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泰普,我觉得这层做得很成功,您应该务必在血浆里重新激活一下。” “好的,我们到时候会做的......”马瑟(Sanjay Mathur)教授正在指导学生梅泰普(Mehtap)做试验。当马瑟教授亲自来实验室的时候,总有重要的研究系列工作等他处理。这位印度教授是科隆大学无机化学系的系主任,他在该领域颇有名气。1994年,他作为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Stiftung)的奖学金获得者来到德国,并留了下来,尽管他的祖国向他提供了很多诱人的工作机会。他解释说:“直到今天我还会不断收到来自印度的工作邀请,但我觉得,比起呆在印度,我可以在德国为印度做更多的事情。我就是觉得我在这样的系统里如鱼得水,这里有我的关系网和人脉。这里的项目特别有利于研究生活。我自己也经常在世界各地到处跑,但我可以说:我们这里享有的自由,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
科研经费充足
这位印度人不是唯一一个对德国作为研究之地大加赞赏的人。特别是2008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后,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发现了德国大学的优势,因为德国可以相对顺利通过危机,甚至不断提高科研经费。大多数研究人员来自欧盟和东欧国家,其次是中国人、印度人和--令人惊讶的--美国人。因为美国这片一切皆有可能的国度大量削减了其科研经费。来自芝加哥的哲学博士杰克逊(Brendan Balcerak Jackson )很高兴现在能在德国工作。他告诉记者:“与美国相比,在德国更容易获得独立的科研经费 —— 特别是在我的领域。德国比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或西班牙更具吸引力的地方是,只要会英语,生活和工作就会很方便,别的地方可就没这么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