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客科技 发表于 2025-11-15 15:43

走进 Cursor:AI 编码独角兽的内部世界

作者:微信文章

编者按: 这是"公司纪实"系列的文章,作者 Brie Wolfson 以员工、投资者或非正式观察者的身份,深入cursor公司内部,分享所见所闻。后文中的“我”均指代 Brie Wolfson
https://joincolossus.com/article/inside-cursor/




你有没有想过,一家从零到 1 亿美元年收入的公司,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Cursor 这家 AI 编码工具公司。它可能是目前增长最快的 AI 公司之一,但更让人好奇的是: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01 一次意外的合作机会



故事要从一次偶然的聊天说起。

通过一位前同事的介绍,我得知 Cursor 正在寻找对营销有独特见解的人才。我们聊了 30 分钟,随后我受邀参观了位于旧金山的 Cursor 总部。

这次访问让我和团队成员有了多次非正式对话。交流后我分享了自己的想法,然后继续着日常工作。

没想到,几周后我收到前同事的消息,说 Cursor 团队正在"私下"讨论让我担任一个付费职位,而我根本没有正式申请过。

这让我既意外又受宠若惊。

在 Cursor 特有的风格下,两周内,我收到了 Cursor 的笔记本电脑、Slack 邀请(一款办公软件),以及再次前往总部的计划,正式开始与团队合作。我的角色范围和期限被有意模糊处理,大致是"通过我独特的视角,帮助 Cursor 讲述其故事"。

在 Colossus 和 Positive Sum 团队的支持下,我接受了这个项目。

原因有两个:

首先,在参观 Cursor 办公室并与团队深入交流后,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我曾在 Stripe 和 Figma 的早期阶段工作,熟悉那种充满魔力的氛围。

其次,作为 AI 时代的新兴公司,Cursor 有望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他们的领导者热衷于建立新的公司运营模式,我希望见证并参与这种文化的塑造。


02 面对面交流的办公文化






Cursor 的办公文化以面对面交流为主。

86% 的员工在旧金山总部或纽约新办公室工作。 如果你需要他人的帮助,直接拍肩请教是最有效的方式。

Slack 消息和会议的可靠性较低,许多协作工作通过围绕黑板或办公桌的即兴讨论完成。公司很少安排固定会议,注重保护深度工作的时间,并灵活应对日常事务。

有意思的是,在 Cursor,连厨师也展现出高度的主动性。他利用 AI 菜单生成器来设计菜品,并在 Slack 上与团队分享新菜式,接受反馈和建议。

这种高自主性的文化贯穿整个公司。


03 招聘策略:以人为本



Cursor 的招聘策略独树一帜,将招聘过程的基本单位视为个人,而非职位描述。

通常,绝大多数公司会识别到某个职能上的空缺,然后发布职位,筛选候选人,进行面试,最终聘用一人,数月后入职。

而在 Cursor,招聘流程更像是:在 Slack 的 #hiring-ideas 频道中提出某位优秀人才的名字,团队成员纷纷与其联系,进行多次团队面试(流程多样),如果双方有意,候选人可能在下周一就开始工作。
惊人的增长速度

团队增长迅速。去年此时,公司员工不足 20 人;如今已接近 250 人。

我大约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聘,这种投入受到赞赏。#hiring-ideas 频道中不断涌现出人才名单。

招聘不仅仅是通过 LinkedIn 搜索相关职位或公司,然后让招聘人员联系;更像是对优秀人才的真诚好奇。

一旦确定了目标人才,Cursor 的某位成员会主动与其联系,领导整个招聘过程。这种方式让候选人感受到来自多位团队成员的关注。

常见的策略包括邀请候选人"随时来总部看看",因为在办公室的时间往往是吸引人才的关键时刻。

04 高度的人才密度



Cursor 的成功秘诀在于:引人注目的使命、技术难题、卓越的招聘,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这些因素使得公司从一开始就能吸引到顶尖人才。
惊人的增长数据

在产品和工程方面,Cursor 正在 UX 和机器学习的交汇处进行创新。

在市场拓展方面,Cursor 是增长最快的公司之一,从零到 1 亿美元的年经常性收入(ARR)无需销售团队,而现有的销售团队计划在 2025 年底前再增加一个零。

