法合规的信息,独立、客观地出具本报告,本报告所采用的数据和信息均来自市场公开信息,本人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或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报告中的信息和意见仅供参考。本人过去不曾与、现在不与、未来也将不会因本报告中的具体推荐意见或观点而直接或间接收任何形式的补偿,分析结论不受任何第三方的授意或影响,特此证明。
免责声明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合规渠道,德邦证券研究所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均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德邦证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或其他服务。本报告仅向特定客户传送,未经德邦证券研究所书面授权,本研究报告的任何部分均不得以任何方式制作任何形式的拷贝、复印件或复制品,或再次分发给任何其他人,或以任何侵犯本公司版权的其他方式使用。如欲引用或转载本文内容,务必联络德邦证券研究所并获得许可,并需注明出处为德邦证券研究所,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和删改。如未经本公司授权,私自转载或者转发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转载或转发者承担。本公司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本订阅号不是德邦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所载内容均来自于德邦证券已正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对研究报告进行的整理与解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赞是一种鼓励|分享传递友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4-25 07:51 , Processed in 0.142027 second(s), 17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