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681|回复: 0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7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本报3月6日讯 3月6~7日,2008年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出席会议并讲话。他说,各国应携手奋进、坦诚合作,加强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为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
  吴晓青首先代表环保总局对前来参会的国内外代表和来宾表示欢迎。他说,在这春意融融、万象更新的日子里,中外代表、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交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将对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吴晓青说,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巨大变化也会加快全球变暖的进程。因此,做好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既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由于受人为及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生态系统正处于不断地退化过程,功能也在不断丧失;很多种群在数量上急剧下降,物种处于濒危状态,其中一些已经低于最小存活种群数量,物种受威胁程度远远超过预计。
  吴晓青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多年来,在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开展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国际履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截至2006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395个,总面积151.5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2%。初步形成了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同时,通过植树造林,实施污染控制政策,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等措施,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遏制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吴晓青强调,当前,中国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应对研究刚刚起步,任务还十分艰巨。不仅需要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努力提高环保工作水平,也需要在国际合作中积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理念和技术。今后,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原则下,尽快启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制定,指导国内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工作。
  第二,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能力建设。针对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强化预警监督,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监测体系,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适应气候变化的整体能力。
  第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将大力扶持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关键技术和管理课题的研究,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行动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第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行动,并在行动中互相学习各方研究成果与经验,提高中国的应对能力与水平。
  第五,推动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我们必须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气候变化的潜在威胁,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会前,吴晓青还会见了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吴晓青说,欧盟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领域拥有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希望双方今后加强合作与交流,携手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此次“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国际研讨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环保总局共同举办,由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资助和承办。会议邀请了来自欧盟驻华代表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各国使馆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有关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等200余人参加。研讨会围绕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应对行动,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的相互联系,通过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关经验以及优先行动进行了讨论。

《中国环境报》2008-3-7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8 07:56 , Processed in 0.067071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