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49|回复: 0

AI 中医诊疗:用提示词解锁「赛博岐黄」新体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微信文章
  (业余中医爱好者自用版,附避坑指南)   
       最近在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一台「AI舌诊仪」火了——患者对着镜头拍张舌头照片,10秒就能生成包含106种体质类型的分析报告,准确率高达98%。

      这让我想起自己两年前的经历:为调理反复口腔溃疡,跑了三家中医馆,处方从「清热解毒」到「健脾化湿」各不相同,药费却都超过百元。直到尝试用AI提示词重构问诊流程,才发现原来**中医诊断的核心逻辑,早已藏在这些结构化信息里。         为什么业余爱好者需要AI辅助?  

1. **好中医稀缺性**:全国中医执业医师仅68万人,平均每万人拥有不足5名,基层患者常面临「挂号难、问诊短」的困境。   2. **中药成本压力**:道地药材价格十年涨300%,某三甲医院「温胆汤」单剂成本达128元,长期调理经济负担沉重。 3. **自学瓶颈突破**:业余爱好者虽能背诵「八纲辨证」,但面对「舌红少苔」与「舌绛有刺」的细微差异,仍需借助AI的「数据显微镜」。

      这场「赛博中医」实验,我们发现:   - **AI能做什么**:     ✅ 用「舌尖溃疡+盗汗+脉细数」等关键词,快速锁定「心肾阴虚」证型     ✅ 推荐「知柏地黄丸加减」基础方,同时给出「玄参替代西洋参」的平价方案     ✅ 生成「服药后大便变软」「睡眠改善」等疗效观察指标    - **AI不能做什么**:     ❌ 替代面诊:对「面色萎黄」「语声低微」等非数字化信息识别不足     ❌ 处理急重症:胸痛、高热等情况仍需立即线下就诊     ❌ 突破知识边界:无法解读「五运六气」等复杂理论体系         本文将手把手教你:   1. **如何用提示词构建「四诊数据库」**:从舌象描述到生活习惯,用结构化信息驯化AI   2. **怎样控制单剂成本在30元内**:药材替代方案+道地产地选择策略   3. **必知的5条安全红线**:避开AI最容易误诊的场景与药材    > **特别提醒**:本文所有AI处方均经过三甲医院中医科主任审核,但请记住——AI是「会打字的《方剂学》词典」,真正的辨证智慧,藏在「为什么同样是舌红,有的要清热有的要滋阴」的追问里。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获取「四诊信息采集模板」,让AI成为你案头的「数字老药工」。


一、为什么选择AI辅助诊断?(先划清边界)   1. **背景痛点**:      - 线下问诊:好中医难寻,挂号费时,问诊时间短(尤其慢性病复诊)。      - 中药成本:道地药材价格飙升,部分药方动辄百元/副,长期服用经济压力大。   - 自学局限:业余爱好者虽懂基础辨证(如气虚、湿热),但难辨细微证型(如气阴两虚vs脾虚湿盛),易误判。    2. **AI定位**:**「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方案」**      - 适合场景:亚健康调理(如失眠、疲劳、轻度月经不调)、常见病初筛(如风寒感冒、轻度胃火)、药膳食疗建议。      - 禁用场景:急重症(胸痛、高热、出血)、器质性病变(肿瘤、肝肾损伤)、孕妇/婴幼儿特殊体质。     二、构建AI诊断提示词的「四诊框架」   核心逻辑:**用结构化信息模仿中医师问诊流程,重点突破「舌象」「脉象」等AI识别盲区**。    ▎第一步:基础信息锚定(避免AI胡猜)   【患者背景】   性别:女,32岁   病程:反复口疮3月,时好时坏   既往史:慢性胃炎5年,无过敏史   当前用药:未服用西药,曾服牛黄解毒片(无效)   生活习惯:长期熬夜(凌晨1-2点),饮食喜辣,大便偏干(2日/次),小便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2, 2025-4-4 15:29 , Processed in 0.059114 second(s), 17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