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是教育的“狼”,而是重塑成长的“黑马”
作者:微信文章我有位多年的茶友,有点像丁元英一样的隐士。TA没有高学历,却有着深邃的社会江湖洞见与一针见血的清醒。我们会各自忙碌一段时间,然后见面聊些深度话题。这次提到了AI,他并未深入研究过,只笑着说:“喔哟,到处是AI,西街头开面店的小二,摇身一变也AI AI的。”我们相视而笑——新事物突然兴起,总会伴随些乱象,这其中就包括对AI与教育的片面评论。
有篇题为《AI给教育带来最大的危机??》(源自2025年11月9日 )的文章,核心观点是AI导致教育危机: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失去学习机会,教师感到无力。但这一视角过于片面:它只聚焦AI的负面影响(如作业作弊、思考退化),却忽视了其在促进个性化学习、辅助教学和培养数字素养方面的巨大潜力。
文章聚焦AI对教育的“危机”,揭露了学生依赖AI完成作业的乱象,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失去努力过程、成长机会的担忧,以及AI浪潮下“小船”(学生)被裹挟的风险。对此,我部分认同其对教育异化的警示——AI确实可能剥夺学生的挑战体验,导致人格尚未塑造完成就被“洗脑”,沦为《机器人总动员》中那种被动接受的存在。
但AI的负面威胁(如作业作弊、思考退化),只要提前认知,就能明白在AI面前当“甩手掌柜”是可气可恨的;而AI在辅助个性化学习、激发创造力、提供即时反馈等方面的优势,同样值得重视。我们培训的AI学管师,就可通过设计引导性任务(如分析AI输出内容的逻辑与漏洞),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数字素养。
因此,我无法苟同文章视角的单一、批判的片面性,以及对无助感的渲染。光喊“狼来了”毫无意义,何况AI更像一匹“黑马”,能驾驭这匹黑马的终究是少数人,但这群人一定出自现在正在成长的孩子们中。
如果你是这些孩子的家长,不妨换个角度看AI:
1.我与AI,并非“巨浪”与被动“小船”的关系,这种比喻过于夸大。
2.AI危机的本质,是教育目标失焦的映射。我们需要重塑学习模式,以培养“人”的自主性,而非将技术妖魔化;不能只聚焦“完美写作”等表面问题,却回避探讨如何合理整合AI。
3.教育具有能动性:要拥抱AI作为教育工具的赋能潜力,坚守教育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在技术变革中保持教育的初心。
4.要相信教育者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可以主动适应并利用AI。
不能仅把焦点集中在“作业完成”上,而忽略AI如何增强学习过程(如提供精准反馈、拓展知识边界);更不能忽视AI教育对培养数字素养和未来技能的价值,落地的关键在于如何设计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批判思维,而非简单禁止。
AI的本质是工具,它可被用于赋能教育,而非取代教育。AI带来的社会岗位价值大洗牌,终将倒逼教育实现涅槃重生。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走在Ai +家庭文化教育的路上……
传文脉 育新人助国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