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17 21:48

AI到底是繁荣,还是泡沫?

作者:微信文章
一、Anthropic 的 700 亿美元预测:AI 是繁荣,不是泡沫?

最新流出的 Anthropic 财务预测,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强心剂。

2028 年目标:700 亿美元营收,170 亿美元自由现金流为正。

几组关键数字:

今年(2025)预期:

API 收入预计达到 38 亿美元,
是 OpenAI 最近预估的 18 亿美元的两倍多;

代码产品 Claude Code 年化收入已达 10 亿美元,
是 7 月时增速的两倍以上。

中期目标:

2025 年:约 50% 毛利率;

2028 年:冲到 77% 毛利率。


2026 年收入目标区间为 200–260 亿美元;

2027 年起首次实现 自由现金流为正;

毛利率路线:


这份预测,基本给 Anthropic 的商业模式盖了个章:

“不只是烧钱实验室,而是一家有清晰盈利路径的 AI 公司。”

对比之下,OpenAI 在 2024 年 10 月公布的 ARR 为 130 亿美元,
Sam Altman 最近还暗示:

2027 年实现 1000 亿营收 是「现实可行的预测」,而且时间表已经被大幅提前。

如果把 Anthropic、OpenAI 的成长曲线外推到整个行业,很难再简单用「泡沫」两个字概括。至少从收入和利润率的角度看,AI 更像一场正在成型的产业大繁荣。

另外一个信号:
Anthropic 上次融资在 9 月完成,估值约 1700 亿美元。
最新消息称,下一轮融资目标估值区间已经瞄准 3000–4000 亿美元。


二、股价在抖,基本面在涨:AI 是牛市里的不安定因子

一边是营收曲线飞天,另一边是资本市场的心态摇摆不定。

本周,美股 AI 概念股经历了一轮明显的震荡:

周二,AI 股带头,拖累纳斯达克指数下跌约 2%;

市场分不清是政府停摆阴影、贸易不确定性,
还是实体经济数据走弱导致的恐慌,只知道——
“涨太多了,总要找个理由回调。”

高盛 CEO David Solomon 提醒:

市场总会有情绪反转与回撤,我们谁都不可能提前看得那么清楚。

摩根士丹利 CEO Ted Pick 也表示:

要「欢迎 10–15% 的正常回调」,哪怕它并不是由宏观断崖触发。
Pinterest:AI 讲故事不够了,投资人要看真金白银

最典型的案例是 Pinterest:

因为指引不及预期、关税带来的广告支出预期走弱,
股价 单日暴跌 21%;

但同一份财报里,CEO 还在强调:

「我们在 AI 和产品创新上的投入正在回报」,

「Pinterest 已经变成 6 亿用户的 AI 购物助手」。


市场给出的反馈很冷酷:

光说「AI 赋能、效果显著」已经不够,
投资者要看到的是——利润表上的 ROI。


三、迈克尔·伯尔再出手:做空英伟达和 Palantir,引爆「AI 泡沫」大讨论

说到泡沫,绕不开一个人:Michael Burry——
那个靠做空次贷赚了 1 亿美元、被《大空头》拍进电影的基金经理。

这次他盯上的,是 AI 板块。

他旗下 Scion Asset Management 最近披露:
正通过约 10 亿美元的看跌期权
做空 英伟达(Nvidia)和 Palantir;

这笔仓位,占到了基金规模的 约 80%,
披露时间还比监管截止日提前两周——显然是希望点燃舆论。

Palantir CEO Alex Karp 在 CNBC 上火力全开:

「做空全球最重要的软件公司?这太触发我了。
每次他们做空我们,我们就三倍努力把数字做得更好——
部分原因就是要让他们更穷。」

他还补了一句:

「做空芯片和本体论?简直疯了。」

英伟达 CEO 黄仁勋也站出来反驳「AI 泡沫论」:

我们离泡沫破裂还远着呢。
现在才是传统计算向 AI 计算平台迁移的起点。
AI 这么高效、这么赚钱,又有这么多人在用,
供应端当然会加速建设。

不过,也有人提醒:
伯尔并不总是那个「神准反向指标」:

有人统计,自他在 2023 年喊出「卖出」以来,
标普 500 已经 上涨 71%、创下 88 次新高;

更别说他在 2015、2017、2019、2020、2021、2023
都预测过大崩盘。

还有一个现实是:

伯尔做空用的,并不是他自己的 10 亿美元,
而是那些「专门来买他做空故事」的 LP 的钱。

某种程度上,做空高估板块就是他职业设定的一部分。


四、从股市到债市:德银、贝莱德,看懂 AI 基建的「杠杆时代」

AI 股的情绪震荡,还传导到了债务市场与基础设施融资。
德意志银行:一边贷给数据中心,一边想做空 AI 股来对冲

德银这几年向全球大规模数据中心项目,
投出了 数十亿美元贷款,重仓 AI 基建。

现在他们开始认真讨论:

要不要通过「做空一篮子 AI 股票」,
来对冲自己在数据中心贷款上的风险敞口。

他们考虑的工具包括:

购买默认风险对冲的衍生品(SRT,合成风险转移);

直接做空一篮子 AI 相关的上市公司。

这背后折射的是一个现实:

AI 基建从“自有现金流”阶段,走向“债务驱动扩张”阶段。

之前,超大规模云厂商(hyperscalers)基本靠自身利润滚动投入;
现在,光是数据中心与 GPU 带来的资本开支就上万亿美元,
再不借债,很难撑住扩张节奏。
贝莱德:科技公司必须学会「用杠杆」

贝莱德全球科技负责人 Tony Kim 直言:

面对 AI 所需的 数万亿资本开支,
科技公司必须走向债务市场;

他认为,很多科技巨头现在资产负债表上的杠杆率都很低,
未来有很大的「加杠杆空间」。

换句话说:

以前是「轻资产、高现金流」的互联网时代,
未来很可能是「重资产、高杠杆」的 AI 基建时代。



五、Perplexity 的两则大新闻:

一边是拿 4 亿与 Snap 牵手,一边是被亚马逊起诉

接下来是关于 Perplexity 的一喜一忧。
1. 花 4 亿买来的 Snapchat 分发入口

首先是喜讯:

Perplexity 与 Snap 达成一笔大交易:
支付 4 亿美元现金 + 股权,换取在 Snapchat 内的分发入口;

Snapchat 虽然不如 TikTok、Instagram 风头正劲,
但依然有近 5 亿日活用户。

接下来:

Perplexity 将集成进 Snapchat 的聊天功能,
目标是在 App 内提供来自可验证来源的、清晰的对话式答案;

收益分成协议预计从明年开始生效。

Snap CEO Evan Spiegel 表示:

我们的目标,是让 AI 更加个性化、社交化和有趣,
编织进用户的友情、Snaps 和对话里。

公告之后,Snap 股价在盘后交易中 大涨 25%。
市场显然买账:年轻用户 + AI 助手 + 聊天场景,想象空间很大。
2. 被亚马逊起诉「违规爬取电商数据」

另一边,麻烦来了。

亚马逊本周正式起诉 Perplexity,
指控其代理和爬虫违规访问、抓取亚马逊电商平台的数据;

亚马逊此前已发出「停止侵权通知」,
认为 Perplexity 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是 AI 代理,不符合平台规则。

Perplexity 在一篇名为《Bullying is not innovation》(欺凌不是创新)的博客中反击:

过去 50 年,软件就像用户手里的扳手,是工具;
现在随着「智能体 AI」兴起,软件也变成了劳动力、助理、员工。
法律很清楚:大公司无权禁止你拥有扳手。
亚马逊现在等于是在说:你不能雇用「劳动力」。
这不是正当的法律立场,而是用霸凌吓退颠覆性创新者。



则在回应中强调:

其他第三方代理会清楚标识身份、公开行事;

平台有权决定是否允许其参与交易。

在诉状中,亚马逊写道:

Perplexity 与其他任何入侵者并无不同。
被明确告知「不能来」的地方,它就不能来。
它使用的是代码而不是撬锁工具,并不让它的行为更合法。

这场纠纷的看点,并不在于哪家公司情绪更激动,而在于——

它是「AI 智能体购物」大战的前哨战。

多家实验室都在准备,让智能体在今年的黑五促销季,
自动帮用户比价、下单、抢折扣。

但现实是:
只要亚马逊这个最大电商平台「一键拉闸」,
大部分智能体购物场景立刻瘫痪。

所以,这场官司更像是:

「谁有权控制‘为你购物的 AI 员工’」的第一回合交锋。
小结:高增长、高波动、高杠杆的 AI 新周期

把这些新闻串起来,你会看到一幅很清晰的图景:

商业化层面

Anthropic、OpenAI 等头部实验室用真实收入和毛利率证明:
“AI 不是只会烧钱的科研玩具。”

资本市场层面

股价在摇、空头在吼、机构在对冲,
但更多是对节奏和估值的争论,而不是对长期方向的否定。

基础设施层面

AI 基建从「巨头现金流内循环」走向「全球债务市场加杠杆」,
银行、资产管理巨头都被卷入这场万亿级资本开支浪潮。

应用与监管层面

Perplexity x Snap 展示了 AI 搜索/问答走向社交平台的路径,

与亚马逊的纠纷,则提前暴露了未来十年绕不开的问题:
谁拥有数据、谁定义规则、谁控制智能体。


----这是分割线-----

想快速了解人工智能体系化知识,或者希望进入人工智能行业,快来参加《AI训练师》培训与认证,内容涉及从底层的AI芯片、AI网络、数据标准注、AI应用设计、AI算法、AI应用等。费用:2380(含培训费用、考试费用及线上学习平台使用费等相关费用),目前三级高级工还可以补贴3120。

《人工智能训练师》是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的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在备案职业(工种)范围内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备案的评价规范对劳动者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对经认定合格者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到底是繁荣,还是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