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品牌的汽车在德国公路上依然极为罕见。尽管它们在全球销量中对德国车企构成明显压力,但在德国本土的实际保有量仍旧非常低。据德国联邦机动车管理局(KBA)的数据,狭义上的中国品牌仅占德国汽车总量的0.1%至0.2%。
根据dpa对KBA季度数据的分析,截至2025年1月1日,德国共有70,046辆中国品牌汽车,而全国小客车总量为4930万辆。其中数量最多的是MG Roewe,共有49,557辆。汽车专家斯特凡·布拉策尔(Stefan Bratzel)指出,许多消费者甚至没有意识到MG是中国品牌。该品牌隶属上汽集团,在德国市场上依然主打其英国血统,而这些车辆早已在中国生产。
其他品牌排位
排在MG之后的是Lynk和长城(GWM),各自保有量略高于6000辆,接着是比亚迪(BYD),约4500辆。蔚来(Nio)约为1700辆,爱驰(Aiways)、小鹏(Xpeng)、零跑(Leapmotor)和大通(Maxus)则只有几百辆的规模。
并非所有品牌都会被KBA单独列出。目前统计中有大约36万辆车被归为“其他品牌”,其中可能包含一些销量极低的中国汽车。
若将更广义上的中国背景品牌纳入统计,例如已被吉利收购的沃尔沃和极星(Polestar),甚至包括奔驰与吉利合资的Smart品牌,那么中国背景车辆的数量将高达数十万甚至超过一百万辆。但这些车辆大多是在中国资本入驻前就已生产。
全面转向电动化
中国品牌在德保有量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电动化倾向极强。在上述狭义统计中,纯电动汽车占比高达72%,即50,196辆。然而即便如此,它们在德国整体电动车保有量中的占比也仅为3%。
许多中国品牌是近几年才进入德国市场。例如小鹏和零跑在一年前甚至尚未在KBA中单独统计。2024年1月,其他七家中国品牌合计保有量接近57,000辆,比去年增加12,500辆,增幅不大。而在新车注册中,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也仅约1%。
为何中国品牌在德国难以打开局面?
尽管多位专家认可中国汽车的质量,但在德国市场上它们始终难以获得认可。原因复杂多样。
基础设施薄弱
布拉策尔指出,中国品牌低估了德国市场的复杂性。如果想取得成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并做好长期准备。目前销售与服务网络尚不健全,导致旧车置换、新车融资等常规需求难以满足,也使企业客户望而却步。
缺乏对欧洲客户的理解
布拉策尔的同事费迪南德·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öffer)直言:“中国人不了解德国消费者。”他以比亚迪为例,指出该品牌一次性运来几千辆车,在足球欧洲杯做广告,与租赁公司签下十万辆大单,就以为可以轻松打开市场,但缺乏连贯的策略,仅靠单次行动是行不通的。
消费文化差异大
“在德国,车主认品牌,而且不会轻易更换,”杜登霍夫指出。而中国消费者中很多是首次购车者,对品牌忠诚度较低。
定价策略不当
布拉策尔认为,许多中国品牌试图以高价进入德国市场,希望展现自身的高端定位,例如比亚迪和蔚来。但消费者仍然持怀疑态度,他说:“要比传统品牌便宜一点才行。”这也是当年起亚和现代成功的原因。
MG Roewe之所以成为销量最大的中国品牌,正是因为其车型定价明显较低。
结语:质量不错,营销糟糕
布拉策尔指出,不能再以老观念来看待中国汽车,“它们的质量已经今非昔比”。杜登霍夫的总结也指向同一方向:“中国车本身很好,营销却是一场灾难。他们不理解德国客户,因此烧掉了大量金钱。”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