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1-1 11:50

AI中的GPU一:NVIDIA VS 国内玩家

作者:微信文章
继续交流AI, 拿老黄的“显卡”来做案例 (看头部有典型意义)

一、英伟达GPU的领先性分析

首先英伟达已经成功地从一家顶级的PC显卡供应商,转型为AI时代的计算平台公司和“卖铲人”;其的统治地位并非仅靠单点技术,而是建立在全栈式软硬件生态之上。1. 性能与硬件架构的领先:
•计算核心专业化: 从Tesla到当前的Hopper(如H100)和Blackwell(如B200/GB200)架构,英伟达将GPU从图形处理器成功转型为通用并行计算处理器。其核心创新在于不断增加专为AI设计的计算单元,如张量核心(Tensor Cores),大幅提升矩阵乘加运算(AI计算的核心)效率。•超高带宽内存: 率先在数据中心GPU中广泛应用HBM(高带宽内存) 技术,如H100集成了HBM3,提供了高达数TB/s的内存带宽,这对于处理大模型海量参数至关重要。•芯片互联技术: 通过NVLink(高速GPU间互联技术)和NVSwitch(芯片级交换网络)将多个GPU连接成一个庞大的计算集群,显著超越了传统PCIe总线的瓶颈,这是其能训练千亿乃至万亿参数模型的基础。
2. 产品路径(Roadmap)的清晰与前瞻性:
•节奏精准: 英伟达保持着“一年一架构,两年一重大更新”的稳定节奏,性能提升符合甚至超越摩尔定律。•战略明确: 其Roadmap已清晰指向“AI工厂”和“数字孪生”概念。最新的Blackwell架构不仅是为训练而设计,更是为大规模推理(Inference) 优化,旨在降低AI服务的运营成本。下一代的Rubin架构也已公布,显示出其强大的技术储备和执行力。
3. 决定性的领先优势:软件与生态系统(CUDA)
•CUDA护城河: 这是英伟达最难以复制的优势。经过十余年发展,CUDA 已成为AI开发者的“母语”。全球绝大多数AI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都基于CUDA进行开发、调试和优化。从芯片驱动、编译器(CUDA C++)、库(cuDNN, cuBLAS, TensorRT)到应用框架(PyTorch, TensorFlow)的无缝集成,构成了极高的迁移成本。•全栈优化: 英3伟达提供从云(DGX Cloud)、服务器(DGX/POD)、芯片到系统软件的全栈解决方案,能为客户提供端到端的极致性能。
二、国产GPU的追赶机会与代表品牌

国产GPU的目标不是在所有领域全面超越英伟达,而是在特定场景下实现可用、好用,并抓住地缘政治带来的替代窗口。机会点:1.国产化替代需求: 国家政策推动下,政府、国有企业和关键基础设施领域对自主可控算力的需求迫切,提供了初始市场。2.特定场景优化: 中国拥有丰富的AI应用场景(如互联网推荐、智慧城市、自动驾驶)。国产GPU可以针对这些场景进行深度优化,实现局部领先。3.开源生态与新技术窗口: 可以积极拥抱如OpenML、PyTorch 2.0等开源编译框架,降低对CUDA的依赖。同时,在AI推理等对生态依赖稍弱的领域寻求突破。
正在接近或有机会接近的国产芯片品牌及其特点:品牌优势与特点现状与挑战壁仞科技(Biren)高端对标:其BR100系列在FP32峰值性能上曾宣称超越NVIDIA A100。采用chiplet(芯粒) 等先进设计和封装技术。受到美国制裁影响,先进制程流片受阻。生态建设是长期挑战。摩尔线程(Moore Threads)全功能GPU:覆盖AI训练推理、图形渲染、视频处理。推出MUSA软件栈,试图构建类似CUDA的国产生态。产品线较宽。同样面临制程限制。生态从零建立,需要大量开发者迁移和适配。沐曦集成电路(MetaX)专注高性能计算:专注于数据中心GPU,主打AI训练和科学计算。自研MXN软件栈,兼容主流AI框架。专注于垂直领域,可能更容易在特定应用上实现突破。但硬件迭代和生态建设是考验。海光信息获得x86架构授权:其DCU(深度计算单元)源于对AMD IP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兼容ROCm(AMD的CUDA替代方案),生态兼容性有一定基础。技术源头受国际协议限制,自主演进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华为-昇腾(Ascend)全栈AI巨头:最强竞争者。拥有自研的达芬奇架构、CANN软件栈以及昇思(MindSpore) AI框架。与自家硬件、云服务(华为云)深度绑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同样受制程制裁影响,但技术实力、资金和集团协同能力最强。生态相对独立,但国内用户基础广泛。国产GPU共同特点归纳:
•优势: 政策支持、贴近本土市场、针对特定应用优化、发展速度快。•挑战:先进制程(尤其7nm及以下)获取困难是最大瓶颈、软件生态(CUDA兼容性) 是核心短板、人才和经验积累仍需时间。



三、未来AI发展与GPU增长的相对关系

这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主导因素不同。未来5年:强依赖,GPU仍是核心瓶颈
•关系: AI大模型(尤其是迈向AGI的探索期)的参数规模和训练数据量仍在指数级增长,对算力的渴求有增无减。GPU的算力、内存和互联能力直接决定了AI研发的上限和速度。•制约因素:GPU的供应和性能将是主要制约。先进制程产能、HBM供应、能源效率(功耗墙)是GPU自身发展的挑战。电力供应也将成为一个显性制约。
未来10年:多元化发展,寻求突破“功耗墙”
•关系: AI发展可能会分化。一部分研究继续追求模型的“大而全”,另一部分会转向追求算法的“效率”(如模型压缩、蒸馏、稀疏化)。对通用GPU的依赖度可能见顶,但算力总需求仍将快速增长。•制约因素:
•能源与功耗: AI数据中心的能耗问题将极其突出,“电力和冷却成本” 可能取代硬件成本成为首要制约因素。•算法瓶颈: 如果算法没有革命性突破,仅靠堆算力带来的模型性能提升可能会出现边际效应递减。•专用芯片兴起: 针对推理场景的ASIC(如谷歌TPU、亚马逊Inferentia)和新型计算架构(如存算一体、光计算、量子计算)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特定应用,分担一部分GPU的负载。

未来20年:范式转移,寻求新物理基础
•关系: 届时,基于CMOS技术的传统硅基芯片(包括GPU)可能逐渐逼近物理极限(1nm以下)。AI的发展是否受制约,取决于是否有新的计算范式出现。•制约与过剩风险:
•制约: 如果找不到替代硅基芯片的新一代计算技术,整个数字文明的算力增长将停滞,AI发展自然会受到根本性制约。•过剩: “GPU过剩”更可能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即:用于大规模训练的尖端GPU永远稀缺,但上一代或通用型的GPU芯片可能因算法效率提升或专用芯片替代而出现局部过剩。这类似于“顶级赛车永远供不应求,而家用车市场会饱和”。

从目前看:

1.英伟达的领先是“硬件+软件+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级领先,短期内难以撼动。2.国产GPU的机会在于替代市场和垂直领域,但突破“制程”和“生态”两大枷锁需要时间和战略耐心;华为昇腾是当前综合实力最强的选手(加油)3.AI与GPU的关系是螺旋式上升。短期GPU是引擎也是瓶颈;中期,能源和算法成为新制约,计算架构开始多元化;长期,AI的进一步发展将依赖于突破硅基物理极限的革命性计算技术。GPU本身会不断演进,但形态和角色可能发生巨大变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中的GPU一:NVIDIA VS 国内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