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楼主: 张良大人

[德国新闻] 谈及民: 汉语和欧洲语言有大量同源词,可能为亲属语言,上古存在汉欧部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2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好奇地是如何念那些古诗词啊?
韵律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中翁 于 2012-3-22 03:14 编辑
congmingjiu 发表于 2012-3-21 17:16
在汉语的读音问题上,日语保护得最好,韩语越南语其次。
日、韩、越是中国周边三个汉语文化圈,其中韩、越 ...


日本人还以汉字为傲(从正体字角度来说,人家也比我们保护得好)。

前面那句话完全正确,后面那句话有些问题。日本的汉字很多和中国的汉字写法并不一样,就算是所谓的繁体字也有很多有比较大的区别。

还有日本在二战以后将一些汉字简化了,中国后来的简化字有很多据说也是参考了日本的简化汉字方案。日本人自己也创造了一些汉字比如 峠 俥 働 枠 榊 辷 込 辻等等,这些汉字在汉语里是没有的

日语中学的音读是がく,联读时(比如学校、学生)将く变成促音,形成一个小塞音,这就是古汉语“入声”的特点。联读时(比如学校、学生)将く变成促音,形成一个小塞音

学校がっこう的学字日语发音是有促音っ,但是学生がくせい的学字,没有促音,发的依然是がく这个音

其它的说的都对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0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中翁 于 2012-3-22 03:23 编辑
congmingjiu 发表于 2012-3-21 17:16
在汉语的读音问题上,日语保护得最好,韩语越南语其次。
日、韩、越是中国周边三个汉语文化圈,其中韩、越 ...


关于现代汉语当中存在着大量的日语借词,这个以前也发过几次帖子了。
记得有一次还被这里的家里父母据说是日语老师的某位骂了个狗血淋头
可不管再怎么骂,很遗憾那就是历史事实。
那样骂和喜欢说一切都是自己发明创造的棒子们的病态的历史观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闲聊日语]新增4-现代汉语中的日语词汇

网友Sakane昨天给我发来一个最近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帖子《难以想象!中国从日本引进如此多的词汇》,大意是说在现代汉语中,70%以上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词汇都是从日语引进的,例如以汉语拼音Z开头的一组词汇:

杂志、哲学、真菌、证券、政策、政党、政府、政治、知识、直观、直接、直觉、植物、纸型、指标、制裁、制约、质量、终点、仲裁、主笔、主观、主食、主体、主义、注射、专卖、资本、资料、自律、自然、自由、宗教、综合、总理、组阁、组合、组织、左翼、作品

Sakane说,他只知道日语从汉语“借词”,从未听说汉语从日语“借词”,他问我这是否是真的?如果是真的,能否写个帖子谈谈?这个帖子,我原本想写另外一个话题,不过应Sakane的请求,我决定先写这个话题。

19世纪末期,西方的各种概念同时进入中国和日本,迫切需要翻译成汉语和日语。当时在中国,熟悉西方的人很少,精通英语的人更少,汉译工作主要由严复先生(1853—1921)完成。而在日本,熟悉西方、精通英语的人比较多,日译工作由许多学者共同完成。于是,同一个西方概念,在中国和日本有完全不同的译文,例如:

①capital:【严译】母财【日译】資本
②economy:【严译】计学【日译】経済
③evolution:【严译】天演【日译】進化
④metaphysics:【严译】玄学【日译】形而上学
⑤philosophy:【严译】理学【日译】哲学
⑥society:【严译】群【日译】社会
⑦sympathy:【严译】善相感【日译】同情

不幸的是,刚刚进入20世纪,以梁启超先生(1873—1929)为首的中国留日学者掀起一场学习日本的运动,大量翻译日语著作,大量引进日语词汇,结果“严译”还未与“日译”较量几个回合,就被击败,从此退出了语言舞台。

为什么“严译”会被“日译”击败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国维先生(1877—1927)的看法很有代表性,他认为“严译”的主要缺点有两个,一是过分追求“古”(archaism),二是过分追求“雅”(elegance),导致“严译”的术语,学者能看懂,而老百姓看不懂,与正在进入白话文时代的当时中国民众严重脱节,所以被淘汰了。我赞同这种看法。

现代有些日本学者,过分夸大现代汉语引进日语词汇的重要性,他们甚至认为,如果没有这批日语词汇,中国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不可能迅速发展起来。一些中国学者似乎也表示赞同。我个人认为这种看法纯属扯淡。pear译成“鸭梨”,或者译成“鸡梨”,难道有本质区别吗?难道pear叫“鸭梨”就是甜的,叫“鸡梨”就是酸的吗?所以我不赞同这种看法。

100多年之后的今天,汉语依然从日语引进词汇,比如这句话:“附近有一家人气很旺的卡拉OK量贩店”,其中就有三个最近20年引进的日语词汇,分别是人气、卡拉OK和量贩,所以我说这种现象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属于正常的语言交流而已。

最后我附上一段严复先生翻译的《天演论》,您可以与英文原文比较一下,真的是很“古雅”,只可惜不太适合我等草民阅读(笑)。

【原文】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was in what is called "the state of nature." Except, it may be, by raising a few sepulchral mounds, such as those which still, here and there, break the flowing contours of the downs, man's hands had made no mark upon it; and the thin veil of vegetation which overspread the broad-backed heights and the shelving sides of the coombs was unaffected by his industry.

