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1-16 16:35

AI,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作者:微信文章
上周在实验室的时候刚巧碰见一位老师,在给一名来调研的企业员工激情澎湃的讲解实验室在做的方向。大概就是用机械臂,机器人结合AI算法,自动化的在各种场景中帮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

一开始我也没在意,直到听见那名员工问出,“那它们究竟能实现成什么样?落地效果是怎么样的呢?”

那位老师明显楞了一下,说,“我们不能只看现在,要着眼于未来啊!”她言辞恳切,显然认为实验室的战略性布局对科研领域有着重大的意义。

但这明显不是那名企业来访员工想要的答案,所以他简单客套了两句之后就走了。

高校里面的科研和企业中的研究其实完全是两码事。

根本上的区别是企业中的研究是要落地成产品的,要最终盈利,而高校的目的是发文章。

前者注重理论到实际的应用,后者则注重方法的创新性,是否能真正落地到工业场景中其实并不是后者关心的问题。

可本质上,无论哪种新理论的发现,都是为了有朝一日能被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但现在很多高校其实走偏了,以至于大部分工作都没有任何价值。研究生的扩招其实也导致很多并不适合科研工作的人去读研了,这部分人并不能带来什么真正的创新,只是在做学术裁缝的工作(比如我)😂

甚至导师教学生如何选择课题方向的时候,考虑的也都是这个方法够不够新,够不够前沿,这个任务场景有没有故事可讲,怎么构造创新点。而不是我发现了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种不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工作产出不了任何价值,也没有任何意义。

现在其实学术圈各个专业都搞起了AI+,我知道的原本搞材料的,生物的,都在搞AI。因为这样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也容易发论文。但再多的论文不和企业直接接轨的话就大部分都是纸上谈兵,甚至可以说是屎上雕花。

基于这些了解我不建议任何投资人或有创业想法的人向国内的高校团队寻求合作,当然也不是没有做实事的团队,但你有多少时间精力去甄别呢?

当然,AI带来的改变远不止于学术圈。

我最近关注了一些AI 博主。发现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懂AI技术的,并且用AI持续学习,甚至研发个人AI产品的。一类是略懂AI技术,并且会邀请业内的创业者们,大佬们进行访谈,分享观点和知识的。还有一类是可能连略懂都算不上,但卖课的。

虽然很不愿意承认,但dontbesilent有个观点说的很对。大部分人都不愿意吃学习的苦,甚至买了课也有很多人都不会看。他拿那些卖减肥课的博主举例,那些打着无需节食,一个月无痛瘦多少多少的名义的课,就是比那些精益求精的帮你规划每日食谱,每日健身计划的课卖的多。

走捷径,不劳而获永远是人们心底最不愿意承认的愿望。

这愿望其实无可厚非,谁不想偷懒呢。要是没有偷懒的想法,谁还会去发明洗衣机,汽车,预制菜【哈哈

我一开始很不理解。为什么反倒是连略懂都算不上还卖课的这种人赚的最多。后来想想,其实他们卖的不是内容,是情绪价值。

就像有些家长看孩子成绩不好给孩子报补课班,一部分原因确实是想让孩子提高成绩,但也是为了缓解自己不能给孩子托底的焦虑,所以只能逼他好好学习。因为这是最容易短时间内见到成效,给家长带来安慰的手段。

同理,很多人买课买的不是内容,而是安慰剂。买完之后就可以告诉自己,我尽力了,我学了。至于有没有真的落实到应用,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了。

这其实和卖中老年人保健品是一个道理,缓解他们年龄和身体健康的焦虑,同时又可以让他们不用为了好身体去吃锻炼的苦,去时刻注意饮食。本质上卖的都是安慰剂,都是情绪价值。

我以前对这种行为很不齿,觉得他们根本就是在骗钱,简直坏透了。但其实人家卖的从来都不是实用价值的商品,他们只是给情绪价值换了个包装罢了。有人买单恰恰说明了这种情绪需要被满足。

当然,情绪价值也分很多种,但是在社会普遍满足温饱条件,且AI逐步替代一些繁琐初级的工作的情况下,这种主打情绪价值的商品会越来越多。

其实很多AI圈的大佬也都有类似的观点。前段时间英国的《金融时报》邀请了【从左到右】杨立昆(Meta(原Facebook)首席AI科学家,纽约大学教授)、李飞飞(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黄仁勋(NVIDIA 创始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Geoffrey Hinton(多伦多大学荣誉教授、Google 研究员)、Bill Dally(NVIDIA 首席科学家/研究高级副总裁)、Yoshua Bengio(蒙特利尔大学教授),这6个人进行了一次简短的访谈。



