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25|回复: 0

[一带一路] 中规智库 |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2024报告发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3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w1.jpg

2024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奔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开局之年。在全球治理阵营对立风险日益增长、贸易壁垒不断推高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成为全球化“寒潮”中的一股暖流,为全球化注入新的动力。2024年12月6日,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中规院”)主办的“‘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2024发布会”在深圳成功举办。

会议发布了《“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4)》,这是继2019年以来的第六次发布。本次发布会以“穿透全球化的边界”为主题,深入探讨全球城市在分化动荡中的发展变革以及未来趋势,深入观察“一带一路”共建城市的合作水平与动态,力图将互联互通的力量广泛拓展到全球更多地区,增强全球城市网络的多样性和韧性,促进全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

w2.jpg
中规院深圳分院副院长王泽坚主持发布会。中规院院长王凯正式发布报告,中规院粤港澳研究中心主任方煜详细介绍了报告的主要内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唐杰、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谭纵波、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王爱杰、苏州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范凌云参与了圆桌对话并发表观点。

1

报告发布

w3.jpg

主持 | 王泽坚

中规院深圳分院副院长

w4.jpg

报告发布 | 王凯

中规院院长
王凯院长回顾了中规院“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研究六年来的工作进展,并以“穿透全球化的边界”为主旨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4)》,推出全球城市指数和“一带一路”城市共建指数年度榜单,交流分享全球化趋势逐渐向区域化、社群化转型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他介绍到,2024年度报告持续优化完善了指数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与算法,聚焦逆全球化趋势,深入剖析全球城市在创新、生产与服务、联通设施网络中的社群特征。提出我国超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应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并深化与国际中介城市的联系,积极参与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内陆城市如重庆、西安等则应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点作用。发布的最后,他表示愿同各方一道,共同探索全球城市与区域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新发展路径,为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部署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主旨演讲

w5.jpg

主旨演讲 | 方煜

中规院粤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方煜主任就2024年度报告做了详细解读,基于海量大数据的社群算法分析,对全球城市格局的最新演变趋势及“一带一路”共建城市的合作水平与动态分享了年度新观察。通过全球城市指数评估,北美、欧洲、东亚三大区域持续引领全球城市格局,纽约、东京、上海、伦敦、北京继续稳居全球城市指数排名前五位。在网络联通与边界屏蔽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城市网络呈现几个特征趋势:第一,创新网络基本形成欧美、中国、日本三大社群格局,开放型创新城市呈现更大价值;第二,全球生产网络形成亚洲系社群和欧美系社群,呈现高度叠合与融合的特征,其间墨西哥城、槟城、河内等社群桥接城市涌现;全球服务网络形成以纽伦社群为主导的格局;第三,全球联通设施网络中,社群整体呈现出区域集聚板块化、内部高度联通网络化的特征,迪拜等区域板块边缘城市价值凸显。在“一带一路”城市共建指数的评估中,中国与东南亚、东欧、东亚城市保持了紧密联系,首尔、莫斯科、曼谷等城市在“一带一路”合作中表现优异。同时,南亚、南欧、北非城市表现亮眼,贝尔格莱德、卡拉奇、开罗等排名显著提升。境内北上深仍稳居前三,西安、重庆等中西部城市支点能级增强。中国持续深化与共建国家的合作,不仅将互联互通的力量广泛拓展到全球更多地区,也通过深化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结,增强了全球城市网络的多样性和韧性,促进了全球城市的包容性发展。


圆桌对话



引导发言 | 王凯

中规院院长

王凯院长做引导发言,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并在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大城市空间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分享,提出三点启示:第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系统思考国家的空间结构十分必要;第二,推动西部地区发展,是促进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重要举措;第三,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是关键,精准适配、科学发展很重要。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城市与区域在创新、产业、联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机遇、挑战及应对进行了问答与讨论。
w7.jpg

w8.jpg

深圳及大湾区城市应当如何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新形势下维持全球网络连通能力,建设国际一流城市?

唐杰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事
A:唐杰教授认为,本次《报告》对世界城市群的功能进行新的更有说服力的分类,指出在全球化出现若干逆转或停滞现象时,通过定义了社群(conmmunity)城市,穿透城市科学创新可能存在着的体制性机制性的合作障碍。报告对世界范围城市创新聚集现象进行详细深入的特征研究。对我们城市创新聚集及对我国创新产业和企业崛起的支撑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报告以中介城市和创新穿透概念讨论了未来全球城市间深化合作的路径,极富前瞻性。报告有关我国城市群的研究很好地解释了总书记关于“十四五”城市规划的讲话,强调了核心大城市和城市群在空间结构变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城市间的分工和协同发展。核心城市和城市群表现成为中心大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分工。这种分工的特点是有疏有密,核心大城市要向科学创新引领、高端制造过渡,中小城市进入工业化过程,最后是分工协同、和谐发展。对报告中社群的概念,他认为或许“Community cluster”能更准确地反映城市间的联系。也可以根据其在全球城市网络的动态变化中,对中介城市和创新引领城市的特征进行更加丰富的阐述。此外,有关我国城市研究可能要更多地从经济城市而不是行政视角,来研究打破行政边界,发展城市群的问题。
过去十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如何依托我们国家的建设发展经验,推动新城新区、产业“走出去”?

