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xiaoshuangbaby

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亮点纷呈 绘就十五年发展蓝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9-17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同学会”举行 22位外国老人重返故土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9-17 13:23  

“洋老乡”回家(图)
《畅谈世界》天津洋老乡



       
   
   
参加同学聚会的洋校友拍了一张“全家福”  


  9月13日,越洋而来的22位外国老人连同他们的配偶、儿女等一同来到天津,和中国老同学一起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同学会”。这些分别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7个国家的外国老人,很多都是出生、成长在天津的。他们张口就是“卫嘴子”,吃饭要用竹筷子。

  旧地新颜不敢相认

  13日傍晚,记者在河西区友谊路附近的一家酒店内见到了这些外国友人。这次活动的组织者、来自澳大利亚的67岁的乔治·那廷兴奋地对记者表示,参加此次“国际同学会”的所有老人,都曾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父母来天津做生意而来此念书。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他们难以忘记天津这片留下自己童年足迹的土地。儿时的海河、老城里旧时的鼓楼、热闹的街市……在这些老外心目中记忆犹新。昨天,这些老同学走在津城宽阔的马路,穿行南京路、和平路,走进劝业场。沿街的高楼大厦、川流不息的车流、鳞次栉比的饭店……看到这些,旧时的同学眼花缭乱,连连惊叹。他们感慨天津竟有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曾经居住过的五大道、大沽路、泰安道等地方旧貌换新颜,整齐划一的街灯、装饰考究的外檐让他们不敢相认。

  几乎人人能说汉语

  记者惊奇地发现,几乎所有这些外国老人都可以用汉语进行基本交谈,其中几位更是语音纯正,闭上眼睛听简直和中国人没什么两样。来自德国汉堡的石慕宁女士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1935年生于中国的老人说,她的奶奶是中国人,父亲也是在中国出生的,她有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中国话说得好没什么奇怪,因为那才是我真正的母语!”她还表示,自己在德国的家中隔三岔五就为家人包饺子,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吃长寿面。

  77岁的老人韩宇骐是现场为数不多的中国老人中的一个,也是所有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他表示,前两天自己接到这些外国老同学们发过来的电子邮件时,真是兴奋异常,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和大家见面后,很多人都能一下子认出对方。来自澳大利亚的沃尔夫拿出一本毕业留言纪念册,指着上面的一行字对他说:“这不是当年你写给我的吗?”韩宇骐老人一看那些扭曲的童年字迹,连连点头。

  游览旧址“寻根”

  在气氛热烈的宴会上,这些外国老人纷纷点起了烧茄子、木犀肉、醋熘白菜等“童年最爱”。俄罗斯老翁内斯基还特意要了瓶“津酒”,邀请身旁诸人开怀畅饮,他的女儿达妮也一同举杯。在吃饺子时,石慕宁女士一边用勺子往自己的碟子里舀醋一边说:“我得喝点醋,喝点醋我就不‘吃醋’了!”

  据了解,这些外国老人近日还在本市著名女作家航鹰以及近代天津博物馆馆长刘悦等人的接待下,到“起士林”、“狗不理”、“正阳春”、北宁公园、望海楼、学校旧址的滨江医院等地游览、“寻根”。
  
稿源: 北方网-今晚报 编辑: 周华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发表于 2006-9-18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妈祖文化节即将开幕 津派法鼓艺术却面临失传

http://www.enorth.com.cn  2006-09-18 09:05  

永音法鼓会在津传了六代人 法鼓绝技津城再现
第三届妈祖节展示津城新貌 海河连起华夏儿女情
妈祖节开幕式揭开神秘面纱 水中再现千手济世



       
   
 第三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

  


  
面对窘境,会长杨奎举眉头紧锁  


  9月20日是“天津妈祖文化艺术节”开幕的日子,为了准备当日的表演,天津市永音法鼓会的老艺术家们又开始了紧张的排练。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受到排练场地、表演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法鼓这门独特的民间艺术陷入了后继无人的窘境。会长杨奎举老先生的话代表了全体老队员的心声:“法鼓艺术面临失传,我们的心里感到十分悲凉。”