Dally提到现在创造的AI不是为了取代人类,而是增强人类,提高生产力,让人类可以解脱出来去做哪些独属于人类的事情。比如发挥创造力、同理心,与他人建立互动。

也就是说情感联结、想象力、创造力这些人类独有的东西会变得更加重要。这会改变我们的商业模式。当AI可以去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时,那些大众的商品可能会越来越廉价,而那些提供情绪价值,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产品相反会更加受欢迎。

但其实很多不了解AI,用AI比较少的人难免会怀疑,你们不停的提及AI,AI未来的愿景,就像谈论当年的元宇宙、VR一样,为什么这看起来像是一场骗局,一个巨大的泡沫?

访谈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所有人都认为现在的AI不会是泡沫。因为AI可以做的应用非常多,而且它其实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远远没被完全的开发。

我也想谈谈为什么我觉得AI注定不会和元宇宙、VR一样成为泡沫,因为当年的元宇宙、VR等产品,只是娱乐性质的,无法改变生产力,而AI不是。

学习、工作、娱乐、健康......AI的应用可以渗透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提升我们做事的效率,降低门槛,这种对生产力的改写是元宇宙、VR无法带来的。你也会发现,当初VR等领域可能只有一些对游戏感兴趣的人在做,但是AI加上你所拥有的任何一个行业的专业知识,都可以发挥巨大价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投身‘建设AI及其应用’这一事业的可能性。

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AI对就业市场带来的冲击在今年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一份来自就业数据服务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与2024年同期相比,2025年全球职位发布数量下降了8%。其中CG设计、作家、摄影师、记者等职位下降的最为显著。多数工作岗位中,底层执行者、中层管理者、需求数量都明显下降,而高级管理者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企业不再需要费力去培养一个没有经验的初级工程师,而开始聘用那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使用AI,如果过去他们的价值和生产力能抵得上两个应届生的话,现在有AI的加持,恐怕会是5个甚至更多。那句‘打造核心竞争力’,而不是永远在做初级工作的忠告似乎已经变成市场对底层执行者们的警告,同时,也逐步演变成企业用人的准则。

在Silicon Valley Girl对微软AI CEO Mustafa Suleyman的另外一档访谈节目中也提到,DeepMind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Gemini团队代表Demis Hassabis认为,5年内,AGI就可以发展到能够超越一名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表现,当然,不是所有的岗位。包括前面金融时报的访谈中,Yoshua Bengio也提到了这个观点。某种程度上,这已经成为很多AI企业领导者或AI研究人员的共识了。

所以,如果未来我们依旧只知道埋头赶路,做一个执行者,等待我们的,很可能就是市场无情的淘汰。

因为我们正在面临的,是一场AI科技革命。而AI对社会所带来的改变,会比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互联网信息技术革命来的还要猛烈和迅速。

但AI也会创造很多新的岗位需求。比如机器学习工程师、AI应用工程师,以后还会有很多AI安全、监管类的工作岗位。就像从发动机的发明到现在的汽车,我们需要安全带、车辆排放、街道灯光、高速公路、速度限制、驾驶员教育等诸多限制工作来确保安全,AI也是如此。所以不必过度悲观,对那些已经从事工作多年的专家来讲,他们只需要学会利用AI,和AI协作,就能够比之前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对那些尚未进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来说,思考AI+能为自己带来什么,擅长什么,自身的价值在哪里,才能确保自己不会被AI的能力淹没。

虽然李飞飞和Dally都认为AI不能完全替代人类,但其实我和Bengio的观点是相似的,即便现在的技术看来不可能,但不代表未来不会。当然,这个未来目前来看,距离我们还很遥远。不过目前的很多数据都显示,这种部分替代已经开始了。

立足于这样一个时代,也让我产生了很多感触。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其实很难轻易的通过读一两篇文章而有所改变。即便当下会有感触,但很多时候,没有经历过,就很难内化成自己的理解。

很多人其实是不愿意也没有时间去思考who you are的。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擅长什么,自己的独特性在哪,自己的价值是什么。但我认为AI所带来的技术革命,会倒逼人们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不思考这个问题,很可能在未来就会没有工作,无法存活,或者靠UBI(全民基本收入)维持温饱。

换句话说,AI会教你做个人,而非工具。

最后,一句我很喜欢的话送给AI时代下的每个人:

Look at who you are before what you do.

以上。感谢看到这里,如果觉得本期内容还不错的话,请给个点赞、喜欢、分享三连吧~我们下期再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