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16 23:18

AI“吃”内存,三星“造”周期:一文看懂A股存储芯片的万亿“涨价”剧本

作者:微信文章
为什么说,普通投资者看懂了存储周期,就抓住了科技股的半条命?大家好,我是懒散的熠萧。我想近期大家都对存储涨价的事情都有所耳闻,DRAM内存条价格一周内狂飙15%-30%,NAND闪存也跟着水涨船高。在年底机构调仓,市场涨价主线中,存储芯片无疑是最靓的仔!很多朋友私信问我,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涨价逻辑和完整的产业链又是什么?


作为一名AI观察者,我必须告诉你一句“暴论”:AI的尽头,是算力和存储。 如果说算力是驱动AI大模型思考的“大脑”,那么存储芯片就是容纳它所有知识和记忆的“海马体”和“超大图书馆”。

废话不多说,我将用“大白话”和“造车”的比喻,带你彻底看懂存储芯片的涨价剧本。
先理解,什么是存储芯片?
简单说,存储芯片就是所有电子设备的 “内存 + 硬盘”,负责数据的临时运算和永久存储。你的手机存照片、电脑存文件、AI 大模型处理千亿级数据,全靠它撑着。

我们常说的存储,主要分两种:

DRAM:像大脑的“短期记忆区”,速度快但断电丢数据,手机、电脑、服务器的运行都离不开它。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 DDR5(替代 DDR4 的主流款),二是 HBM(高带宽内存,AI 服务器的 “顶配刚需”,单台 AI 服务器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 3-5 倍);

NAND Flash: 像是长期记忆,断电不丢数据,U 盘、SSD 固态硬盘、手机存储容量都靠它。目前手机已经放弃 128GB,256GB 成标配,AI 服务器的 SSD 更是从 64TB 向 96TB 升级。


一句话总结:AI 越火,存储需求越爆炸。

大模型训练一次要处理几十TB数据,没有足够快、足够大的存储芯片,再牛的 GPU 也只能 “空转”。



产业链拆解(“造车”逻辑版)
用“造车”逻辑来拆解,一目了然:
1. 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设备、材料、EDA 工具

相当于造车的 “发动机图纸 + 高端机床 + 特种钢材”
设备生产芯片的 “高端机床”,包括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离子注入机、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等。
材料制造芯片的 “特种钢材”,核心是硅片(从沙子提炼)、光刻胶、特种气体、抛光液、抛光垫等。
EDA/IP芯片设计的 “发动机图纸”,是设计环节的核心工具。提供存储芯片架构 IP、EDA 设计软件等。

这是技术壁垒最高、最“卡脖子”的环节。这个环节的关键词是 “国产替代” 和 “卖铲人”。我们自己的“整车厂”(中游制造)要扩产,就必须买他们的“机床”和“钢材”。一旦进入头部供应链,订单就能拿到手软。(关注那些给国内存储大厂供货的设备和材料龙头)
2. 中游:“整车厂”,芯片制造 + 封装测试

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负责把上游 “零部件” 做成 “芯片成品”,也是涨价周期中最直接的受益者。
芯片设计相当于 “设计汽车蓝图”,负责存储芯片的电路设计和功能定义。晶圆制造相当于 “冲压焊接”,将设计好的芯片图案制作在硅片上。全球被三星、SK 海力士、美光垄断(DRAM 市占率超 70%)。封装测试相当于 “整车质检 + 组装”,对制造好的晶圆进行切割、封装,并测试芯片性能,确保符合标准。

中游厂商(尤其是封测)的利润,对价格极其敏感。DRAM 价格涨 15%,他们的毛利率能直接提升 8-10 个百分点。这就是股价暴涨的核心原因。订单多到做不完,产能利用率从 60% 拉到 90%,利润会成倍增长。(关注那些承接了HBM等高端封测订单、产能利用率正在快速爬坡的A股公司)
3. 下游:“4S 店 + 车主”,模组制造 + 终端应用

