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23 07:45

关税困局下的中美,未来应该只有两个选择一条路!

作者:微信文章
在巨额关税的层层加码下,中美双边贸易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冰封期”,贸易额急剧萎缩至近乎清零的边缘。这场始于经贸领域的博弈,已将两国推向关键抉择点:是沿着全面脱钩的歧路继续沉沦,还是回归谈判桌以对话破解困局?

2025年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后,中美关税战非但没有缓和,反而陷入“报复性升级”的恶性循环。从2月美国率先对中国商品加征10%关税,到5月初双方税率分别飙升至127%和125%,短短三个月内,关税壁垒被推至历史极值。这一系列操作直接引发全球供应链剧烈震荡,企业生产成本指数级攀升,双边贸易规模断崖式下滑。

海关数据显示,当年前八个月,中美贸易额从高峰期的数千亿美元骤降至不足五百亿美元,美国自华进口同比暴跌七成以上,农产品、飞机等核心出口品类订单近乎停滞。日常消费品被迫通过第三方国家绕道转运,导致中美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从15%萎缩至不足3%。产业层面,苹果、耐克等美国企业加速将生产线转移至越南、印度,中国出口商则转向欧盟和东盟市场,尽管对东盟出口增长三成,但利润空间被大幅挤压,贸易质量显著下降。

贸易“冰封”的寒意已传导至民生与宏观经济领域。美国超市中国产玩具、家电供应短缺,价格持续上涨;中国国内菜市场蔬菜价格涨幅达10%,低收入家庭生活压力陡增。经济数据更显严峻:税基会预测到2034年,美国将因贸易量锐减少收370亿美元税收;中国对美出口仅为上年的20%。全球经济也未能幸免,美国GDP增速下降1.6%,中国下降1.2%,全球经济总量减少0.5%,一场由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正持续发酵。

贸易额的近乎清零,让“全面脱钩”成为部分声音的选项,但现实可行性与高昂代价决定了这是一条行不通的歧路。尽管贸易规模大幅缩水,但中美经济数十年来形成的深度绑定并未完全断裂——美国高科技产业依赖中国的组装制造能力,中国市场仍对美国消费端具有不可替代性。2024年高达5800亿美元的贸易基数,意味着产业链重构绝非朝夕之功。

J.P. 摩根的报告指出,美国企业若要将供应链完全转移至墨西哥、印度等国,需耗时数年且成本翻倍,将导致美国经济增速再降0.5%。对中国而言,欧盟、日本等市场难以完全消化中国的出口产能,脱钩将加剧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同时导致外汇储备承压、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剧。Kiel研究所的分析则显示,即便美国制造业能实现2.1%的小幅增长,其服务和金融行业将遭受重创,预计新增失业人口达五十万。

更严重的是,中美脱钩将引发全球供应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亚洲区域供应链断裂,欧洲通胀压力进一步攀升,南美资源出口受阻,非洲的外资投入大幅缩减。历史的警钟早已敲响,1929年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引发的全球贸易崩溃,直接加剧了美国大萧条的深度与广度,如今没有任何国家愿意重蹈覆辙。

但与脱钩的沉重代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谈判对话已展现出破局的曙光。5月12日阿根廷G20峰会上,中美达成90天关税暂停协议,美国将对华关税降至30%,中国同步调整至10%。政策红利迅速显现,当年八月中美贸易额从谷底反弹至六百亿美元,进口值同比增长15%。随后在伦敦、日内瓦的后续会谈中,双方进一步取消91%的互征关税,仅保留24%的关税暂时搁置,为长期协议谈判争取了时间与空间。

谈判带来的积极效应持续释放: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关税暂停后,对美出口订单回升20%;美国农民的猪肉、大豆出口船队重新启航,农业出口困境得到缓解。欧洲央行的分析指出,关税缓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速提升0.3%,美国通胀水平下降0.2%,全球市场信心显著回暖。港口运输繁忙度回升、企业投资意愿增强,这些鲜活的变化印证了“对话优于对抗”的朴素真理。

当然,谈判之路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中国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绝不会签署偏向美方的不平等协议;特朗普政府也面临国内政治压力,必须在强硬姿态与民生福祉之间寻求平衡。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决定了合作共赢是必然选择——中国制造的强大产能与美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本就是全球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脱钩无异于“自断臂膀”。目前,第一阶段协议已有效稳定局面,第二阶段围绕数字贸易、绿色能源等新领域的磋商正在推进,为中美经贸关系的常态化奠定基础。

所以也就只有唯独的平等对话,才能行稳致远!

中美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早已证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的深刻道理。巨额关税带来的贸易冰封,不仅让两国企业和民众承受损失,更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全面脱钩的歧路代价惨重,不符合任何一方的根本利益;而重启谈判、坚持平等互利,才是破解困局的唯一正途。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税困局下的中美,未来应该只有两个选择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