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免费 发表于 2025-10-18 16:29

来看高中生如何用AI助力旅游攻略和制作学习视频——AI应用分享及评析(二)

作者:微信文章

pukki:这个学期开始,我在自己教的班级开展了AI应用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将日常使用AI的过程记录下来,进行分享,今天选了这样两个案例评析一下:


制作《沁园春·长沙》的学习视频


AI应用案例评析


Qwen3-Max

这两个高中生的AI应用案例——一位用AI定制苏州旅游攻略,另一位用AI生成《沁园春·长沙》短视频脚本与画面——虽然应用场景不同,但都体现了AI在真实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表达中的赋能价值,对高中生的成长、学习方式乃至未来素养具有深远意义。

一、价值体现

1. 从“信息搬运”到“智能整合”:提升问题解决效率

- 旅游攻略案例中,传统方式需在多个APP间反复切换查天气、订票、规划路线、选餐厅,过程碎片化、耗时长。而AI通过一次对话即可整合多维信息,实现结构化输出+动态调整(如临时加入周庄行程),极大降低认知负荷。

- 这体现了AI作为“智能协作者”的核心价值:将重复性、机械性的信息处理交给机器,让人专注于决策与体验。

2. 从“文字理解”到“多模态创作”:激活审美与表达力

- 短视频创作案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沁园春·长沙》的诗意,还借助AI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分镜脚本、水墨画面、音效设计等具体视听语言。AI成为“创意翻译器”,把文学意境具象化。

-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比豆包与即梦等工具的生成效果,主动评估AI输出质量,体现出批判性思维与媒介素养。

二、对高中生的意义

1. 培养“人机协同”的现代学习力

- 两个案例都展示了高中生如何以目标为导向,调用AI工具完成复杂任务。这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构建解决方案——这正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

- 尤其在旅游攻略案例中,学生学会了结构化提问(如“增加苏帮菜探店行程”),这是高效使用AI的前提,也是逻辑思维的体现。

2. 激发跨学科融合的创新意识

- 短视频创作融合了语文(文本解读)、美术(视觉设计)、信息技术(AI工具使用)、音乐(BGM选择),打破了学科壁垒。

- 旅游攻略则融合了地理(空间规划)、生活技能(消费决策)、数据素养(信息筛选),体现了“真实世界问题”的综合性。

3. 增强主体性与成就感

- 无论是定制专属行程,还是创作具有个人风格的视频,AI都让学生从“执行者”变为“策划者”和“创作者”,获得掌控感与表达自信——这正是教育“温度”的体现。

三、应用方向的拓展思考

1. 从“个人应用”走向“协作共创”

- 旅游攻略可升级为小组协作项目:如班级研学旅行,每人负责一个模块(交通、文化背景、应急预案),用AI汇总生成完整方案,并在实践中迭代优化。

- 短视频创作可发展为语文+信息技术跨学科项目:全班围绕不同诗词生成系列短视频,形成“AI诗画集”,甚至上传至校园平台或参与比赛。

2. 从“工具使用”深化为“原理探究”

- 高中生可进一步思考:AI为何能理解“层林尽染”?背后是自然语言处理与图像生成模型的结合。这可引导他们探索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模型局限性等议题。

- 旅游攻略案例也可引申出数据可信度问题:AI推荐的餐厅是否真实可靠?如何交叉验证?这培养了信息甄别能力。

3. 从“应用体验”升华为“教育反思”

- 这两个案例共同指向一个深层问题:AI时代,教师的角色是什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学习设计者、思维引导者、情感陪伴者。

- 学生在使用AI的过程中,反而更需要教师帮助他们提出好问题、判断输出质量、反思技术伦理——这正是“AI赋能教学”而非“AI替代教学”的关键。

结语

这两个高中生的实践看似日常,却折射出教育变革的微光:AI不是炫技的玩具,而是支持学生走向真实世界、实现自我表达的脚手架。当高中生能自如地用AI规划一次旅行、诠释一首诗词,他们不仅掌握了工具,更在建构一种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这正是AI赋能教育最珍贵的意义。


