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5|回复: 0

[航天] 生如夏花:姚桐斌——用生命点亮中国航天的殉道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4 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点击上方
w1.jpg
蓝字关注我们吧

w2.jpg

1959 年与母亲、妻子、弟弟在颐和园

求学路上的荆棘与星光

1922 年 9 月 3 日,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黄土塘镇一个贫困家庭,家中子女众多,生活的重担压得这个家庭喘不过气。全家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艰难维持生计,即便如此,父亲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咬着牙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

在学校里,姚桐斌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尤其是数学,他展现出了极高的天赋,一点就通,常常让老师和同学们惊叹不已。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小学毕业后,家庭的贫困让父亲实在无力承担他继续求学的费用,无奈之下,只能让他辍学回家。

辍学后的姚桐斌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深知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为了攒够学费,这个小小的少年开始了艰难的谋生之路。他摆过地摊,卖过香烟、火柴和袜子;做过各种零工,风里来雨里去,小小的身躯承受着生活的重压。但这些困难并没有打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求学的信念。

或许是他的坚持和努力感动了上天,在他 15 岁那年,终于攒够了学费,他告别家乡,孤身一人前往上海求学。在上海,他先后在成康中学和汇南中学读高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他甚至连住宿费都交不起,只能在教室里搭起简易的床铺,晚上休息,白天学习。买不起课本,他就向同学借来,一笔一划地抄写,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知识的渴望。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上海沦陷。日军的铁蹄践踏这片土地,也打破了姚桐斌平静的学习生活。为了不中断学业,他瞒着家人,冒着生命危险,和四位同学一起穿越日军的封锁线,踏上了流亡之路。这一路,风餐露宿,艰难险阻,但他心中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

历经两年的颠沛流离,他终于来到了江西吉安,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姚桐斌格外珍惜,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每天早早起床,在晨曦中诵读;夜晚,同学们都已入睡,他还在昏暗的灯光下刻苦钻研。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回报,毕业时,他在江西全省会考中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这个曾经辍学的少年,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凭借着出色的成绩,姚桐斌同时被武汉大学、湖南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等 7 所大学录取。这是何等的荣耀!面对众多的选择,姚桐斌最终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为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在他心中,开发中国的资源,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思想,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而矿冶专业,正是实现这个梦想的起点。

大学期间,姚桐斌的生活依旧十分艰苦。冬天,他只有一件薄薄的土布棉衣,寒风刺骨,他却毫不在意,专注于学习。为了补贴生活费用,他打扫实验室、分发邮件、为中学生补习功课,利用一切课余时间赚取微薄的收入。尽管生活如此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每天最早一个到教室,最晚一个离开。他的勤奋和刻苦成为了同学们的榜样,也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5 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获得工学学士学位。他的优秀不仅体现在学业上,还体现在他对未来的规划和追求上。毕业后,他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继续努力,准备报考公费留学,希望能够学到更先进的知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1946 年,姚桐斌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考试表现,成功考取了公费留学名额,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研究生。这个曾经连中学都差点上不起的穷小子,终于走出国门,迈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

w3.jpg

姚桐斌与夫人彭洁清

归国创业的赤子之心

1957 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年份。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各项事业都在艰难起步。而此时的姚桐斌,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德国优渥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当时的德国,是世界科学中心,拥有先进的科研设备和优越的研究环境,姚桐斌在这里有着光明的前途。然而,在他心中,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他深知,新中国在航天领域还处于一片空白,急需像他这样的专业人才。于是,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回国的征程,带着满腔的热血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投身到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中 。

回国后,姚桐斌接到了聂荣臻元帅的邀请,来到刚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1962 年,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 ——703 所成立,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当时的 703 所,条件极其简陋,研究室里只有 12 个人,除了桌椅板凳和一台显微镜,几乎一无所有。我国的工业材料发展也极其落后,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别提研发航天材料了。

面对这样一穷二白的局面,姚桐斌没有丝毫退缩。他深知,航天材料是实现尖端武器构想的关键,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他带领着这 12 名年轻的科研人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探索。