  窘境康熙年间乐器常遭水泡

  昨日早上,记者来到永音法鼓会的会所所在地——河西区滦水里一间临建平房。打开会所的卷帘门,一股异味扑面而来。屋里没有灯,既黑暗又潮湿。面对如此环境,几位老艺术家一脸无奈:“将就吧!几年了,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下来的,永音法鼓会到了这样的地步,不仅是艺术失传的问题,就连眼下的生存都难以维持了。”

  2002年南北大街杨庄子拆迁改造后,永音法鼓会会所搬到了滦水里。每逢下雨下雪,这间简陋的房屋就会漏水、渗水,而会长杨奎举老先生不管多么疲劳都要来到会所淘水。四年来,尽管杨老先生精心呵护,但存放在会所里的乐器以及表演服装仍不同程度地遭到雨水浸泡。

  记者见到,几对雕功上乘的茶炊子因为码放地点拥挤,上面的大漆已经出现了脱落,作为装饰的几个木狮子头也多有磨损;几对黑漆茶筲因为泡了雨水,出现了大裂缝,从上一直贯通到下,看着就让人心疼;黑木扁担两头的龙头、龙尾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坏……眼看着这些从康熙年间传下来的乐器因受潮等原因日渐损坏,老艺术家们十分痛心:“这些都是从前辈那里一代代传下来的东西,理应得到保护的,但如今的条件太差了,我们这些老头儿能力也有限,看着它们成了这样,心里别提多别扭了。”

  难题缺乏练习场地难觅传人

  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是,永音法鼓会目前能够从事法鼓表演的老艺术家,平均年龄达到67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先生已经95岁了。尽管也有几名20多岁的年轻人能够表演法鼓,但他们闲暇时间有限,一年中最多能练上两三次。面对法鼓艺术失传的“危局”,会所里的几位老艺术家愁眉不展。

  74岁高龄的李济州老先生说,他每次睡不着觉时,总会为法鼓艺术的传承问题而忧心。杨兴伟老先生告诉记者:“我们中间最小的也50多岁了,我们还能表演多少年?这么古老的民间艺术,小一辈的如果无法亲自接触,无法专心学习,真难以想象10年后会是何种状况……”

  会长杨奎举老先生更是焦急:“永音法鼓会的法鼓表演传自康熙年间,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儿。我们都是家学世代相传,比如我们家到我这里已经传承了七代,眼看法鼓艺术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失传,怎能不让人心急?”

  据了解,永音法鼓会原址杨庄子以前是河西区的一个村,原本有100多人会法鼓表演。但拆迁之后,人们分布市内各处散居,难以集中,因此流失了很多会员。再加上目前的会所条件十分简陋,不但空间狭小,还紧邻居民区,导致无法正常排练,这也使年轻人难以认识、了解法鼓艺术,更别说入会学习了。

  杨奎举老先生说:“我们就巴望着能有一个合适的场所进行练习,如果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和我们一起学法鼓,我们会毫无保留地把各自的本事教给他们。”

  法鼓介绍

  法鼓本系佛教音乐,相传康熙年间的法鼓表演是从五台山上传下来的,先后流传到河北省和天津两地,一般在大型庙会、聚会时才有。法鼓表演综合了音乐、舞蹈、武术、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独具特色。法鼓表演中使用的茶炊子等道具来源于古代皇帝出宫时携带物品的箱子,目前全国只有天津有法鼓表演。

  法鼓会乐器由鼓、钹、铙、铬子、铛子组成,以鼓为主,居中央;钹左、钹右各七八人;铬子、铛子各二人都在鼓后。

  开始演奏称为“开”,先击鼓数声,继之头钹连敲四声,之后各乐器按谱齐奏。表演时各种手持乐器要“耍”,并要轮流“独奏”。法鼓曲牌约十几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摇通鼓》等。
  
稿源: 北方网-城市快报 编辑: 周华婷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7 04:03 , Processed in 0.055912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