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泡沫不是坏事,而是通往未来的燃料
作者:微信文章关于AI泡沫的问题,其实我对此也有些疑虑。但最近我关注了微软和谷歌的CEO们的分析,他们的观点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激进。他们认为,目前的AI算力必须每半年翻一番,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 具体来看,这种需求的紧迫性远超我们普通人的想象。
他们原话的意思是,确实看到了明确的需求。以前我看到像5000亿参数的模型,觉得有些夸张,奥特曼也太敢想了。但现在看来,5000亿参数已经不算什么了,很多企业两三年内就把投资投完了,甚至有些两年就完成了。 不过,抛开泡沫与否的争议,我认为这种大规模投资本身其实是有积极意义的。无论AI是否存在泡沫,我觉得至少它是一个好泡沫。
我们应该感谢这些企业如此拼命地投资,推动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就像当年的互联网泡沫一样,如果没有对利润的疯狂追求,不可能投入上万亿美元去建设基础设施。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感谢这些有实力的企业,他们看到了机会,并在竞争中不断投资。 进一步延伸,这种敢投入的精神,恰恰是技术突破的关键前提。
从长远来看,这对人类肯定是好事。如果像国内一些企业那样只投资确定性的东西,人工智能可能还要等很久才能到来。百度一直在喊,但一直没投出GPT这样的成果。ChatGPT是花了一亿美元甚至几亿美元才烧出来的,当时他们也不知道一定能成功,只是觉得有可能。他们之前做游戏、做Dota对抗,后来敢于投入几亿美元去探索,最终烧出了成果,大家才相信了。所以,确实要感谢这些企业,感谢像马斯克这样的商业狂人。 但对比国内外的情况,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反差:
国内反而确实没有泡沫,因为投资力度太小了,融资规模相比国外小了1个数量级 说到产业生态的可持续性,另一个关键点在于需求结构的健康性。
前几天李彦宏在百度大会上发表演讲他认为产业健康是倒金字塔型的:应用层赚的钱应该是算力基础设施的一百倍。确实如此,无论是英伟达、微软还是亚马逊,本质上都需要更上层、更广泛的企业和用户需求来支撑整个产业。 那么,这种需求具体会如何落地呢?
我们可以从实际应用的部分指标来观察。比如OpenAI的订阅用户数能否从7亿月活跃用户增长到20亿、30亿。订阅用户数肯定没有月活那么多,但订阅费能否持续增长?根据微软的说法,企业确实有巨大的需求。大家自己所在的公司关于AI应用的变化也可以分享一下。
目前来看,B端市场可能是AI落地的重要方向,但挑战依然存在。
现在微软等公司都在面向B端市场,B端市场可能比C端更大。
企业都想用AI,但暂时没有好的工具可用。我们现在需要有新的工具,比如如何挖掘公司数据库,分析历史邮件、商业角色,打造更多超级助手。其实还有很多痛点,包括我个人工作中的痛点,现有AI工具还无法解决,需要更多基础设施和无数Agent来整理数据,才能真正应用AI。 最后,当我们谈论AI的巨大潜力时,也不能忽视它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
这次技术革命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点:我们使用AI是因为有需求,有人购买产品,而最终需求还是来自人类。企业的需求本质上也是人的需求。AI的市场之所以大,是因为它替代了智力和劳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AI市场可能没有泡沫,劳动力市场有多大,AI市场就有多大。 问题在于,如果替代速度过快,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
万一AI替代了人,而人短期内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就无法继续消费。比如,如果大家都失业了,即使企业通过AI提高了效率,生产出汽车、卫生纸,也没人买得起。所以,对就业市场的冲击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