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海归"孟凡辰:在德国买美国股票学英语(图)
文章来源: 欧览月刊 于 2006-04-10 10:56:03
敬请注意:新闻取自各大新闻媒体,新闻内容并不代表本网立场!
"海归"孟凡辰:在德国买美国股票学英语(图) 欧览月刊
人物介绍
孟凡辰博士,1986年获同济大学工科学士学位,后留学德国获波鸿大学经济工程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年加盟美国科尔尼管理顾问公司德国总部,2000年成为科尔尼全球副总裁并回科尔尼上海分部工作,是管理信息系统、供应链整合优化、营销管理和售后服务方面专家。2004年被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聘任为副总裁、一体化总经理,负责医院、港口、机场、智能化建筑以及公共设施等五大领域的交叉销售。2005年10月成为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资深副总裁兼上海分公司总经理。
欧览月刊:留学德国对您职业生涯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孟凡辰:留学德国的最大收获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西方国民经济和企业管理的理论及源泉;其次学会了独立、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一个理论难题,寻求科学、逻辑结论并将思考、论证过程全面记载、表述出来;最后,为自己找一个如愿的工作,进入德国精英商业环境,创造了充分必要的前提条件。
欧览月刊:毕业后你加入了美国AT科尔尼咨询管理公司,在德国本土为一家美国跨国公司工作,曾经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怎样克服呢?
孟凡辰:当时我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远低于工作需要。语言能力的培养主要是learning by doing,但我也非常有意识地购买了很多美国股票,由此获得大量阅读英文企业报道、报告的动力。我现在的英文表达、写作能力要远高于德语。
欧览月刊:您在德国工作十年,成为在德国级别最高的中国咨询顾问之一,你曾经体验过所谓的“玻璃屋顶”吗?您的成功秘诀是什么?
孟凡辰:“玻璃屋顶”即便在能力、贡献、高度透明的咨询界也因主、客观两种原因而存在。首先是你的同僚、上级主观上总有一种部分出自理性、部分出自观念的见解,即你作为一个中国人总不应该永远待在德国,理性的判断是:在中国您成功机会更大,公司更需要你;狭隘者则被主导于德国经济、社会不(一定)需要中国精英,德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的观念。如果说我对此有什么成功秘诀的话,无非就是在经验能力的积累上、在工作的具体成果和质量上始终努力地做到出类拔萃。
“玻璃屋顶”的客观原因,则是我们在这个非土生土长的国度和文化环境中,确实在社会、交际能力上有天生不足。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一开始在科尔尼上班时,曾穿着白袜子,直到有一天我的Mentor(导师——中新网编辑注)把我请进他的办公室予以详细指点。我很幸运一直有很多“知遇之人”不断予以精心教诲。
欧览月刊:据说您在德国下属雇员中以工作作风严厉闻名,是否受德国文化影响的缘故?
孟凡辰:在德国的最后几年,确实因自己对自己要求严而对德国下属也颇少人情味,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回国一、二年后,并为我带来了“德国人”的评价。最近几年,尤其是进入企业界后善于妥协多了。
欧览月刊:管理德国下属和管理中国下属,有什么不同的体验?
孟凡辰:在西门子差别不大,不过东方人重情、西方人重理也完全适用于中国员工和德国员工的笼统对比。
欧览月刊:您咨询过得项目涉及很多并无关联的行业,您怎样看待持续的知识储备以及怎样培养自己宽阔的职业视角?
孟凡辰:我在咨询行业的知识经验积累,确实经历了一个非常全面系统的过程:首先是定量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甚至掌握了两种软件,能自己编程序进行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其次是专业(functional)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我是先从生产制造领域起步,然后是物流、采购,最后是售后服务;第三个纬度是行业,进入科尔尼的前两年我主要从事化工、制药行业的咨询,然后是汽车零部件,随后是快速消费品,最后是电子、高科技行业。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得出的一个最关键的心得是:不论做什么,都必须在理念、理论、分析、细节把握上刨根问底,必须最大限度地予以穷尽。
欧览月刊:您在一次采访中曾经说过“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行业的企业都可以使它的营业额和股票价格持续地增长。”如果说德国企业跟中国同样面临继续发掘增长潜力的问题,这两者中哪个更有挑战性呢?这是否跟您选择回国发展有联系?
孟凡辰: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德国企业所面临的增长挑战是全然不同的,所以很难简单地说哪者更有挑战性。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增长挑战,主要是“法治”的成长、成熟;是企业运营管理基础性、可持续性的结构系统和流程的建立;是从“个人英雄”主义向专业性职业经理人的转换;是从“短平快”的经营理念,向研发、稳定积累各类核心知识、经验能力的主导思想上升华。
至于说德国企业所面临的增长挑战,主要是营造强化自己既有结构、系统和流程的应变能力,将各核心资源予以对应发展中国家市场需要的本土化,以确保自己各项核心竞争力的稳定、持久。
目前根据我的经验来判断,德国企业尤其是西门子比中国企业更适合于我个人情况。我想每一个人的职业道路选择也应该结合各自实际的知识经验以及对行业的正确分析,适合的才是正确的。
欧览月刊:从咨询业转换到企业,不同的角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企业咨询经验会对您目前的工作有哪些积极影响,有没有消极的影响呢?
孟凡辰:我非常建议做咨询业的同学们一定要去经历一下企业管理角色,这会极大地丰实你对企业管理、运营中具体细节和不同利益牵涉导致复杂性的理解。如果你是一个一流的、成功的咨询顾问,您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智商不会有问题,需要予以考虑的仅是您是否有足够的情商作为您营造、积累妥协能力的前提。
欧览月刊:您是一个很重思考的人,在您一篇发表在同济大学校报的文章中,您表述了自己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挑战、隐忧的思考。在目前中国的现实环境下,您认为那些留学海外满怀抱负的青年学子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未来,怎样与社会的进步共同发展呢?
孟凡辰:这篇文章实际是Fortune China(财富中文版)在2004年6月发表、同济大学校刊转载的。我非常希望、也祝愿所有海外学子、精英能努力进入所在国经济、社会、政治主流阶层,最大限度地积累自己的经验、能力,争取最大可能的成就。你们任何的成功,都将是中国未来的宝贵财富。
欧览月刊:您参与组织的同济留德回国学友联谊会,主要有那些活动,目的是什么?
孟凡辰:最主要的是想重温德国同济校友会、经协联谊所经历的温情。我们基本上是计划每年搞两次活动,报告交流一些共同关心的题目;并搞一些烧烤,追忆在德国青山绿水野营的美好时光。比如,联谊会在12月举办一个“留德学人为世博与城市建设自主创新献策的”研讨会,给上海的发展出谋献策。
欧览月刊:假如人生可以从头再来,您是否还会选择留学德国?是否还会走从咨询到企业的职业道路?为什么?
孟凡辰:如果说我能够“绿地建厂”地规划人生、从头再来的话,我也许会选择留学德国、美国的组合。从职业选择上会组合咨询和投资银行作为起点。要是这种组合不现实的话,那我就会庆幸我已走过的道路。
欧览月刊:您现在回到上海工作生活,最想念杜塞尔多夫的什么?在杜塞尔多夫时,最想念上海的什么?
孟凡辰:在上海最想念的是能在德国有序的高速公路上开上奔驰、宝马兜风,在杜塞尔多夫老城、莱茵河畔清新的空气里散步;在杜塞尔多夫时最想念上海的是食的便利。
欧览月刊: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