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7-18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合以往的研究,从综合的角度看,今后的华侨华人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宏观、理论研究:
1) 作为近代以来世界经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矿、铁路、种植园、经商);
2) 作为世界移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连锁移民”、地缘关系等特点);
3) 华侨华人与近代国际关系(中国与他国的关系、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4) 华侨华人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如文明的融合、中国文化的传播);
5) 全球化进程中“华人企业”的决择:家族统治、专家管理与劳资关系;
6) 世界经济与华商网络:包容性与独特性、融合性与排斥性的互动;
7) 关于华人经济的特质:文化影响(儒家文化)与政治关联(关系学);
8) 全球化进程中“华人”的流动与归属:身份(民族性)、认同与融合;
9) 华人身份认同的困境:集体文化与个体政治;
10) 缘文化研究(血缘、亲缘、地缘、神缘、物缘、业缘、文缘、人缘[46]等);
11) 华侨华人的谋生方式与策略(政治上消极、经济上积极、文教上主动);
12) 华侨华人与主流文化的互动:适应、影响与融合;
13) 华侨华人学研究(关于概念与定义、理论建构、学科分支的研究)
14) 方法论探讨:华人研究的跨学科性质与多学科方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5) 华侨华人资料库:可分为早期华工、华侨华人、移民政策、侨乡等四个分库;
国别、地区研究:
16)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中的薄弱地区(拉丁美洲、阿拉伯地区、南欧、南亚、中亚、太平洋诸岛屿);
17) 各国(地区)华侨华人经济(史)研究(企业模式、运作方式与经营哲学等);
18) 各国(地区)华侨华人社会(史)研究(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与社区变化等);
19) 各国(地区)华文文化教育(史)研究(文化活动、文化适应与融合、文化传统);
20) 各国(地区)华侨华人宗教(史)研究(传统宗教、当地宗教、宗教仪式等);
21) 各国(地区)华侨华人报刊新闻(史)研究(华文、西文、当地语报刊新闻等);
22) 各国(地区)华侨华人社团发展(史)研究(地缘、业缘、年龄社团等);
23) 各国(地区)华侨华人参政(史)研究(政党活动、政府活动、政治活动等);
24) 各国(地区)华侨华人心态(史)研究(对中华文化或主流文化心态的变化);
25) 各国(地区)对华人的移民政策研究(多元、融合、强迫同化、歧视等)
26) 中国各地区华侨(史)研究(包括侨批、侨汇(史)研究);
专题、比较研究:
27) 中国侨务政策(史)研究(特别是中华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8) 侨乡研究(族谱、海外人口、侨汇、捐赠、投资、合作等方面);
29) 留学生(史)研究(年龄性别、迁移地、目标地、分布国、职业、专业、改行等);
30) 新移民研究(移民方式、谋生手段、年龄层次、教育水平、生活质量等方面);
31) 华人民族主义或华族沙文主义:情感与理智、现实与理论之间的互动;
32) 少数民族华人研究(特别是藏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回族);
33) 华侨、华人与华裔的比较研究(文化传统、同化程度、对所属国及中国的态度);
34) 华人非法移民研究(非法移民经济学、移民方式与组织网络、移民的种类等);
35) 华侨华人再移民研究(发达国家移至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移至发达国家等)。
值得一提的是,周南京主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的首发式由中央电视台播出,谭天星的“战后东南亚华人文化的持续与族群关系的演进”获首届中国社会科学青年论文优秀奖,《广西通志・侨务志》荣获全国地方志奖一等奖,邓蜀生的“关于美国华人历史的几点思考”被列入《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世界历史卷》(2000),李安山的《非洲华侨华人史》被齐世荣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中列为“填补空白之作”。这些都表明华侨华人研究已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引起重视。
只要我们把握时机,携手共进,以负责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学风来面对21世纪,中国的华侨华人研究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主要参考文献:
姚楠:《南天余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
姚楠主编、周南京副主编:《东南亚历史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
周南京:《风雨同舟――东南亚与华人问题》,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年
周南京主编、刘宏副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著作学术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
说明:此为作者在周南京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总论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年)中撰写的条目
--------------------------------------------------------------------------------
[1] T. Naylor, Yellow Labour: The Truth about the Chinese in the Transvaal, London,1904;Jacques Amyot,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Manila, Chicago, 1906;Mary Coolidge, Chinese Immigration, New York, 1909.
[2] Chen Ta, Chinese Migrations,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 Office, 1923;P. G. Campbell, Chinese Coolie Emigration to Countries within the British Empire, London, 1923;H. F. MacNair, The Chinese Abroad, Shanghai, 1924.
[3] 美国学者斯金纳关于华人同化的理论对华侨华人研究的影响至为重要。参见G.W. Skinner, 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 New York, 1957;Leadership and Power in the Chinese Community of Thailand, New York,1958.
[4] 参见Ronald Skeldon, “The Last Half Century of Chinese Overseas(1945-1995):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29:2(Summer 1995).
[5] 这些资料均收入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侨史资料选辑组编《晚清海外笔记选》,海洋出版社,1983年。
[6] 转引自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中华书局,1960年,第575-577页。
[7] 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华侨史资料选辑组编:《晚清海外笔记选》,第222,223页。
[8] 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中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
[9] “南非洲华侨惨状记”,《新民丛报》,总第49号,第105-108页;总第50号,第89-92页。“英国留学生之苦况”,《新民丛报》,总第53号,第111-116号。
[10] “东京留学四川学生为川汉铁路事敬告全蜀父老”,《新民丛报》,总第58号,第95-109页。
[11] “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新民丛报》,总63号,第81-88页。
[12] 饮冰室主人述:《美国华工禁约记》,广智书局,光绪三十年,第21-24页。
[13] 阿英认为该书“在不少地方歪曲了事实真相,将美国政府迫害华工的责任撇开,在某些地方起了为敌张目的作用,甚至丧失了应有的民族尊严。”参见阿英:“关于反美华工禁约的文学”载阿英编:《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第25页。这种评价明显有夸大其词之嫌。
[14] 梁启超:“海外殖民调查报告书”,《饮冰室文集类编》(下),东京:帝国印刷株式会社,明治37年,第639-647页。
[15] 梁启超:“敬告留学生诸君”,同上书(上),第713,718页。
[16] 何汉文:《华侨概况》,第219-220页。
[17] 刘士木、徐之圭:《华侨概观》,中华书局,1935年,第1页。
[18] 丘汉平撰述、庄祖同助编:《华侨问题》,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4页。
[19] 同上,第6页。
[20] 李长傅:《中国殖民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1937年], 第4页。
[21] 何汉文:《华侨概况》,神州国光社,1935年,第4页。
[22] Tien-lu Li, Congressional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tion or Legislation Relating to Chinese Immigration to the United States, Tenn.: Publishing House of 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1916. 此书最近又在美国再版。
[23] Ibid., p.110.
[24] Ibid., p.117.
[25] 姚楠:《南天余墨》,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页。
[26] 刘继宣、束世? 骸吨谢 褡逋刂衬涎笫贰罚 虾#汗 ⒈嗉 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