【严译】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列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功未施,其借征人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日语是一门很奇怪的语言。妈妈的发音是haha,爸爸的发音是qiqi。尽管似乎世界每个角落,妈妈都发mama,爸爸都发papa或者baba。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zhnde 发表于 2012-3-21 21:56
最同源的一个词,却从来没人注意,那就是石头,英语叫stone。完全是一模一样嘛。说明从石器时代大家就是一家 ...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windy 发表于 2012-3-22 07:12
日语是一门很奇怪的语言。妈妈的发音是haha,爸爸的发音是qiqi。尽管似乎世界每个角落,妈妈都发mama,爸爸 ...

m, b, p 都是唇音 f是齿唇音 在古汉语里这两个经常混淆,甚至没有
请看例证:房 现代发音fang 古代——阿房(pang)宫
其实房还是那个房,意思也没变,就是古代人发不来f。

现代汉语有了齿唇音,因此很多古代念唇音的词,现在念成了齿唇音
而日语又没有齿唇音,又把中国的唇音大量演变为没有嘴唇摩擦的音

这在现代日语中还大量存在,比如
f饭-han m妈-ha b本—hon

其实古代汉语说唇音也是偷懒的,有些就直接用h作为声母了。
对于婴儿来说,发haha比发mama更容易。不信你试试。haha不费力的。
把b,p,m,f四个唇音说成h这个不费力的声母,是古汉语和日语的特征

我们听以前日本人韩国人讲英语很好笑比如 flower 他们说 呼拉挖
就是因为他们连齿唇音f都不会发,自古以来就没有学过。
现代汉语比他们好一点,不过没有浊齿唇音v。(f的浊音)

点评

如果对于婴儿来说,发haha比发mama更容易,那世界大多数婴儿就应该发haha的音,为什么不发更容易的而发难的音呢?  发表于 2012-3-23 02:06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congmingjiu 于 2012-3-22 10:53 编辑
山中翁 发表于 2012-3-22 03:14
日本人还以汉字为傲(从正体字角度来说,人家也比我们保护得好)。

前面那句话完全正确,后面那句话 ...


就算是“学生”,虽然没有促音变,但发音时那个く也发得很轻,很塞,甚至有轻化成“k”的倾向,不可能像发“机つくえ”那样把“く”发得干净响亮。
也就是说,就算读“学生”,没有促音变,但也要体现“学”这个字是在发入声

所以说,虽然读音可能已经不像古汉语了,但很多方向,日语继承古汉语语音继承得好啊,甚至一定是比现代满清普遍话好一万倍的。



比如“博物馆” 虽然博、物都没有促音变,但是读这个词的时候一听起来就知道前两个字在古汉语里是入声。发音这和今天的吴方言都很像(比如上海话,苏州话,宁波话)。

而“展览馆” 这三个字,怎么听,都知道没有入声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中翁 发表于 2012-3-22 03:14
日本人还以汉字为傲(从正体字角度来说,人家也比我们保护得好)。

前面那句话完全正确,后面那句话 ...

至于保护汉字的角度

日本至少还用大量的繁体字,我们全给减化了。
而汉字写法不同,那是因为日本从某朝或某代,分批次学习了各种东东,历朝通用的、各种文献使用的字体不尽相同,因此不能说我们现在用的这种“宋体”,就是最标准的吧?有些字日语多一点、少一划,其实就是古代某种字体,不能说是他们乱搞的。
自己造字其实没什么,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文字。汉字不就是从历朝历代反反复复的生造新字中,才发展到有数万个字的吗?不可能一开始有汉字时,就有这么多字吧?像“働”这个字,造得就很好、很明白。人为什么要动?工作嘛。 造字有什么不可以呢?

从这些意义上,日本教育完全比中国(或说大陆)对汉字的功劳大。

点评

请给出汉字简化来源于日本的文献资料,否则是造谣。  发表于 2012-3-23 21:39
一简字很多就是从日语里借来的,比如中国的国,汉字的简化,源于日本。。。  发表于 2012-3-23 20:35
中国新造的汉字多了,比如那些化学元素的词语。日本翻译那些化学元素绝大多数是按照西方的发音翻,长长一串。现代科技词汇,日语大多就是按照西方的发音翻译,对比中国的新词新字,怎么没创造性了?  发表于 2012-3-23 02:13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congmingjiu 发表于 2012-3-22 10:51
就算是“学生”,虽然没有促音变,但发音时那个く也发得很轻,很塞,甚至有轻化成“k”的倾向,不可能像 ...

这个没有吧,我和日本人以前交谈的时候,他们学生的学的促音发的还是比较清晰的,没有很轻很塞的迹象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12-3-22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congmingjiu 发表于 2012-3-22 10:58
至于保护汉字的角度

日本至少还用大量的繁体字,我们全给减化了。

日本至少还用大量的繁体字

但是日本人使用的繁体字和中文传统的繁体字很多都不一样的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网站地图

GMT+2, 2024-6-18 13:30 , Processed in 0.061427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