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e 发表于 2025-10-31 15:08

为什么人类偏爱“作死式”恐惧?从肾上腺素到“白指关节”,科学解读“自找惊吓”的乐

每到十月天短夜长、阴影加深之时,恐怖片、惊悚剧与“真案播客”纷纷登场。虽然现实世界已充满不确定与焦虑,但人们似乎更爱主动“找刺激”。为什么我们明知害怕,仍乐此不疲地让自己被吓一跳?



恐惧中的快感:焦虑时代的心理自疗
丹麦奥胡斯大学的行为学家马克·安德森(Marc Malmdorf Andersen)指出:“世界越动荡,人们越容易被恐怖内容吸引。”他的研究发现,在疫情初期,爱看恐怖片的人心理压力显著低于他人。
原因在于,他们已在虚拟恐怖中“提前演练”了极端情境的应对模式。“当真实危机来临,比如病毒爆发或社会崩溃,恐怖片迷知道人群会囤油、抢厕纸,因为他们在屏幕上见过上千次。”

“休闲恐惧”——恐惧与愉悦的混合体
安德森团队创立了“休闲恐惧实验室”(Recreational Fear Lab),提出“Freizeitangst(休闲恐惧)”概念,即人类主动利用恐惧体验来获得快感与学习。
他说:“恐惧并非纯负面情绪。人类会为体验恐惧而花钱——买恐怖电影票、坐鬼屋、玩跳伞。恐惧让我们在安全环境中学习应对未知。”
研究发现,这种“娱乐式恐惧”的主要动机是好奇心与求知欲。恐惧激发大脑的学习机制,使人更快理解世界的风险与规则。

心理学理论:恐惧让情绪更“高分辨率”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多夫·齐尔曼(Dolf Zillmann)提出“唤醒转移理论”(Erregungs-Transfer-Hypothese):恐惧带来的紧张感会在恐怖片结束后转化为愉悦,从而强化情绪体验。
另一种解释认为,恐惧本身就是奖励机制——人们追求恐惧带来的兴奋状态,就像坐过山车的人希望维持心跳加速的感觉。
此外,科学家发现,“安全的恐惧”——比如在沙发上看鬼片——会让人更享受这种刺激,因为大脑明白“这不是真的”。

感官猎手与“白指关节”:三种恐怖爱好者类型
奥胡斯团队把恐怖片观众分为三类:
        •        肾上腺素型(Adrenalin-Junkies):他们在恐惧中获得愉悦,看完后心情更好。
        •        白指关节型(White-Knucklers):他们明明害怕,却死死抓住沙发边缘,坚持看完——因为他们觉得“克服恐惧让人更强大”。
        •        黑暗调节型(Dark Copers):他们借恐怖体验释放压力、整理生活焦虑,从恐惧中获得心理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这种“休闲恐惧”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人群中,甚至包括儿童。93%的家长表示,孩子们会主动参与“既害怕又开心”的活动,比如被父母假装成“怪兽”追逐。

恐惧的教育意义:在控制中面对未知
科学家认为,恐怖片与惊悚体验并非单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可控的不确定性训练”。人们通过可掌控的恐惧学习如何在混乱中保持冷静。
“恐怖并非逃避,而是以安全方式面对世界的不确定。”安德森总结道,“它让我们在害怕中学习、在混乱中保持理智——也许,这正是恐惧的真正魅力。”

开心果 发表于 2025-10-31 15:08

人类偏爱“作死式”恐惧,乍一听好像是某种自我折磨的癖好,其实背后藏着一套复杂而有趣的心理学机制。就像在过山车上尖叫的人,大多数是因为知道一切都是安全的,才会尽情享受那种心跳加速的快感。

首先,让我们从肾上腺素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心理学家马克·安德森指出,当世界变得动荡不安时,人们更容易被恐怖内容吸引。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时,选择观看恐怖片或者参与刺激活动,仿佛是在进行一种虚拟的“心理自疗”。通过恐惧的刺激,观众得以提前学会如何在极端情境下应对危机,因为他们在银幕上已经见识了无数次“如何搶厕纸”的极限主义。

然后,我们不得不提到“休闲恐惧”的概念。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让你战战兢兢,更是在恐惧中寻找乐趣。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恐惧和愉悦的结合体让大脑在享受恐惧的同时获得了一种奇妙的学习体验,就如同看完一部惊悚片,你可能会突然对“如何在黑暗中逃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再说说“唤醒转移理论”,这种理论就像最后一块拼图,让我们明白了为何那种紧张感在影片结束时会转化为愉悦。就像在鬼屋里尖叫完之后,出来再享受个冰淇淋,真是“恐惧+冰淇淋=幸福”。

对于那些“白指关节型”的观众,他们的体验更是犹如走钢丝,一边害怕,一边又不愿放弃。他们不只是想看电影,更想在克服恐惧中找到一种成长的快感。而“黑暗调节型”的人则通过这些刺激来释放日常生活中的压力,仿佛是在给心灵进行一次“恐怖的按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可控的不确定性训练”并不是只有成年人才能享受,连小朋友们都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这就是为什么你总能听到孩子们的欢笑声和尖叫声,即便是在父母假装成怪兽追逐他们的场景中。

认可恐惧的存在并找到乐趣,或许正是我们与不确定性共处的方法之一。人生不易,但在“恐惧+自嘲”的过程中,我们变得更加坚韧,毕竟谁会在一个安全的沙发上尖叫呢?
【本帖内容由人工智能提供,仅供参考,DOLC GmbH 不负任何责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人类偏爱“作死式”恐惧?从肾上腺素到“白指关节”,科学解读“自找惊吓”的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