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在小学道法课程中的应用与创新
作者:微信文章2025年11 月20 日下午至22 日上午,我参加了在安徽省宁国市开发区实验学校举办的“教研江淮行——皖美课堂”暨安徽省小学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行动培训活动,这既是一次提升教学技能的取经之旅,也是一场促进思政课教师深入思考的学术盛宴。
培训概况
此次培训以“文化铸魂,科技赋能”为主题,围绕基于AI技术赋能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应用实践、创新路径以及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样态等内容开展了系列活动。前后两天的培训,我与来自全省各县市区的小学道法学科同仁一道,先后观摩了五节研讨课,聆听了四场专家讲座,以及六场分别由各共同体成员主讲的“微讲座”。紧凑充实的活动充分展现了新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创新路径,让我深切感受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正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全新活力。
培训收获
一、科技赋能: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教学逻辑
本次培训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在于,AI技术并非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而是人工智能时代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育人逻辑重构的关键变量。在观摩课例中,老师巧妙运用AI技术优化课堂情境创设,如江苏盐城第一小学徐敏老师以数字人“文宝”为导游带领学生开启一场探寻汉字演变的文化之旅;宣城第四小学陈加老师以数字人“圆圆”的春节故事创设充满“红红火火中国年”元素的情境贯穿课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如通过与数字人的互动了解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的文字以及那些文字消失的原因,鼓励学生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豆包)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民族)的春节习俗等,使抽象的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可探究的沉浸式学习体验。这一过程本质上实现了从“教师主导灌输”到“技术支持下的认知建构”的范式转变,印证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智能时代的深化发展。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新样态的构建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发展。而AI技术的介入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课程目标更具精准性,教学模式更具实效性。正如宣城郎溪建平镇中心小学施拥军老师在《AI赋能:重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新样态》讲座中提到的,AI通过语音交互等技术,助力沉浸式文化体验,赋能多元化、全过程教学评价,构建结构化知识图谱,多感官刺激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记忆,打造由“教师—学生—AI”共同组成的多模态课堂,实现教学由“二元交互”走向“三元共创”。
二、路径创新:探索文化内核与技术载体深度融合实践模式
江苏滨海教师发展中心仇大成老师在《技术赋能思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AI应用实践研究》讲座中,从技术层面为我们介绍了很多数字工具,同时还分享了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行之有效、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尤其是关于提示词的设计、交互视频的制作和灵活运用多个大模型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的经验介绍,让我受益匪浅。北京朝阳区教科院王颖老师则在《以AI为器,强思政之道:AI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创新之路》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实践与探索、反思与展望,明确了AI应用不仅是时代之需,也是教研转型之需,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实现跨学科备课、学习,以及创设教学情境、学习伴侣、优化评价标准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强调了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的迫切性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边界”。
AI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探索和尝试。从“内容呈现”维度,运用生成式AI技术可以活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如在“传统节日”主题中通过与数字历史人物(如屈原、嫦娥)对话的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由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叙事,更符合小学生具象化思维的特点;在“教学互动”维度,构建基于AI技术的文化探究智能体,如学生通过参观数字故宫,触发AI智能提问“画面中的建筑结构体现了古人怎样的智慧”,并可实时与班级其他同学,甚至其他班级同学共享探究成果,形成跨时空的“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学习社区,拓展“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边界;在“评价反馈”维度,运用AI技术建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性评估体系”,通过分析学生在认知、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数据,如寻访本土红色文化、探究地方乡土文化、践行孝老爱亲传统美德等,生成包含“文化认知—情感认同—价值践行”三维度的素养画像,弥补传统评价中“重知识记忆,轻价值内化”的短板。
三、实践反思:技术赋能背景下的现代教育伦理与实践边界
尽管AI技术为课程创新带来巨大潜力,如在教学空间上,实现“教室+虚拟场景”的自然切换,学生可通过智能设备“走出”教室身临其境,在虚拟场景中体验文化实践,让“社会大课堂”的理念借助技术得以真正落地;在课程形态上,形成“基础课程+AI拓展”的弹性结构,例如,在四下“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单元基础上,开发“AI非遗传承人”拓展课,学生通过语音交互向虚拟“非遗大师”学习黄梅戏、剪纸、鱼灯等民间艺术,实现文化传承从认知到实践的深化。但值得注意的是,正如合肥市教科院徐文墙老师所说“AI为我们赋能,我们为AI赋魂”,AI技术在教学主体上,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优秀传统文化导师”与“AI应用引导者”,其核心能力从“教材解读与讲授”转向“教材分析解构+文化资源整合+AI工具选型+价值导向把控”四位一体的综合素养,所有AI技术应用都须坚持“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原则,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突出价值引领,避免“炫技”导致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的削弱。
此外,在现代教育伦理方面,过度依赖AI可能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弱化,或人际情感互动缺失,如学生对AI生成的文化解读内容缺乏质疑、用虚拟的文化场景替代真实的文化体验。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需明确AI技术介入的边界,在文化价值观辨析、情感态度养成等核心环节,仍需强化教师的人文引导与师生真实互动,AI仅作为情境创设和资源支持的辅助手段。同时,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看,人工智能时代的基础教育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既有对个体层面AI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强烈需要,也有对学校乃至更高层面建立AI备课平台,打造“AI+思政”教研共同体,经常性开展AI技术应用案例研讨、课题研究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掘、乡土文化资源整理、校本课程开发等活动,避免技术推广应用与课程资源建设“两张皮”现象。
人民教育出版社王世光老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讲座中,为我们深刻解读了课程的指导思想,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的要义和原则,既有宏观的把握,又有中观的布局,更有微观的落子,有助于我们精准把握新时代背景下,AI赋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的价值坐标与实践边界。即,从宏观把握看,明确了“文化铸魂”的根本立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AI技术应用的“根”与“魂”,革命传统教育是科技赋能的“精神底色”;在中观布局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在各学段是螺旋上升、有机融合的,不是相互割裂的两个板块,而是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巧妙运用形成相互支撑的育人链条;在微观落子层面,强调“儿童视角”的技术适配逻辑,即AI赋能必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道德发展阶段特征,避免“成人化”“脸谱化”“碎片化”的解读。
最后,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我想引用王世光老师的话来表达我的观点,“对过去,有共同的记忆;对现在,有共同的利益;对未来,有共同的命运”——未来已来,将至已至;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