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16 14:29

AI赋能教学交流总结

作者:微信文章
    我在第三届HOPE 卓越教育大会成都示范课中,以《分子动理论》为内容的 AI 赋能教学实践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过程中既有对技术融合教学的深刻感悟,也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具体可从结果、感受与收获三方面总结:

一、授课结果:AI 赋能让学习目标落地更高效

(本次示范课是临时招募的30个学生,我是上课当天才跟学生第一次见面和互动的)

从课堂反馈和学生表现来看,本次示范课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维度:

1.学生自主学习深度提升

这节课有两部分的自学:课前自学和课堂自主探究自学,自学主要来源是课本、洋葱平台视频讲解和AI互动。课前通过洋葱平台的视频自学和AI 查询,85% 的学生能快速记录典型现象,为课堂探究奠定了基础。课堂中,学生借助AI 工具完成任务单时,对 “扩散现象的解释”“分子间作用力的弹簧类比” 等核心问题的回答准确率较传统课堂提升约 10%左右。经过课前的自学,学生逐渐进入状态,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超预期的积极举手互动和平台数据的显示完成率100%,正确率到达73%,与AI互动269次,可以看出学生在这节课中做到自主学习和深度提升。

2.互动参与度显著增强

依托课堂奖励机制(小组加分 + 个人考核加贴纸),统计学生主动举手次数达72 次左右,较同类型传统课增加近两倍;师徒结对讨论中,“师父” 通过布鲁姆提问法带动 “徒弟” 思考,50% 的小组能在 10 分钟内完成对 “分子力与固液气压缩性差异” 的讨论,并形成清晰结论。我是在和学生互动的时候,知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难题的,这部分也是超出我的预期。这种超出预期的效果,恰恰体现了任务单设计中对学生自主合作能力的隐性培养。

(因为小组的分配是刚见面就组织大家分的小组,同学们之间都比较陌生和拘谨,虽然师徒制在整堂课还是不够突出,但是对于是临时招募并且是当场分组的学生来说,当时学生的表现是超出我的预期)

3.深度探究能力初步显现

在AI 深问环节,学生提出 “如果分子停止运动,空气中的气味会永远不变吗?”“改变分子间作用力能让金属像海绵一样被压缩吗?” 等问题,展现出对知识的迁移与拓展思维。课堂上经评选,6 个 “好问题” 当堂让学生分享,学生的“好问题”和分享内容也是超出我的预期之外的,体现了AI 工具对学生提问能力的激发。

二、授课感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需要“温度”

1.AI 是 “脚手架”,而非 “替代者”

课堂中,AI 工具(如洋葱 AI 的案例查询、深度问答)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 “举例局限”“个性化答疑不足” 的问题,但学生对 “分子力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的理解,仍需通过师徒讨论中 “师父用弹簧形变类比”“徒弟追问‘压缩时引力消失了吗’” 等互动深化 —— 这让我意识到,技术能提供知识载体,但思维的碰撞仍需人际互动的 “温度”。

2.学生的“主体性” 被充分激活

成都学生对AI 工具的接受度很高,不仅能熟练使用视频倍速、暂停记笔记等功能,还能主动通过 AI 验证自己的猜想(如 “扩散现象是否只发生在气体中”)。有学生课后反馈:“AI 像个‘随时在线的小老师’,但和同学讨论时更敢说‘我不懂’”,这让我感受到,技术赋能的核心是让学生从 “被动听讲” 转向 “主动掌控学习节奏”。

3.专家研讨让设计更“精准”

与北京教授的备课研讨中,我们反复打磨“问题引导” 的颗粒度(如将 “什么是扩散现象” 细化为 “生活中哪些例子能证明分子在运动”),并调整 AI 工具的使用时机(如在自主探究后而非课前介入深问,避免替代学生思考)。这种专业指导让技术融合更贴合学生认知规律,而非 “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

三、授课收获:对“AI + 教育” 的再思考

1.技术赋能的关键是“适配性”

本次课证明,AI 工具的价值不在于功能多复杂,而在于能否精准匹配教学目标 —— 例如,用 AI 查案例适配 “分子微小与数量多” 的具象化需求,用师徒讨论适配 “分子力类比” 的抽象理解需求,这种 “技术 + 场景” 的精准结合,才是高效教学的核心。

2.教师角色转向“学习设计师”

从备课到授课,我的工作重心从“讲解知识点” 变为 “设计学习路径”:如何通过课前自学铺垫基础、如何用奖励机制激发互动、如何引导学生用 AI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AI 时代的教师更需要具备 “整合技术、设计活动、激发思维” 的能力。

3.地域学生特点带来的教学启发

成都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对“未来科技改变分子状态” 的畅想(如 “让衣服分子更紧密防污”“让食物分子运动变慢延长保鲜”)极具创意。这提醒我,在后续教学中需更注重结合地域学生特质,设计更开放的探究任务,让 AI 工具成为创意表达的助力。

综上,本次示范课不仅验证了AI 赋能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更让我明确:技术是手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真正理解知识、发展思维,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而与专家的研讨、与学生的互动,更是这场教学实践中最宝贵的财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赋能教学交流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