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40|回复: 0

白屋|搞笑与笑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0 0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1     最近在刷手机的档口,不断会有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冒出来。从《吃面条》到《姐夫与小舅子》,这些诞生于三四十年前的作品,时看时新,令人捧腹大笑。    于是就感叹,陈朱二人代表了一个时代,其小品的经典性,后世很难再超越。于是又想,生活中不能没有喜剧,不能没有对于世俗的嘲弄与解构。一句话,就是不能没有搞笑。而现在,我们基本生活在一个矫饰的时代。世界是个草台班子,我们却看透不能说透。所有的西洋景,虽然我们心里明白那不过是些海市蜃楼,你却只能认真地说,它就是真实的存在。     于是,搞笑成了笑搞。     而搞笑与笑搞,完全是两种艺术的状态。    2      “搞”在汉语中,真的是一个万能动词。      譬如谈恋爱,我们会称之为搞对象;让某种事态活跃起来,为之搞活;把事情办妥把问题解决好,称为搞定或搞掂,反之则是搞糟或搞垮。某年去越南旅游,导游带我们去吃饭,说要去把肚子搞大。我研究民俗,于是就有人说我是搞民俗的。      搞什么搞?最生动的莫过于搞笑。      既搞笑,就离不开幽默与滑稽。      在陈朱二人的小品中,陈佩斯总是扮演底层人,总是傻愣丑还带点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而老冒始终处在中高层,严肃、正统、道貌岸然。对于陈佩斯所扮演的角色,朱时茂的角色都是鄙夷多于善待,嘲讽多于和蔼。两人不断斗智半勇,形成冲突和包袱。按理来说,这种对立与冲突,是美学意义上的崇高,应该成为悲剧才对。可喜剧的意义就在于,它掺入了滑稽的成分,让这种不对等的冲突,突然在一种不可预知的情况下消解,达到令人喷饭的效果。    这就是搞笑。    在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的对立中,制造笑点。它是非理性的。    而笑过之后,你会在心底生出许多理性的思考,生活何以会如此可笑?    譬如卓别林电影中的一个镜头,他在流水线上拧螺丝拧得时间长了,走到大街上看到女人的大衣纽扣,也不由自主去拧。这样一个看上去很搞笑的镜头,背后却深藏着对于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    3    人是一种会笑的动物。    生活中也不能没有笑声。    笑的作用,理论家总结出了许多条原因。从根本上来讲,大约有这样几种,一是情感的表达,所谓七情六欲显于形,一旦遇到外在刺激就会表现出来。二是社交需要,待人接物,你不能总是一脸苦逼,得露出笑容。三是释放压力,大笑过后,心理得到舒解,精神得以放松。另外,它还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体现,以笑来掩饰内心的其他想法。    看陈佩斯的小品,你会感觉到,二子竟然这么傻,傻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原来这生活中还有比我更傻的人。而就是这样一个傻子,却还能戏耍正二八经的老冒。于是就有了喜剧效果,于是你心中的压力与苦闷就得以释放,笑声随之而来。    到了赵本山时代,小品的风格为之一变。赵本山成了绝对权威,成了事态发展的掌控者,其他与他合作的角色,都成了被忽悠和戏耍的对象。但他仍然能制造笑点,在虐与被虐中,让观众找到心理平衡,形成喜剧效果。把赵本山与陈佩斯做比较,其实很有意思,可以写一篇学术论文的。    再往后如宋丹丹、潘长江、蔡明、郭达等,其小品,幽默的成分就少了点,滑稽的因素却多了些。到现在,则完全是在笑搞。没有了离奇夸诞的情节,对于社会中的人与事也不敢嘲讽与刺弄,最多不过是自嘲一下,或者如郭德刚只能嘲讽于谦,罗翔只能嘲讽张三了。演员对于喜剧节奏的把控,也差强人意。   4     姜文在《圆桌派》的一期节目中说,娱乐不是站街,不是陪着大哥吃饭,那叫贱。娱乐必须要有人抢票,有人翻墙,有人踩着砖头看。    他在这里所说的娱乐,当然包括搞笑。    搞笑的形式在当下自有很多,除了小品外,还有相声、段子、脱口秀等。    既然是搞笑,你就得有包袱,就得有情节,就得有节奏。概括说,就得有笑点。    而这笑点,必然要和观众的心理期许相一致,必然是他们能够意会得到的,发自内心的欢乐共鸣。    这是一种艺术的共情。    从这一意义上讲,笑点的制造者,必然是心理学大师,必然深谙处世为人之道,必然对于人性与社会肌理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你才会能够制造离奇的笑点,才能搞笑而不是笑搞。    昨天刷到一个视频,说搞笑的受众都是一些精神空虚的人。我以为这样看待喜剧观众,是肤浅的,起码是带有偏见的。    喜剧的背后,其实是更深层的哀伤。    笑的内里,有无尽的苦怨。    能真正看懂喜剧的人,审美境界可能更高。    5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如今,春晚历经了四十多个年头。    这四十多年中,观众的审美情趣越来越高,味蕾越来越刁。可我们的喜剧创作者们,却明显退化了许多。    凡看小品和相声的人,都会有种九斤老太的心理:一代不如一代。      没有荒诞不经的情节,没有预想不到的包袱,没有讽刺与消解,其结果是观众还没笑,演员竟然笑得气喘如牛,花团锦簇了。    或者找些托儿,在下面一阵鼓掌,让演员以为他们的表演真把观众给逗乐了。    这就形成了一种黑色幽默,仿佛观众成了喜剧演员,成了被戏弄的对象。    有笑点要上,没有笑点制造笑点也要上。    可你制造的这笑点,是笑点吗?    你真以为观众们都是傻子吗?    笑着搞,却没搞笑,这是怎样的一种尴尬呢?    而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11 21:29 , Processed in 0.058026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