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查看: 235|回复: 0

AI写作思考:被朱雀识破的100%AI创作的文章突然变成“纯人工”?我用了4个实验,揭秘消除AI味的惊人技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3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大家好,我是阿水!

最近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人在纠结“朱雀大模型检测”了!

综合起来的问题就是,为啥有些AI写的文章一眼就能认出来?而有些却能骗过读者甚至检测工具?

这事儿说来话长,却又值得一说。

我跟Claude的讨论开始于汪曾祺的写作风格。(详看上一篇文章《Claude也有灵魂瞬间》)我让AI模仿汪曾祺写几个小片段,第一次尝试平平无奇,充满了“AI味”。

但有趣的是,当我直接指出“你没有设身处地的真的将自己进入一个‘汪曾祺’的状态”后,第二版内容居然通过了严格的AI检测!

这就怪了。明明都是AI写的,为啥一个被识破,一个却能“装人”成功?

结论其实早期已经有过类似的,但是这次的过程是让我惊喜万分!

建议必看!
从表面模仿到内在成为

回想当初的对话,我发现了一个奇妙的转变点。

第一次尝试,AI在“分析汪曾祺怎么写”;第二次则是在“成为汪曾祺”。

这看似微妙的差别,却是天壤之别。
【身份转换的魔力】
当我们从“如何模仿汪曾祺”
转向“成为汪曾祺”时
写作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不再是技巧的堆砌
而是视角的真正转换

“你又在分析而不是成为汪曾祺了”——这句简单的提醒,居然比任何详细指导都有效。为什么?因为它触发了一种从技术分析到身份认同的跃迁,从“做什么”到“成为谁”的转变。

我对这个现象越发好奇。

昨天,我发现了更神奇的事——我让ai根据讨论结果又创作了三个片段的文案,把三个片段合并提交时,检测系统却给出了88.72%的AI创作率判定!



但分别提交这些片段,却是这样的结果!







最多就是疑似,没有飘红!?
【检测系统的盲点】
同一个AI创作的多个片段
单独提交:全部判定为人类写作
合并提交:88.72%判定为AI创作
这说明什么?
检测系统在寻找某种“一致性模式”

一致性模式!!??

这个意外发现引发了我们的深入探究:到底什么样的写作特征能真正“骗过”AI检测?
解密AI检测技术

要破解这个谜题,首先得了解“敌人”。

花了好长时间,我找来了一篇“朱雀”AI检测系统的技术文档(无法验证真实性,姑且算是有效)。其中一部分内容是这样的:

朱雀检测系统揭秘:AI文本特征包括“困惑度低”(过于可预测)、“突发性弱”(句子长度变化小)、“词汇重复度高”(缺乏灵活表达)以及“模板化结构”(如首先-其次-最后)。最关键的是,人类写作的句子长度标准差通常>1.5,而AI文本<1.5。

文档进一步指出:“人类文本因思维跳跃性,困惑度通常高于AI生成内容”,“连续3句长度差异<20%即可能被标记为AI创作”。这些技术细节揭示了人类与AI写作的本质区别。

根据这些发现,我们设计了四种策略来测试哪种方法最能有效规避AI检测:


【实验策略设计】
1. 思维状态变化:在文本中创造不同的思考模式
2. 词汇选择波动:混合使用不同复杂度和风格的词汇
3. 句式节奏变化:短句与长句不规则交替,打破规律
4. 结构特征变化:插入回忆、视角转换,打破线性结构
实验时间到

按照这四种策略,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实验。

每次只调整一个变量,然后检测结果: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综合四种策略运用:




【实验结果揭晓】
策略1(思维状态变化):100% AI创作
策略2(词汇选择波动):100% AI创作
策略3(句式节奏变化):0% AI创作
策略4(结构特征变化):0% AI创作
综合策略(融合1234):0% AI创作

