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到底是个啥?
作者:微信文章阅读提示:本文核心价值点已用 🌟 标出
最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AI Agent,刚好在油管上发现一个很好的视频,能够讲清楚这个概念。
下面我将从视频的核心观点出发,结合个人案例,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解什么是AI Agent。
更多精彩内容,推荐观看Jeff Su的油管视频《AI Agents, Clearly Explained》。
坦白讲,我用DeepSeek两年了,直到今天才发现一个残酷真相:我一直只是在用“玩具”。
你也一样——每天打开DeepSeek问问题、改改文案、写写代码,感觉自己很“AI化”了对吧?但真相是:我们95%的人,压根没碰到AI真正的核心能力。
什么意思?举个扎心的例子:
当你让DeepSeek帮你“写一封请假邮件”时,它确实写得很漂亮。但如果你问它“我下周三能请假吗?”,它会直接告诉你:对不起,我不知道。——因为它根本不知道你下周三有没有会议、有没有deadline、老板批不批。
这就是LLM(大语言模型)的天花板:它只会“回答问题”,不会“解决问题”。
但AI Agent不一样。它会:自己去查你的日历→发现周三有重要会议→再查天气预报(万一你说要去爬山)→综合判断后告诉你“周四更合适”→顺便帮你拟好请假理由→甚至直接发给老板。
从“被动回答”到“主动解决”——这才是AI真正要干掉的那部分工作。而今天这篇文章,会用最白话的方式告诉你:DeepSeek、AI工作流、AI Agent到底差在哪?更重要的是,文末有个真实案例:我用扣子搭的自动化内容生产线,每天8点自动抓新闻、写文案、发社交媒体——全程零人工。
“如果你还在手动喂AI,说明你还没进入AI时代。”
——Jeff Su(前科技公司AI产品负责人)
读完你会明白:为什么有人用AI效率翻10倍,而你还在复制粘贴prompt?差距就在这三个层级里。
第一幕:DeepSeek很聪明,但它“不知道你是谁”
🌟 理解LLM的边界——为什么它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Jeff Su:大部分人对AI Agent的解释要么太技术、要么太肤浅。这个视频是给像我这样的人准备的——你没有技术背景,但经常用AI工具,想搞懂“AI Agent到底啥意思”,以及它会怎么影响你的工作。
我们从最基础的开始:DeepSeek、kimi、豆包这些AI聊天机器人,本质上都是建立在“大语言模型”(LLM)之上的应用。它们特别擅长生成和编辑文本。
简单理解:你(人类)输入一个问题,LLM基于它的训练数据输出一个答案。
比如我让DeepSeek帮我写一封“约咖啡的邮件”,我的需求是输入,它生成的那封“比我本人礼貌100倍的邮件”就是输出。到这里,一切都很美好,对吧?
但如果我问DeepSeek:“我下次约咖啡是什么时候?”
不用看结果,你我都知道:DeepSeek会失败。因为它压根不知道这个信息——它没法访问我的日历。
这就暴露了LLM的两个核心局限:
第一,尽管它训练了海量数据,但对“你的私人信息”一无所知(比如你的日程、公司内部文档);
第二,LLM是被动的——它只会等你提问,然后回答。
记住这两点,因为接下来我们要打破它。
第二幕:AI工作流——给AI设计一条“死路”
🌟 学会用AI自动化工作,但也明白它的死穴在哪
现在我们升级一下。如果我(人类)告诉LLM一个规则:
“每次我问关于个人日程的问题,你先去搜索我的手机日历,然后再回答。”
有了这个逻辑,下次我问“我和辛巴(我家猫)的咖啡约会是什么时候?”,它就能给出正确答案了——因为它会先去我的日历里找。
但这里有个陷阱。
如果我接着问:“那天天气怎么样?”——AI又会失败。为啥?因为我设定的路径是“永远去查日历”,而日历里没有天气信息啊!
这就是AI工作流的本质:它只能按照人类预设的路径执行任务。
用技术术语说,这条路径叫“控制逻辑”(Control Logic)。
再推进一步:假如我把这个流程搞复杂点——让AI先查日历、再调用天气API、最后用语音模型把答案读出来:“和辛巴见面那天天气晴朗,还有可能看到一只乖猫咪。”
听起来很厉害对吧?但注意:不管我加多少步骤,这依然只是AI工作流。哪怕有成百上千个步骤,只要决策者是人类,就不算AI Agent。
顺便科普一个你肯定听过的术语:RAG(检索增强生成)。
别被这个高大上的名字吓到,说白了:RAG就是让AI在回答前先“查资料”——比如查我的日历、查天气。本质上,RAG只是AI工作流的一种类型。
第三幕:我用扣子搭了个“自动化内容生产线”
🌟 看完就能复制的自动化流程,每天节省2小时
讲个真实案例。我跟着B站的教程,在扣子上搭了一个AI工作流,每天凌晨3点自动生成短视频内容。
具体步骤是这样的:
第一步:我在各大AI网站里整理新闻文章链接(手动粘贴几条);
第二步:用扣子插件(一个AI搜索工具)自动总结这些文章;
第三步:把总结内容喂给LLM,用我写好的prompt让它生成短视频内容;
第四步:设置定时任务,每天早上8点自动运行。
看起来很智能对吧?但这依然是AI工作流,不是AI Agent。为啥?