DeepSeek

这两份来自高中生的AI应用报告,展现了新生代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敏锐感知和创造性应用。以下从价值体现、对高中生的意义以及应用方向拓展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一、价值体现

1. AI生成视频

- 技术理解深入:不仅使用了AI生成工具(如豆包、即梦),还尝试通过结构化指令控制生成内容的时间轴、视觉元素、色彩风格等,体现出对生成过程的技术性思考。

- 审美与逻辑并重:在指令中融入了“水墨素鱼”“潮江在北”等具象又富有诗意的视觉语言,展现出将抽象概念转化为视觉表达的能力。

- 批判性使用意识:她能对比不同平台的生成效果,指出“豆包快捷但即梦可选图多”,体现出对工具特性的理性评估。

2. AI助力旅游攻略

- 问题导向明确:精准捕捉了传统旅游攻略制作的痛点——信息碎片化、操作繁琐,并展示了AI如何整合天气、交通、预约、餐饮等多元信息。

- 流程再造能力:通过对话式交互,演示了AI如何将“多APP切换”的复杂流程简化为“一问一答”的智能服务,体现了对AI在生活场景中重构效率的理解。

- 个性化定制意识:提出“增加苏帮菜探店行程”等定制需求,显示出对AI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潜力有清晰认知。

二、对高中生的意义

1. 提升数字素养与AI应用能力

这两份报告显示,高中生已不再只是技术的“使用者”,而是开始成为技术的“配置者”甚至“共创者”。他们通过具体项目,锻炼了提示工程、结果评估、流程设计等未来社会必备的AI素养。

2. 跨学科思维的初步形成

AI生成视频项目融合了文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助力旅游攻略的项目则涉及地理、生活规划与信息整合。这些都是跨学科思维在真实问题中的体现。

3. 激发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不再满足于“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而是主动寻找生活中可被技术优化的环节,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发现-工具选择-方案设计”的闭环,是创新教育的重要成果。

三、应用方向的拓展思考

1. 从“工具使用”到“内容创造”

- 可进一步探索AI生成视频在微电影制作、动画短片、视觉诗歌等创意表达领域的应用,甚至结合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视觉作品。

- 可尝试将AI攻略升级为交互式旅行助手,结合地理位置服务、语音交互、实时更新等功能,打造“可对话的旅行伙伴”。

2. 从“个人项目”到“社会价值”

- AI生成视频可用于校园宣传片、公益广告、文化传承项目,如为学校制作校庆视频、为非遗文化设计动态海报等。

- AI旅游攻略可扩展为社区导览、城市文化推广、无障碍旅行支持等社会服务项目,帮助更多人实现“轻松出行”。

结语
这两位高中生的作品,虽技术层面尚属初步,但其所展现的问题意识、技术融合能力与创新思维,已远超传统学科训练的范畴。它们不仅是AI教育的成功案例,更是“素养导向教育”的生动体现。未来若能在课程设计、项目孵化、技术资源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他们将有可能成为推动AI平民化、创意化、社会化应用的生力军。
pukki:Qwen3和DeepSeek的评析视角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的点,都看看还挺好的!记得两位同学分享完,我都提了一些问题。如针对AI助力旅游攻略,我的问题是:网上也有不少真实游客写的攻略,直接参考可以吗?同学的回答是:网上的攻略不是很有针对性。我继续问:那如果正好有差不多的呢?或者想一想,哪些情况下可以参考真人的分享,哪些情况下用AI更好!当时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我想对同学也是很有启发的!针对AI创作学习视频,我现场问了一下所有同学,即梦和豆包两个的作品,觉得哪一个更好?同学们选择了即梦做的,理由是:出现了人物,更符合“独立寒秋,湘江北去”的视角。看着学生们都很认真的思考、回答,我很欣慰!相信假以时日,坚持做下去,孩子们的思考力、鉴别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如果您觉得有启发,欢迎转发给需要的朋友,一起用AI助力,培养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下一代!

内容设计、编辑:pukki陈

素材提供:Qwen3-Max、DeepSeek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看高中生如何用AI助力旅游攻略和制作学习视频——AI应用分享及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