w9.jpg

曲建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
A:曲建院长高度评价了《报告》,并指出中规院的全球城市研究标志着其向全球研究机构的转变,其研究对象不局限于特定地区或国家,而是全球城市关系。该研究运用大数据和空间技术,是技术领域的创新。结合其在“一带一路”方面的研究和实践,他认为在“一带一路”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外对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认识存在差异,如埃塞俄比亚民众对建设园区的欢迎与对建设道路的反对,反映了当地对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国的思维方式往往固化于土地城市化,而非人口城市化,这导致在国际合作中过分强调土地价值。中国企业在海外建设经济特区时,以产业推动的园区往往发展顺利。他建议在全球城市研究中,除了关注发达城市,还应关注欠发达城市的经济起飞问题,利用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帮助这些地区发展,这将对全球城市研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注度产生积极影响。

w10.jpg

对于我们在快速城镇化中形成的规划实践经验,如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相互分享和借鉴,促进共建国家城市的快速发展?

谭纵波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A:谭纵波教授认为,今年发布的《报告》主题“穿透全球化的边界”这一概念非常精准,利用数字化和大数据技术,直观地展现了全球化的当前阶段特征。他认为全球化自14、15世纪大航海时代就已开始,尽管带来了负面影响,但全球化的核心是市场交易,这是不可逆的。对此他保持乐观看法,认为全球化不会倒退,只是遇到了挫折,需要重构。

谭教授反对主动脱钩的声音,认为中国应保持全球化的主导和倡导地位。中国在全球格局中扮演了“中介”角色,将从发达国家学习的经验经过本土化后,对发展中国家更有用。并强调软实力的重要性,提出中国城镇发展应放在全球化格局中考虑,以“联动”为关键词,探讨城镇空间格局的新可能性。并以云南为例,说明地方发展不仅要联系中原,也要联系南亚、东南亚,这为中国城镇空间格局带来新的可能性。

面对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压力,城市和区域应该如何开展合作,推动资源环境协同共享,保障资源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w11.jpg

王爱杰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A:王爱杰教授表示,学习《报告》的过程对个人认知是一种穿透,并强调了穿透创新边界的重要性。结合自身专业从资源和环境角度出发,探讨了资源循环和能源耦合的关系。

在对话中,王教授进一步探讨了能源领域,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谷歌和微软的耗电量为例,强调了数据中心能源消耗的问题,并提出了将智算中心与污水处理厂结合的水-能跨业态耦合创新模式,利用水载能量实现产业“零”碳或“负”碳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最后,王教授认为,面对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推动资源环境协同共享、保障资源环境安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仅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科学规划和范式创新。未来,人工智能的“穿透”能力是不可逆转的,数字化规划将更注重精准化和精细化,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与利用,使环境得到最大限度治理与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w12.jpg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长三角在这方面表现突出,而广东省的发展不平衡问题相对明显,针对区域均衡发展有哪些经验分享?

范凌云 | 苏州科技大学科技处处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A:范凌云教授表示,《报告》的年度发布体现了中规院在行业引领和公益方面的担当,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进行了比较。范教授认为长三角的协同发展源动力在于区域产业的协调分工,而珠三角大湾区带动其他地区的产业分工和辐射路径尚不明确。她提出可以考虑从大湾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并强调了科技创新溢出的重要性:如依托深圳、广州的创新与产业优势,通过建立创新园区等,在粤东、粤西、粤北发展飞地经济、承接中试环节外包等。范教授还提到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共享对于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积极作用:长三角高铁网通达、港口群协同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骨架与支撑,促进了区内人才共享,吸引了海外资源汇聚;区域一体化也不仅体现在城市之间,还包括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她强调了城市间共享社会福祉,城乡间公共服务一体化的重要性。在《报告》科研方面,范教授提出了两个方向:一是进行横向的交叉研究,结合政治地理学和产业经济学进行研究;二是进行纵向的追踪研究,将年度报告研究嵌入到全球城市研究网络中,形成与整个学术体系的对话。她还建议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构建科研体系以申报奖项和开展有组织科研。

小结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跨越蓬勃发展的十年,如今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崭新阶段。回首过往历程,成就斐然;展望未来征途,机遇无限。中规院将继续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携手国内外专家学者及科研学术机构,开展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学习活动,深度聚焦 “一带一路”、全球化浪潮以及全球城市的动态演变,持续观察包容发展视角下的全球城市格局,为国内城市在世界坐标中洞察自身的优势与短板提供参考。
w13.jpg

来源:城PLUS.

中规院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3)》

w14.jpg

w15.jpg

中规院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2)》





中规院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1)》

w18.jpg



中规院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0)》

w20.jpg



中规院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19)》

w22.jpg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4-12-27 22:21 , Processed in 0.133340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