因为决策者是我:我告诉系统“第一步干嘛、第二步干嘛、第三步干嘛、记得每天8点跑一遍”。如果我测试后发现短视频内容“不够好笑”(而我本人明明很搞笑),我得手动回去改Prompt,然后再测试,反复迭代。
这个“试错-调整”的循环,现在是我在做。记住这一点,因为接下来就是关键转折。
第四幕:AI Agent的核心——把“人类决策者”开除
🌟 理解什么叫"AI自主决策",以及为什么它值3000万美元融资
继续刚才扣子的例子。作为人类决策者,我在做两件事:
第一件:推理(Reasoning) ——思考最优方案。比如“我应该先整理新闻链接,然后总结,最后写文案”;
第二件:行动(Acting) ——使用工具。比如“打开各大网站存链接、用扣子插件总结、用扣子LLM写文案”。
现在敲黑板——这是全文最重要的一句话:
要让“AI工作流”变成“AI Agent”,唯一要做的事,就是:
把“人类决策者”换成“LLM决策者”。
换句话说,AI Agent必须自己推理:
“要整理新闻文章?我是把每篇文章复制到Word里,还是直接在 AI识别工具里放链接?嗯……放链接更高效。”
“用什么工具存链接?Excel?不对,用户已经用过NotebookLM,那就用NotebookLM吧。”
AI Agent必须自己行动:
“我起草了一版短视频文案,但怎么确保质量?哦对了,我可以再加一个LLM来批评自己的输出——对照短视频最佳实践,反复迭代几轮,直到所有标准都达标。”
顺便说一下,因为AI Agent要“推理+行动”,所以最常见的配置叫ReAct框架:
Re(Reason推理) + Act(行动) = ReAct。
听起来简单,但一旦你理解了,就会发现:这才是AI真正的进化方向。
第五幕:真实世界的AI Agent——从视频里找滑雪者,全程零人工
🌟 看懂AI Agent在实际场景中的“推理+行动+迭代”全流程
光说理论没意思,来个真实案例。
吴恩达(Andrew Ng,斯坦福AI教授、Coursera联合创始人) 做了一个Demo网站,演示AI Agent怎么工作。我在搜索框里输入关键词“滑雪者”(skier),然后回车——
背后的AI视觉Agent在干啥呢?
第一步:推理 ——“滑雪者长啥样?大概是一个人踩着滑雪板、在雪地里快速移动……我也不太确定,但可以试试。”
第二步:行动 ——它开始浏览视频片段,尝试识别“它认为是滑雪者的画面”,然后给这些片段打上索引。
第三步:输出 ——把找到的片段返回给我。
关键在于:这个过程没有人类提前给视频打标签(比如“滑雪者”“雪山”“滑雪板”)。所有判断都是AI Agent自己做的。
也许你觉得“搜视频”不算啥,但想想保险公司的场景:过去核保员要花30分钟到2小时,在全网搜索一家公司的风险信号(财务报表、新闻、诉讼记录……)。现在AI Agent可以30秒搞定,而且准确率超过人类——因为它真的能“不漏掉任何角落”。
“人类会疲劳、会漏信息、会被表面现象误导——但AI不会。前提是你给它正确的基础设施。”
——这也是为什么Parag(前Twitter CEO)拿3000万美元做“AI专用网络”的原因
第六幕:3个阶梯看懂“LLM、工作流、Agent”的本质区别
🌟 把3个阶梯存下来,以后再也不会被术语搞晕
最后用3个阶梯总结:
Level 1 - 大语言模型(LLM):
▶️ 你输入问题 → LLM输出答案
▶️ 特点:被动等待、只能基于训练数据回答
Level 2 - AI工作流:
▶️ 你输入问题 → 你告诉LLM“先查日历、再查天气、最后回答” → LLM按路径执行 → 输出答案
▶️ 特点:人类设计路径、LLM执行任务、可能需要外部工具(如Google Sheets、Perplexity)
Level 3 - AI Agent:
▶️ 你给一个目标(“帮我规划下周日程”) → LLM自己推理最优方案 → 自己选择工具(日历、邮件、项目管理软件) → 执行任务 → 观察结果 → 判断是否需要调整 → 输出最终方案
▶️ 特点:LLM是决策者,能自主推理、行动、迭代
用一句话区分:人类是决策者=工作流;LLM是决策者=Agent。
写在最后:那些被AI“替代”的人,和那些靠AI“进化”的人,差在哪?
讲到这里,你可能会问:AI Agent和我有什么关系?
答案是:如果你的工作是“按流程执行任务”,那你已经在危险区了。
但如果你的工作是“设计流程、判断优先级、应对突发情况”,恭喜——你暂时安全,而且可以用AI Agent当助手。
再看我用扣子生产内容案例:我现在每天早上起床,扣子的短视频内容已经自动生成好了。我要做的只是:最后审核一遍,点击发布。
这释放出来的2小时,我用来干嘛?
想选题、聊用户、做更有创造性的内容——这些AI(至少现在)做不了的事。
终极问题只有一个:当AI能做你90%的工作时,你剩下的10%是什么?
如果答案是“重复劳动”,那确实危险;但如果是“创意构思”“跨领域整合”“对人性的洞察”——你会越来越值钱。
🤔 你现在用AI做什么?是让它回答问题,还是让它解决问题?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一起探讨。
👇 精彩还在继续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请点个【赞】和【在看】支持我也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