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19 13:15

AI的“效率幻觉”与“能力陷阱”:我亲历一年AI变革的实战反思

作者:微信文章
引言:我的AI“效率年”与“能力困局”

在过去的整整一年里,我几乎将一半以上的精力投入到了一个“新战场”——人工智能(AI)。面对葡萄酒市场的持续低迷,我像许多同行一样,迫切地希望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我亲自操盘,试过了市面上无数的平台和工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进行了各种维度的试验。

一年过去了,今天我想坦诚地和大家分享我的核心总结:

在提高“效率”方面,AI的效果无与伦比。 过去需要一个团队一周才能完成的文案撰写、海报设计、数据整理,AI可以在一天内“量产”出来。

但在提升我个人“能力”——即作为企业家的战略洞察力、决策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我却依然摸不着头脑和方向。

AI像一个无敌的“超级实习生”,它能把我所有的指令都执行得又快又好。但它无法告诉我,在当前这个复杂的市场中,那个“正确的指令”到底是什么。

我的这个困惑,并非个例。我发现整个行业都陷入了一种“AI的效率幻觉”。我们都在为AI能帮我们“省钱”、“省事”而欢呼,却很少有人去反思:如果AI只是让我们用更快的速度,去生产更多“同质化”的内容,去执行我们“陈旧”的战略,这到底是“突围”还是“加速内卷”?

一、AI的“效率陷阱”:你是否在“用AI制造同质化”?

最近,一份来自行业权威机构Gartner的调研数据 ,印证了我的担忧。

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二的营销高管(CMO)坚信AI将在两年内彻底重塑他们的角色 。但现实是,那些仅仅在使用生成式AI(比如写文案、做图)的营销团队中,只有5%的人看到了对业务结果的显著改善 。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掉进了“效率陷阱”。我们把AI当成了一个“插件”,简单地把AI栓在老旧的系统和流程上。

我们来看看我们葡萄酒行业的日常:

· 过去的低效: 我们花三天,吭哧吭哧写出10篇关于赤霞珠的口感描述,然后发在公众号上,阅读量寥寥。

· 现在的“高效”: 我们用AI,花三小时,生成了300篇关于赤霞珠的口感描述,然后铺天盖地地发在抖音、小红书和视频号上。

结果呢?消费者被这些AI生成的、千篇一律、毫无灵魂的内容彻底淹没,加速了对我们的“认知屏蔽”。

这就是Gartner报告中指出的“sea of sameness”(千篇一律的海洋)。当62%的营销者都用AI来进行同样的市场研究时 ,他们必然会得出相似的结论,生成相似的内容,最终陷入一场由AI驱动的、更可怕的“同质化”内卷。

我的第一个反思:AI放大了我的“执行效率”,但也同时放大了我“战略的贫瘠”。 我用AI,以百倍的速度,为我那250多个SKU(单品)都配上了“完美”的文案。但这对解决“消费者为什么要在250个单品里选择我”这个核心问题,毫无帮助。



二、战略的缺位:AI无法为“陈旧的身份”注入灵魂

Gartner的报告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些只把AI当插件的CMO终将失败;那些用AI重塑业务的人将会引领未来。”

AI的能力困局,其根源在于我们企业自身。报告显示,高达82%的商业领袖意识到,企业必须“实质性地重塑自己的身份”才能跟上AI的步伐 。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AI不是“化妆师”,它是“催化剂”。 它无法为一个陈旧、模糊的品牌身份注入灵魂;相反,它会无情地暴露这个身份的空洞。

在过去一年,我之所以对提升“能力”感到迷茫,正因为我(作为企业的大脑)没有先完成这个“身份重塑”的战略思考。我只是在要求AI去“优化”我那个“大而全的传统葡萄酒进口商”的“旧身份”。

而AI的回应是:对不起,我无法为一个“旧世界”的业务,凭空创造出“新世界”的增长。

那么,在AI时代,我们葡萄酒中小企业的新身份应该是什么?

· 旧身份: 我是一个“卖酒的”,我拥有14个国家的丰富产品。

· 新身份: 我是一个“基于数据洞察和专家品味的生活方式服务商”,我为我的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精准味蕾解决方案。

只有当我作为董事长,完成了这个“战略方向、流程图谱和人才结构”的顶层设计,AI才能从一个“实习生”,转变为“首席运营官”。

三、 重塑业务:从“AI工具”到“AI工作流”

那么,一个“AI-First”的葡萄酒企业,该如何“重塑业务”?我们必须从“使用AI工具”转向“构建AI-First的工作流”。

1. 重塑“产品结构”:从“我有什么”到“AI预测你需要什么”

· 旧流程(Bolted-on): 我有250个SKU。我让AI为这250个SKU写文案。

· 新流程(Reshaped): 我运用AI的“预测性分析”(predictive analytics)。我命令AI:“分析过去三年中喜酒业的CRM数据、海关进口数据以及全网(抖音、小红书)关于‘葡萄酒’的社交讨论,结合‘低度酒’、‘女性饮酒’、‘健康微醺’等趋势,从我这250个SKU中,筛选出最具增长潜力的20款核心单品,并预测它们在未来一个季度的潜在销量。”【备注:这还是想象阶段】

