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萍聚头条

查看: 132|回复: 0

[航天] 钱学森:中国航天与导弹事业的奠基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15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微信登录

x
作者:微信文章


钱学森,这位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科学家,以其卓越的贡献和非凡的成就,在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出生地到求学之路,再到为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无不彰显了他的智慧与勇气。

w2.jpg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钱钧夫是一位教育家,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在父亲的影响下,钱学森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展现出了非凡的学习天赋。



钱学森的求学之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但又充满了挑战。他3岁时随父亲来到北京,开始在北京宣武门外的蒙养院接受教育,类似于现在的幼儿园。6岁时,他进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就读,开始了他的小学时光。9岁时,他转学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国民学校高等小学校(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继续他的学业。

1923年,钱学森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这是一所当时国内最好的中学,办学条件及要求都与国际接轨。在这里,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钱学森后来回忆说,北师大附中的中学教育对他的求学之路最有帮助。

1929年,钱学森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毕业,同年秋天,他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当时,铁路是国家的最高科技代表,人们相信铁路可以救国。钱学森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机械工程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希望为国家的铁路建设做出贡献。然而,1931年的淞沪会战让他认识到,铁路不一定能救国,但航空可以。于是,他在大三时开始选修航空工程课程,决定毕业后转向航空专业。

1934年,钱学森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毕业,同年8月,他赴南京中央大学参加清华大学庚款留美公费生考试,并成功考取清华大学“航空机架”专业庚款留美公费生。在清华大学导师、空气动力学教授王士倬的指导下,他到南京的航空工厂、南昌的航空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考察和进修。

1935年8月,钱学森乘坐“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前往美国,开始了他的留学生涯。他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冯·卡门教授。1939年,他完成了《高速气动力学问题的研究》等4篇博士论文,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七机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等职务。1956年,他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为中国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工作,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成功研制出近程和中近程导弹,并实现了导弹与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这些成就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防实力,也标志着中国在导弹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在航天技术方面,钱学森长期从事航天技术的研究工作,参与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并担任了总设计师。在他的领导下,中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能够自主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之一。

除了导弹和航天事业,钱学森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等领域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他在空气动力学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最突出的是提出了跨声速流动相似律,并与冯·卡门一起,最早提出高超声速流的概念,为飞机在早期克服热障、声障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贡献。他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发展了系统学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他的学术成就和对我国的贡献使他被誉为功勋卓著的科学家,对自动化、航空航天、电子通讯等科学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中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技成就。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钱学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卓越成就。他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为中国国防和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钱学森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科技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人类科技发展的史册上。
Die von den Nutzern eingestellten Information und Meinungen sind nicht eigene Informationen und Meinungen der DOLC GmbH.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Archiver|AGB|Impressum|Datenschutzerklärung|萍聚社区-德国热线-德国实用信息网

GMT+1, 2025-2-2 02:59 , Processed in 0.080609 second(s), 1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