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431|回复: 0

[科技新闻] 科教融合,堵住科技人才培养的“管道泄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7-23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新华网客户端
“在我周围,很多家长在学习之外,愿意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和金钱去培养孩子打网球、弹钢琴,但对研究科学兴趣不大。这样看来,科普还没有成为老百姓的刚需,公众对提高科学素养也并没有那么重视。”在近日召开的主题为“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香山科学会议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张文宏的一段感慨引发与会专家热议。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来自科技界、教育界的专家呼吁,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调发展,让科学和教育实现跨界合作,着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切身感受到:小学五年级以下的学生对科学兴趣非常高,可是到了六年级就急转直下了。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陈进也举例佐证了这一现象。一项针对我国23个省、66所学校的调研显示:小学五年级、初二和高二学生,有意成为科学家的比例分别为12%、6%、4.5%,呈递减趋势。有意向从事科学职业的学生也出现逐级“管道泄漏”现象。如此一来,报考科研相关专业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减少,最后导致人才供给出现短缺。

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郑永和教授介绍,大量监测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随着年级的增长反而持续下降,青少年对科技相关行业的职业期望很低。有数据显示,我国高中生对所有科学科目的兴趣都低于小学生和初中生,对科学感兴趣的程度较小学生下降了9.1%,其中对物理学科兴趣下降高达18.7%。

在郑永和看来,考试“指挥棒”作用下学校考核多以测试知识为主,实验探究类科学课程未得到重视,科学兴趣、好奇心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消磨殆尽。

应更关注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近年来,我国科普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多侧重灌输性知识的传播,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教育以及科学兴趣的培养相对比较薄弱,我们还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嘉麒说。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是塑造一种思维方式。”郑永和认为,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不应主张将一切科学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应通过直接的自然观察和实践活动,养成基于科学价值观认同的科学行为与科学思维习惯,让学生将客观的知识学习内化为主观的科学认识论和行动力,从中体验和感悟科学研究过程,培养性格品质、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陈进认为,科学教育要实现4个目标:科学知识体系的掌握;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如具有科学精神、批判式思维、逻辑思维等;追求科学职业;造就新一代高科学素养公民。面向未来,社会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未来公民应能够进行跨学科思考,进行情感、个人价值观和伦理反思,在复杂的现实问题背景下,能够获取和解释科学知识,分析和评估科学主张的可信度,并熟练地参与科学议题的讨论。

让青少年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内容

科学教育的理想目标很“丰满”,但在实践中往往存在困境。“小学基本没有专业的科学课老师,因为大学本科没有这个专业。”陆云泉说,“科学教育应该校内校外结合,让青少年接触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内容,未来的科学种子才能生长、开花、结果。”

从2008年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就开始探索,与中介机构、学校开展合作,尝试“准学徒制式”热带雨林探究项目,即让科学家或者年轻科技工作者带领中学生到真实的研究情境中进行课题研究。“研究表明,该项目确实能够提高参与学生选择科学职业的意向。”陈进说。

专家建议,应让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积极参与科学课程体系建设,实现学校内外资源的均衡分配与有效衔接。

在本次香山会议上,大家呼吁,科技界不仅要重视科学研究上的“硬成果”,还要注重科学“软成果”的产出。应从提供有效资源供给、加强平台和体系建设、加强研究工作等,引导和激励科学共同体主动参与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并建立与公众“对话”的平台和机制;同时,设立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的重大工程专项和重大研究项目,建立科学家—教育机构—教育研究者合作体系,实现跨界合作。

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研究员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汤书昆、周荣庭等人建议,成立中国科学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面向全国开展科学教育现状调查,协作建设线上资源库,加强科学设施平台对公众开放。(记者 陈 磊)

来源:科技日报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4-11-8 20:04 , Processed in 0.054667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