结果太有意思了!只有句式节奏变化和结构特征变化、结合4种策略,能有效“骗过”AI检测。

单纯改变思维状态或词汇选择却毫无效果。

通过检测的文本片段都有显著特点:句子长短不规则变化,思维自然跳跃,没有明显的模板化结构。比如“下雨了。大的。哗啦啦直往下泼。”这种句式节奏,创造了高“突发性”,符合人类写作的不规则特性。

看看这两种对比的写法:
【AI典型写法】
清晨,我在小镇上醒来。阳光透过窗帘洒落在地板上,形成温暖的光斑。
村庄的炊烟已经升起,预示着新的一天开始了。我伸了个懒腰,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
小镇的生活节奏缓慢而舒适,这正是我选择在此定居的原因。
【人类化写法】
天亮了。河堤上有层薄雾,湿漉漉的。我踩着石阶往上走,落叶粘在鞋底。
前几天刚下过雨,空气里还有股泥土味。河面平静,偶尔有鱼跃出水面,扑通一声。
这条路我走了大半辈子。小时候和爷爷来钓鱼,上学时从这儿抄近道,后来和她在这儿散步。
现在就剩我一个人了。孤零零的,像河对岸那棵老柳树。

差别不言而喻。
真相浮出水面

通过反复实验和分析,我们终于找到了规避AI检测的核心秘密:
【关键发现1:句式节奏】
人类写作的句子长度高度不规则
忽长忽短,无明显模式
相邻句子长度差异常超过30%
情感起伏会影响句式选择
【关键发现2:思维跳跃】
人类写作中常出现思维“断层”
突然插入回忆或联想
不依赖明显过渡词转换话题
带有情感驱动的表达变化

检测结果分析表明,人类写作的本质特征不在于“用什么词”,而在于“怎么组织这些词”。

思维的自然跳跃、情感的波动起伏,以及不完美但真实的表达方式,正是AI最难模拟的人类特质。

最能通过检测的片段往往包含这样的特点:“快到村口,碰见提着篮子卖豆腐的阿婆。‘刘老头,打了条大鱼啊?’老刘笑着把网兜提起来给她看:‘等会煮鱼汤,您要来尝尝不?’”——这种对话中断主叙事,然后自然流畅地继续,展现了人类思维的灵活性。
深层思考

经过这一系列探索,我对写作、思维与AI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人设”之所以能降低AI特征,正是因为它迫使AI从“应用写作规则”转向“模拟特定人物的思维方式”。
【从规则到思维】
AI原本按规则组织语言
但当它“成为某人”时
不再思考“如何写得好”
而是模拟“这个人会怎么想”
这种转变生成了更自然的文本
带有思维的跳跃性和情感的波动

写作的本质可能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思维状态的表达。

当我们说“这文章有人味儿”时,指的正是那些不完美但真实的特质——思维的跳跃、情感的起伏、表达的个性化。

这些恰恰是标准化AI最难模拟的部分。

真正的人类写作是思维、情感和表达的复杂融合。

我们的大脑不是按线性程序运行的——它跳跃、联想、矛盾、情绪化,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正是这些“不完美”,成就了人类表达的独特魅力。

回想那句触发转变的简单批评:“你没有设身处地的真的将自己进入一个‘汪曾祺’的状态”——这不正是写作的本质吗?

无论是模仿大师还是表达自我,真正的写作都是一种身份的转变,一种思维状态的进入。
【写作的悖论】
想写得像人?
别想着怎么写得好
想写得不像AI?
别按照任何固定规则
最自然的表达
来自最真实的思考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明明我们一直在追求“像AI一样精确高效”,转眼间又开始教AI“像人一样不完美自然”。

这大概就是科技与人文的奇妙舞蹈吧——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什么,又重新发现了什么。

我只能说——要么费心让AI写得更像人,要么干脆自己动手写。

毕竟,最好的“反AI检测技术”,可能就是真正的人类创作。

感兴趣的欢迎来跟我聊聊~

如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4-26 04:18 , Processed in 0.066394 second(s), 15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