负责把“芯片成品”做成“可直接使用的产品”,再卖给最终用户。
模组制造相当于 “汽车加装内饰”,把存储芯片和主控芯片组装成 SSD、内存条等产品。终端应用相当于 “车主”,核心分三大场景:AI 服务器 / 数据中心:现在最火的需求,Meta、谷歌、微软等巨头疯狂砸钱建数据中心,2025 年全球 AI 服务器市场规模将达 12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消费电子:手机、电脑存储容量升级,iPhone 17 已放弃 128GB,256GB 成标配;汽车电子:智能汽车的自动驾驶、车机系统需要大量存储,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 10 倍。


这是最快感受到“涨价”和“缺货”寒气的环节,也是最直接享受“终端红利”的环节。模组厂在涨价前,手里的“低价库存”现在都成了“黄金”,业绩会“资产增值”。

有的企业因为深度绑定了 SK 海力士等国际巨头的高端存储(如HBM)代理权,直接受益 AI 服务器爆发。

有的企业级 SSD 产品,成功打入了阿里云、字节跳动等国内大厂的供应链,成为国产替代标杆。(关注那些手握低价库存、或拿到国际大厂HBM代理、或已进入国内云巨头供应链的A股模组厂)

疯涨的剧本:AI 时代的“供需失衡”
任何涨价,都逃不过 “供给收缩 + 需求爆发”。

1. 供给端:国际巨头 “拆东墙补西墙”,产能严重不足

这一轮涨价的“总导演”,是三星、SK 海力士、美光这三大巨头。

2025 年,他们做了一个关键决策:把产能从利润低的 DDR4、低端 NAND,全部转向利润高到爆炸的 HBM、DDR5 等 AI 高端产品!

这一操作直接导致两个后果:
高端产品(HBM、DDR5):全球只有三家能量产,2026 年的产能都被 Meta、谷歌等大厂预订完了,缺口率超 80%;传统产品(DDR4):三星直接停止接单,SK 海力士把产能压缩至 20%,导致工业、消费电子领域 “无芯可用”,甚至出现 DDR4 价格反超 DDR5 的 “价格倒挂” 现象。

更关键的是: HBM 生产特别“费产能”—— 要达到和 DDR5 同样的芯片密度,HBM 需要消耗三倍的晶圆!

这进一步挤压了本就紧张的整体产能。

2. 需求端:AI 巨头 “军备竞赛”,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是什么在驱动如此强劲的涨价周期?答案是 AI 算力!

看几组数据就懂了:
Meta 计划 2025 年底部署 130 万块 GPU,2028 年砸 6000 亿美元建数据中心;微软、谷歌、亚马逊 2025 年 AI 相关资本开支合计超 2500 亿美元,数据中心规模要扩大一倍;每台 AI 服务器的存储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 3-5 倍,仅云厂商的存储采购量就同比增长 60%。


摩根大通的报告指出:由 AI 驱动的半导体上升周期远未见顶,其持续时间将延长至 2027 年。

Sandisk 公司也表示:预计 NAND 产品供不应求将持续至 2026 年底。

AI 模型需要极大的存储空间和高速的数据读写速度。在全球 AI 巨头们争相投入的背景下,存储芯片的需求自然被拉爆。



观察总结:高位警惕,但周期不改
存储芯片是 AI 时代的“黄金赛道”,“供给收缩(巨头控盘) + 需求爆发(AI军备竞赛)” 共同导演了这场史诗级的涨价周期,而且这个剧本将持续到 2026 年底。

上游享受 “国产替代” 逻辑,看谁的“机床”和“钢材”最先进。中游享受 “毛利率暴增” 逻辑,看谁的“封装测试”技术最强、产能最大。下游享受 “库存增值” 和 “渠道为王” 逻辑,看谁能拿到“高端代理权”、打入“大厂供应链”。

本文仅为市场研究交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评论区聊聊,你怎么看这波涨价?你认为这个“涨价剧本”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下期想聊点什么(比如HBM、光模块、国产算力)?欢迎留言! 如果觉得不错,随手 点赞、在看、转发 三连吧,感谢你花时间看我的文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吃”内存,三星“造”周期:一文看懂A股存储芯片的万亿“涨价”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