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284|回复: 0

[科技新闻] 中国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三大历史经验 | 中国科技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6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科学出版社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岁华诞!

回首过去的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积贫积弱的中国,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史诗般的伟大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



中国科技之路. 总览卷. 科技强国》一书聚焦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宏观历程,通过示例方式,选取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部分重点、亮点为切入点,力求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的光辉成就,主要由“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自主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五大篇章组成。

本文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经验。应当说,中国科技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三大经验,即举国体制、规划科学和科教并举

01 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的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在一定意义上,举国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思想的延续。实践证明,举国体制对于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一般都是涉及面广、要求高、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举国体制发展科技的经典案例是“两弹一星”的研制。1962年,在原子弹研制的关键期,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一次例行会议上布置的任务,就很好地说明举国体制之特点:“放射化学工厂,需要钢材5万t,不锈钢材1万t,由冶金部解决;生产二氧化铀的特种树脂,由天津、上海负责生产;二机部所需的非标准设备8.2万台件,由一机部、三机部负责;新技术材料240项,其中冶金部200项,化工部8项,建工部19项,轻工部11项;部队支援问题,公路、铁路、热力管线、输水管线、输电线路等,交给军队,装备器材自带,由贺龙、瑞卿同志负责;电力方面,扩建火力发电站、水电站,由煤炭部、水电部分别解决……”

必须深刻认识到,70多年来,中国取得的巨大科技成就,在根本上得益于我们的制度优势。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重大科技成就,都是通过立项重大科技工程的方式取得的。这些重大科技工程,有的我们已经取得很大成就,比如“两弹一星”、核潜艇、载人航天、高铁、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等,有的我们正在奋力研制,比如大飞机、芯片、航空母舰等。这些重大科技关系国家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未来发展,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崛起并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应当说,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施重点突破,是中国科技事业70多年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之体现。在新时代条件下,整合制度优势,释放体制活力,将是中国科技再铸辉煌的根本保障。

02 规划科学

近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让人类看到了科学的巨大力量,国家开始介入科学的发展之中。尽管每个具体的科学发现和突破无法预测,但增加对科学的投入,有效组织对科学问题的攻关,给予科学家更多的鼓励,总是能够提高科学突破发生的频率。于是,将科学纳入国家战略,实施科学规划,激励科学发展,几乎成为20世纪以来所有有所作为的国家和政府的不二选择。

新中国规划科学的经典案例肇始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的制定。1956年1月14~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在会上做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求组织力量,制定出《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历史实践证明,《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影响深远,直接奠定了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领导体制、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政府积极谋划发展科学,制定规划,对促进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保障和推动作用。比如,2003年前后,中央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编制工作,由来自社会各界的200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了20个战略研究专题小组,有600家企业参加了规划工作,先后到124个地方和部门征求意见,最终提出了2006年到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战略目标、重点部署和相关配套保障措施,并于2006年由国务院发布,自主创新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战略。

03 科教并举

发展科技离不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科教并举并重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有力地支撑了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正如杨振宁先生于2004年12月21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中国文化与近代科学》一文中所谈到的那样,从大学对国家建设的贡献这个角度来看,几十年来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几代毕业生,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价的巨大。没有几十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贡献,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是目前所达到的状况。这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起源于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与已发展的国家社会需要的不同,这是不争的事实。从中国大学生的水平来看,中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并不低,而且中国最急需的就是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较高水平而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从中美两国教育之比较来看,各有优劣,不能一概否定中国而盲目迷信美国。

应当说,杨振宁的观点并非主观臆断,亦非溢美之词,所论比较持中。其实,持类似观点的,在知名学者中,并非杨振宁一人。比如,曾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钱颖一教授也发表了类似观点。2014年12月14日,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2015)年会上,钱颖一发表了《对中国教育问题的三个观察:“均值”与“方差”》的著名演讲。在谈到中国教育的成绩时钱颖一说,中国过去35年经济高速增长,如果教育完全失败,这是不可能的。不过,肯定成绩是容易的,但是肯定到点子上并不容易。第一个观察是,中国教育在大规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传授上很有效,使得中国学生在这方面的平均水平比较高。用统计学的语言,叫作“均值”(mean)较高,意思是“平均水平”较高,是指在同一年龄段、同一学习阶段横向比较而言,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这是中国教育的重要优势,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一些发达国家都望尘莫及的。

那么,如何看待中国科技和教育在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呢?杨振宁先生的另一段话非常有启发意义,他说:中国要想在三五十年内创造一个西方人四五百年才创造出来的社会,时间要缩短90%,是不可能不出现问题的。所以客观来说,中国现在的成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本文摘编自《中国科技之路. 总览卷. 科技强国》(中国编辑学会组编;杨玉良本卷主编 .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6)一书“第一篇 科技强国,中华崛起”,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68805-7
责任编辑 侯俊琳 邹聪 朱琳君 张楠
本书以新中国科技发展宏观历程为主线,以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部分重点、亮点为切入点,力求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展现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
全书主要由“向科学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自主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五大篇章组成,通过深入挖掘分析不同时期典型科技成就、科技事件等背后的故事及其历史意义,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光辉历程和经验启示,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读本,适合党员领导干部、科技工作者、大中学生等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科学出版社 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4-11-8 16:46 , Processed in 0.059654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