在研制火箭材料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没有资料,他们就四处搜集,甚至连国外的一些过期杂志都不放过;没有设备,他们就自己动手改装,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困难。其中,高温钎焊合金技术的研发,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这种合金是研制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材料,当时只有美国和苏联掌握相关技术,并且对我国进行了严密的技术封锁。

面对这一困境,姚桐斌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实验室里。他们反复试验,不断调整配方和工艺参数。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他们终于在不到 2 个月的时间里,成功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除了高温钎焊合金技术,姚桐斌还带领团队完成了 500 余项科研课题,这些课题涵盖了航天材料的各个领域,80% 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的事业上,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他还积极推动全国材料协作网的建立,整合各方力量,共同攻克航天材料难题。在他的努力下,我国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航天材料工艺体系,为火箭和卫星的研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

钱学森对姚桐斌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 “甘当配角,鞠躬尽瘁”。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姚桐斌默默奉献,不求名利,为了中国的航天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照亮了中国航天事业前行的道路 。

w4.jpg

1968 年 6 月 8 日的暴行

1968 年 6 月 8 日,这个普通却又注定被铭记的日子,成为了姚桐斌生命的终点,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

彼时,“文革” 的狂潮席卷全国,社会陷入了一片混乱与动荡之中。姚桐斌所在的 703 所也未能幸免,各种激进的思想和行为在这里肆意蔓延。然而,即便身处这样的环境,姚桐斌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他看来,科研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他不能因为外界的干扰而放弃自己的责任,更不能让中国的航天事业因为这场风波而停滞不前。

这一天,天气格外闷热,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姚桐斌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研究所,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他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努力下,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场灾难正悄然降临。

中午 12 点,结束了一上午的工作后,姚桐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他的心中满是对家人的思念,渴望能与家人共进午餐,享受片刻的宁静与温馨。然而,他刚踏入家门,还未来得及与家人寒暄,一阵粗暴的敲门声骤然响起。

“开门!开门!” 门外传来一阵急促而凶狠的呼喊声,声音中充满了不耐烦和威胁。姚桐斌心中一惊,他预感到事情不妙,但还是强装镇定,起身去开门。门刚打开,一群戴着红袖章的暴徒便如潮水般涌了进来。他们手中挥舞着钢管、木棒等凶器,脸上带着狂热和狰狞的表情,仿佛一群失去理智的野兽。

姚桐斌还没来得及开口询问,一记重重的耳光便狠狠地扇在了他的脸上。他的身体瞬间失去平衡,摔倒在地。还没等他反应过来,暴徒们便一拥而上,对着他拳打脚踢。姚桐斌试图反抗,但他一个文弱书生,又怎么是这群暴徒的对手?他只能在地上痛苦地挣扎着,任由暴徒们的拳脚落在自己身上。

在混乱中,一名暴徒突然拿起一根钢管,狠狠地朝着姚桐斌的头部砸去。只听 “砰” 的一声巨响,姚桐斌的头部顿时鲜血直流,他的身体也随之瘫倒在地,失去了知觉。然而,暴徒们并没有就此罢手,他们继续对姚桐斌进行殴打,仿佛要将心中的仇恨全部发泄在他身上。

目击者后来回忆说,当时的场景惨不忍睹。姚桐斌的眼镜被打碎,镜片散落一地;他的鞋袜也在混乱中脱落,双脚满是伤痕。在血泊中,他的手还紧紧地攥着一本未完成的科研笔记,那是他心血的结晶,也是他对航天事业的执着与热爱。

彭洁清下班回家,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幕:家中一片狼藉,丈夫倒在血泊中,三个幼女在一旁惊恐地哭嚎着。她的世界瞬间崩塌,整个人瘫倒在地,泪水夺眶而出。她怎么也无法相信,几个小时前还与自己温馨道别、满怀壮志的丈夫,如今却躺在了这里,生死未卜 。

她疯狂地扑到姚桐斌身边,呼喊着他的名字,然而,姚桐斌却再也没有了回应。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天,年仅 46 岁。这个曾经为中国航天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科学家,就这样倒在了自家的客厅里,倒在了那些无知与狂热的暴徒手中 。

w5.jpg

姚桐斌全家合影

彭洁清的血泪申冤路

姚桐斌的离去,如同一颗巨星的陨落,让整个家庭陷入了无尽的悲痛之中。彭洁清,这位坚强的女性,在失去丈夫的巨大痛苦面前,没有选择沉沦,而是毅然踏上了为夫申冤的艰难之路。