战略价值: 这才是AI在“重塑业务”。它帮我从“被动清库存”转向了“主动预测需求”,这种工具我相信很快就会出来。

2. 重塑“内容创作”:从“AI生成”到“人机共生”

· 旧流程(Bolted-on): 我让AI“生成一篇关于波尔多的文章”。结果是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

· 新流程(Reshaped): 我构建一个“人机共生”(Hybrid-Powered)的内容流:

· AI洞察: AI(如Fathom笔记工具)分析我(老蠹)在“嬉阁”会所与客户品鉴时的录音,自动提取客户最关心的痛点(例如:“这款酒为什么这么涩?”“赤霞珠和黑皮诺到底怎么分?”)。

· 人类创意: 我(凌春鸣)作为行业专家,针对这个“真问题”,提出我的独特见解和个人故事(AI无法替代的“Human Intuition”)。

· AI执行: AI(如ChatGPT)将我的“灵魂观点”作为“Springboard”(跳板),“武装”成不同风格的文案、脚本。

· AI生产: AI(如Midjourney, 既梦)根据这个脚本,快速生成视觉资产,甚至是我(凌春鸣)的AI虚拟人(Avatar)讲解视频。

战略价值: 在这个新流程里,AI不再是“创作者”,而是“人类创意的放大器”。我们牢牢地坐在“驾驶座”上 ,让AI的“技术马力”放大我们的“人类智慧”。

3. 重塑“客户体验”:从“千篇一律”到“千人千面”

· 旧流程(Bolted-on): 我们在公众号对所有人推送同一篇文章,在朋友圈发同一张海报。

· 新流程(Reshaped): 我们利用AI实现“增强的个性化”(Enhanced Personalization)。

· AI洞察客户: AI分析CRM数据,将客户分为“入门级爱好者”、“资深酒饕”、“商务送礼需求者”。

· AI精准触达: 面对“入门级”,AI自动推送“葡萄酒傻瓜式配餐指南”;面对“资深酒饕”,推送“勃艮第2021年份垂直品鉴笔记”;面对“商务客”,推送“凌春鸣精选:500元档位最体面的三款宴请酒”。

· AI专属服务: AI聊天机器人不再是“人工智障”,而是被我(凌春鸣)的知识库训练过的“AI灵魂品酒师”。它能用我的口吻,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专属选酒建议 。

战略价值: AI让我们有能力,以极低的成本,为每一位客户提供“VIP式”的个性化服务。这在过去,是只有顶级奢侈品牌才能做到的。



四、 AI无法伪造的终极壁垒:真实(Authenticity)

讲到这里,我们必须触及那个终极问题:AI能建立品牌吗?

Gartner的报告给出了一个清醒的答案:“Technology can fake intimacy but not necessarily build real brand trust.” (技术可以伪造亲密感,但未必能建立真正的品牌信任。),这就是我的最终答案。

在我过去一年与AI的深度博弈中,我愈发笃定一件事:AI越是“无所不能”,“真实的人性”就越是“无可替代”。

AI可以模仿我的文笔,但无法模仿我在创办中喜酒业时“九死一生”的真实经历; AI可以生成完美的品酒笔记,但无法复刻我在“嬉阁”会所里,与客户一次真诚的握手、一个共鸣的眼神; AI可以7x24小时分析数据,但无法拥有我写在《专业与敬畏》一书中的核心价值观——对客户的“敬畏”和对品质的“专业”坚守。

Gartner的报告指引了一条明路:“ engaging the senses, tugging on emotions, prompting physical action and encouraging customers to reflect...” (参与感官、触动情感、激发行动、鼓励反思)。

而葡萄酒,恰恰是这个世界上最能“调动感官”、最能“承载情感”的产品!



结语:AI不是“对手”,是“镜子”

回到我最初的困惑:为什么AI只提升了我的效率,却无法提升我的能力?

现在我有了答案。因为我一直在“要求”AI给我答案,却忘了AI的真正作用,是“倒逼”我自己去寻找答案。

AI不是“救世主”,它是一面“镜子”。 它照见了我们战略上的懒惰、流程上的陈旧、以及身份上的模糊。

AI的到来,不是为了取代我们,而是“对我们营销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必须去磨砺那些AI永远无法拥有的东西:我们的品味(Taste)、我们的时机(Timing)和我们的直觉(Instinct)。

对于深陷寒冬的中国葡萄酒中小企业而言,AI的意义,不在于它能帮你“省”多少钱,而在于它能“逼”你进行多么深刻的“自我革命”。

未来的赢家,不是那些用AI取代人类的团队,而是那些懂得用AI“放大人类智慧、放大真实情感、放大专业价值”的团队 。

这,才是在这场AI浪潮中,我们唯一能抓住的,通往春天的船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的“效率幻觉”与“能力陷阱”:我亲历一年AI变革的实战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