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23 07:02

AI 启智教育路:为教学减负,为成长搭梯——鹰潭七中省级课题组成员参加“中西部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

作者:微信文章




AI启智教育路

为教学减负,为成长搭梯

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专题培训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同时也是《分管信息化领导研究策略》课题组的研究成员,近日我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中西部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此次培训以“AI 与教育深度融合” 为核心,既拆解了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实操路径,也剖析了其促进学生自主成长的内在逻辑,让我对 “技术如何服务于教育本质” 有了更真切的认知。以下,我将围绕 “辅助教师教学” 与 “促进学生自主成长” 两大维度,分享我的学习体悟。





人工智能:为教师教学 “减

负增效”,释放创新空间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常被大量重复性工作占据精力 —— 反复批改基础作业、逐一分析学生学情、耗时搜集备课资源,这些工作虽必要,却挤压了教学设计创新与个性化辅导的时间。而此次培训让我看到,人工智能能成为教师的 “高效助手”,从根源上优化教学流程,让教师更专注于 “育人” 的核心职责。

(一)智能备课:从“从零开始” 到 “精准优化”

以往备课时,仅为设计《岳阳楼记》一课的教学框架,我就需花费数小时查阅文献、筛选课件素材、构思互动环节。但培训中接触的 AI 备课平台彻底改变了这一模式:输入 “初中语文《岳阳楼记》教学设计”,系统能快速生成包含 “背景导入 — 文本精读 — 意境赏析 — 拓展迁移” 的完整框架,还同步推送名家教学微课、岳阳楼实景影像、古人写景手法对比资料等资源。更重要的是,平台支持根据班级学情调整内容 —— 若班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系统会自动增加 “重点实词虚词解析” 模块;若学生擅长思辨,则推荐“《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忧乐观对比” 的探究任务。这让备课从 “从零开始的创作” 变成 “基于学情的优化”,不仅节省了备课时间,更让教学设计更贴合学生需求。


(二)学情诊断:从“模糊判断” 到 “精准画像”

语文学习的个性化差异尤为明显,有的学生擅长情感解读,却在文言文语法上薄弱;有的学生能精准分析写作手法,却难以提炼文本主旨。以往我只能通过课堂观察和作业批改“模糊判断” 学情,难以做到精准辅导。而培训中学习的 AI 学情分析系统,让 “精准教学” 有了落地路径。以单元测试为例,上传学生《古诗文默写与鉴赏》试卷后,系统不仅能统计正确率,还能生成 “个人学情报告”。基于数据,我们能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设计辅导方案,彻底告别“凭经验教学” 的盲目性。
(三)作业批改:从“机械重复” 到 “聚焦成长”

初中语文作业中,字词默写、病句修改等基础题型的批改的工作量大且重复性高,往往占用我大量课后时间。培训中体验的 AI 作业批改工具,能自动完成字词纠错、病句标注等基础批改任务,还能针对学生的作文给出分层反馈 —— 不仅标注错别字和语法错误,还能从 “主题明确度”“结构完整性”“语言生动性” 三个维度评分,并提供具体修改建议。这让我从机械批改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用于分析学生的写作思维误区、指导个性化表达,真正实现“批改为成长服务”。





人工智能:为学生自主成长

“搭梯铺路”,激活内在动力



教育的本质是 “点燃” 而非 “灌输”,人工智能的价值不仅在于辅助教师教学,更在于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 “脚手架”,让学生从 “被动接受知识” 转变为 “主动探索成长”。此次培训中,多个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AI 能通过个性化支持、沉浸式体验、过程性激励,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个性化学习路径:让每个学生 “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因材施教” 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学习。培训中了解到的 AI 个性化学习平台,能根据学生的语文水平生成专属学习路径。例如,针对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平台会先推送 “短篇记叙文精读 + 段意概括练习”,逐步过渡到 “散文赏析 + 观点提炼”;针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则推荐 “时事评论写作指导”“创意散文创作” 等拓展任务。我曾在培训实操中模拟学生使用该平台:输入 “七年级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系统立即生成 “两周学习计划”—— 第一天 “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微课 + 基础练习”,第三天 “短篇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精读 + 翻译训练”,第七天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总结”。这种 “循序渐进、适配能力” 的路径,让学生不再因 “任务太难而放弃” 或 “任务太简单而懈怠”,真正激发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二)沉浸式学习体验:让语文学习 “看得见、摸得着”

语文学习常需理解抽象的情感与意境,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的雄浑壮阔,“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孤寂萧瑟,仅靠文字讲解难以让学生真切感知。培训中展示的 AI 沉浸式学习工具,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方案:通过 AI 古诗词可视化技术,将诗句转化为动态场景 —— 学生点击 “大漠孤烟直”,屏幕上会呈现黄沙漫天、孤烟垂直升起的壮阔画面,还能搭配古风音乐与诗词朗诵;借助 AI 语音互动工具,学生可录制自己的古诗文朗诵,系统会从 “字音准确度”“节奏停顿”“情感表达” 三个维度打分,并对比名家朗诵音频,帮助学生调整朗诵技巧。这种 “视觉 + 听觉 + 互动” 的体验,让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具象可感,学生不再是 “被动听讲解”,而是 “主动沉浸式探索”,学习兴趣与自主感知能力显著提升。
(三)过程性激励反馈:让自主学习 “有成就感、有动力”

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往往源于 “及时反馈” 与 “成就感获得”。传统语文学习中,学生完成一篇作文、读完一本书后,常需等待教师批改或课堂分享才能获得反馈,反馈的滞后性易削弱学习热情。而 AI 学习工具能提供 “即时反馈 + 过程性激励”:例如,学生在 AI 写作平台完成一篇《我的校园》短文后,系统会立即给出评分与修改建议,还能生成 “写作成长曲线”,直观展示学生 “语言生动性”“结构完整性” 等维度的进步;在 AI 阅读平台完成《朝花夕拾》章节阅读后,系统会根据阅读时长、笔记质量、答题正确率颁发 “阅读小达人”“笔记之星” 等电子勋章,并解锁相关拓展阅读资源。这种 “即时反馈 + 正向激励” 的模式,让学生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成长,自主学习的动力也更持久。



结合实践与课题:让 AI

真正服务于教育本质



此次培训不仅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也为《分管信息化领导研究策略》课题研究提供了实践参考。作为课题组成员,我深刻认识到:推进 AI 与教育的融合,不能只关注 “技术应用”,更要聚焦 “教育本质”—— 无论是辅助教师教学,还是促进学生自主成长,AI 都应是 “工具” 而非 “主角”。



在后续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计划将 AI 工具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结合:用 AI 学情分析系统精准定位学生的薄弱环节,用 AI 沉浸式工具帮助学生感知文本意境,用 AI 写作平台激发学生的表达欲,让 AI 真正为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服务;在课题研究中,我将重点探索 “中西部中小学 AI 教育推进路径”,结合培训中了解的教师 AI 素养现状,提出 “分层培训 + 资源共享 + 校本实践” 的推进策略,为学校信息化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此次培训虽短,但对我的教学与研究启发深远。未来,我将继续探索 AI 与语文教育的融合路径,既用好 AI 为教学 “减负增效”,也借助 AI 为学生自主成长 “搭梯铺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 “育人” 的初心,助力学生在智能时代成长为有温度、会思考、能创造的个体。



END



如鱼得水

自在剔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 启智教育路:为教学减负,为成长搭梯——鹰潭七中省级课题组成员参加“中西部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专题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