Slack 的 #closed-won 频道中,不断有新签约的通知。
人才构成

公司拥有 50 多位前创始人,占员工总数的五分之一以上。

近 40% 的员工毕业于 MIT、哈佛、哥伦比亚、康奈尔、卡内基梅隆、斯坦福、伯克利或耶鲁等名校,但很少有人谈论自己的教育背景。

有些人将 Cursor 作为第一份工作;另一些人曾在 Figma、Stripe、Segment、Plaid、Notion、Vercel、Dropbox、GitHub 和 Uber 等公司工作。

这是真正的人才熔炉。

05 内部测试与产品改进



Cursor 的团队成员每天都在使用自家产品。

这使得产品路线图更多地由下而上推动。如果某人希望某个功能存在,他们可能会在每周的产品演示会议上展示,或者直接开始构建。

一旦功能准备就绪,他们会在内部版本中测试,收集反馈,或观察其是否被淘汰。

许多受欢迎的功能,如 Tab、CmdK、Agent、Bugbot 和 Background Agent,都是这样诞生的。

06 "Fuzz"测试文化








团队还会定期进行"Fuzz"测试。在重大发布前,大家聚在一起,尝试找出产品的漏洞。

这种测试通常由产品负责人在 Slack 上发起,邀请大家参与。通过这种方式,团队能够在发布前发现并修复问题,确保产品质量。

07 鼓励建设性的摩擦



在 Cursor,团队成员经常对彼此的工作提出质疑和建议。



这种文化可能对新加入的人来说有些冲击,但顶尖的开发者知道优秀产品的标准,因此对工作方式有强烈的意见。

在 Cursor,批评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 这种"摩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每个人都真心希望产品和团队变得更好。

Cursor 明确将其理想客户群定位为最优秀的专业软件开发者。

尽管许多非开发者也使用并喜爱 Cursor,但公司更专注于提升顶尖开发者的能力,而非降低入门门槛。

他们相信,这种方法有助于彻底改变软件开发方式,而不仅仅是渐进式改进。



写在最后



为什么 Cursor 能成功?

回顾 Cursor 的成长历程,我认为它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几个关键因素:

第一,极致的"以人为本"。 Cursor 把招聘的基本单位从"职位"变成了"人"。他们不是在找填坑的人,而是在找真正优秀的人才。这种理念让公司从一开始就聚集了顶尖的团队。

第二,产品驱动的文化。 团队成员每天都在使用自家产品,产品路线图由下而上推动。这种"吃自己做的饭"的方式,让产品真正解决了开发者的痛点。

第三,高度的人才密度。 50 多位前创始人、40% 的名校毕业生、来自顶级科技公司的员工——这样的人才密度,让 Cursor 能够快速迭代、快速创新。

第四,建设性的摩擦文化。 在 Cursor,批评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这种文化让团队能够快速发现问题、快速改进,而不是在内部政治中消耗精力。

第五,清晰的战略定位。 Cursor 明确服务于最优秀的开发者,专注于提升上限而非降低门槛。这种定位让他们能够集中资源,做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
一些感慨:对比中国互联网公司




看完 Cursor 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现状。

在中国,我们看到了太多"996"、"内卷"、"KPI 驱动"的公司文化。很多公司把员工当作"资源",把招聘当作"填坑",把产品当作"指标"。

但 Cursor 告诉我们,真正成功的公司,是把员工当作"人才",把招聘当作"寻找伙伴",把产品当作"使命"。

我们缺少的是什么?

也许不是技术,不是资金,不是市场,而是那种对人才的真正尊重,对产品的真正热爱,对创新的真正追求。

在中国,我们看到了很多"大厂"的工程师,他们聪明、勤奋,但往往被流程、会议、KPI 所束缚。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产品,但往往没有机会去实现。

而 Cursor 的文化告诉我们:当你真正尊重人才,给他们自主权,让他们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奇迹就会发生。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中美两国的差异。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更快的节奏、更大的压力。

在这个 AI 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也有机会诞生像 Cursor 这样的公司。但前提是,我们要改变对人才、对产品、对创新的理解。

在这个 AI 快速发展的时代,Cursor 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软件开发的可能性。而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本文原载于 Colossus,作者 Brie Wolfso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进 Cursor:AI 编码独角兽的内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