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根据央视记者4月13日的采访,纽约特朗普大厦的纪念品商店很多商品“Made in China”的标牌都被价签故意盖住了,这一行为背后反映两点:一是供给视角下,美国商家更倾向于“遮挡标签”销售,这无异于“掩耳盗铃”,关税政策下制造业短期加速回流美国或没有足够的商家需求支撑,二是在需求视角下,即在居民消费惯性的影响下,美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习惯较难快速实现“Not Made in China”。我们尝试从消费和制造供需视角来对关税“棋局”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可以为投资者带来一些启示。
根据央视记者当地时间4月12日的采访,在中美两国的一系列关税政策出台后,纽约特朗普大厦的纪念品商店里部分商家在接受采访时声称“如果关税加征到145%,原本售价32美元的玩偶将涨价到80美元,人们不会愿意花那么多钱购买。”很多商品“Made in China”的标牌都被价签故意盖住了,这一行为背后反映两点:一是供给视角下,美国商家更倾向于“遮挡标签”销售,关税政策下制造业短期加速回流美国或没有足够的商家需求支撑,二是在需求视角下,即在居民消费惯性的影响下,美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习惯较难快速实现“Not Made in China”,这一点是容易被市场忽略的,因此我们从微观视角切入,尝试从供需视角来对关税落地的情形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可以为投资者带来新的观察和启示。
我们可以初步从美国进口和消费背离的几个阶段验证其对中国规模和效率产品的依赖。美国进口的顺周期特征较强,一般来说消费需求下降,进口会随之下降,但考虑美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特殊性,作为重要的消费国,美国居民可以通过购买性价比高的外来产品,来满足家庭的效用,这时进口与消费需求的变动方向反而是反向的,便会出现消费下行但进口上行的区间(如下图)。这种特征在产业维度表现的更加清晰,例如在美国居民消费下行但进口上行的区间内,To C 的行业中,1998、1999和2004年美国从中国进口车辆、家具等行业的金额同比超过25%,2007年、2013和和2016年同比超过2%,To B 的行业中,2004年钢铁进口金额同比达到229%,2007年电信录音等设置和设备、动力机械及设备同比分别为22.8%和21.4%也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