面对丈夫遗体被冰块封存两日的屈辱,彭洁清的心中充满了悲愤。她看着曾经亲密无间的爱人,如今却冰冷地躺在那里,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但她知道,悲伤无法解决问题,她要为姚桐斌讨回公道,让凶手得到应有的惩罚 。

她怀抱幼女,奔走于各个部门之间,一次次地递交申诉材料,却一次次地遭到推诿和拒绝。但这些挫折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申冤的决心。她五次上书周总理,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她的血泪和对正义的渴望。

周总理得知姚桐斌的死讯后,震惊不已,他深知姚桐斌对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性。这位一向沉稳的领导人,愤怒地摔碎了手中的茶杯,立即下令公安部彻查此案,务必将凶手绳之以法 。

在周总理的关注和批示下,案件的调查终于有了进展。然而,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调查过程充满了艰难险阻。凶手们试图逃避责任,相关证人也因恐惧而不敢作证。但彭洁清没有放弃,她四处寻找线索,走访每一个可能知情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

经过长达 11 年的不懈努力,1979 年 4 月,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终于作出判决。被告人于某与高某,分别以行凶致死人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5 年和 12 年 。当这个判决结果下达时,彭洁清泪流满面,她终于为丈夫讨回了公道,虽然这个公道来得太迟太迟 。

1999 年 9 月 18 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颁奖大会上,姚桐斌被追授这一光荣称号。钱学森亲自为他题词:“鞠躬尽瘁为航天,德昭日月感后人”。这不仅是对姚桐斌一生功绩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为中国航天事业所做出贡献的最好肯定 。

彭洁清代姚桐斌领奖后,宣布把奖章无偿捐献给国家博物馆。她知道,这枚奖章不仅仅属于姚桐斌个人,更是属于国家和人民。它象征着姚桐斌为国家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激励着后人继续为中国的航天事业努力奋斗 。

w6.jpg

年老的彭洁清与女儿家人

科技殉道者的遗产

姚桐斌的一生,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虽然短暂,却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最为耀眼的光芒。他的科研成果,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石,持续推动着中国航天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

他所研发的钛合金工艺,被广泛应用于长征系列火箭的关键部件制造中。这种高强度、低密度的合金材料,使得火箭的结构更加坚固,性能更加优越,有效提升了火箭的运载能力和可靠性。在 “神舟” 系列飞船的研制过程中,姚桐斌建立的材料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从飞船的外壳到内部的各种设备,都离不开他所研究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承受极端的温度和压力,还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和稳定性,为宇航员的生命安全和飞船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

在探月工程中,姚桐斌的贡献同样不可磨灭。嫦娥系列探测器在月球表面的成功着陆和探测,离不开他所研发的特殊材料。这些材料能够适应月球表面复杂的环境,为探测器的各项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持 。

他的科研成就,不仅在于具体的材料和工艺,更在于他为中国航天事业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材料研究体系。这个体系涵盖了材料的研发、测试、应用等多个环节,为中国航天材料的持续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他的带领下,703 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航天材料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中坚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着他的科研精神和创新理念 。

姚桐斌的 “甘当配角,鞠躬尽瘁” 精神,成为了中国航天人的座右铭。他深知,航天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无数人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他甘愿在幕后默默奉献,为火箭和卫星的成功发射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为实现中国的航天梦而不懈奋斗 。

如今,姚桐斌的铜像静静地矗立在 703 研究所,仿佛在诉说着他的传奇故事。铜像下方的碑文上写道:“用生命点燃航天火种的殉道者”。这是对他一生最为恰当的评价,他用自己的生命,为中国的航天事业点燃了希望的火种,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

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至今,成为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一段佳话。他的精神,如同一座灯塔,指引着中国航天人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不断前行。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航天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姚桐斌的精神,向着更加遥远的星辰大海迈进 。

w7.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4-4 22:33 , Processed in 0.101278 second(s), 2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