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17 18:07

AI时代的三点思考

作者:微信文章
hi,吾友!

最近看到马斯克的一个采访,他预测到2026年,人工智能将可能超越最聪明的个体智能;到2030年,AI或将超越人类的集体智能。

面对这样的未来,一个普通人还能做些什么?或者更直白地说,个体如何才能在超级智能的时代中不被淘汰,找到自己的位置?

以下,是我思考的三点路径。
1. AI增强的本质探寻


当what(是什么)和how(怎么做)变得极其廉价时,why(为什么)的价值就开始飙升。

我刚上大学的时候,也曾因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不明白很多问题而感到焦虑。在那个时候,要把一件事情想透彻,要么需要高人指点,要么就得自己去海量的信息世界里苦苦搜寻、调研、领悟,这背后都有着不低的门槛。

以前,我们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和研究,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而AI的出现,让信息获取的成本趋近于零,其信息处理的速度和规模更是远超人类。

我认为能在几秒钟内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物本质的人,自然拥有不一样的命运。

AI的强大智能,让“探索本质”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我称之为“AI增强的本质探寻”。你可以借助AI的思维链、深度思考和海量信息检索能力,快速洞察一个事物的本质。

不妨从任何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开始尝试: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软件工程的本质是什么?中国房地产的本质是什么?

你可以让AI为你生成一个用于本质探寻的提示词(Prompt),然后与它展开深度对话。AI能够帮助我们增强思考,而不是替代思考。
2. 提出好问题的能力


答案就在那里,只要你问对问题。

过去,我们关注的是如何 找到 有效信息;现在,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向AI有效提问。一个值得探究、足够深刻的好问题,其价值甚至可能超过答案本身。

与AI的互动,本质上是一种沟通。精准地定义问题、清晰地表达需求,是获得高质量答案的关键。这是一个可以刻意练习的能力,从清晰表达,到结构化表达,再到简洁表达,逐步掌握提问的艺术。

入门时,可以套用一些成熟的提示词框架,例如**CO-STAR模型**:
C (Context - 上下文): 提供背景信息,让AI了解任务场景。O (Objective - 目标): 明确你希望AI完成的具体任务。S (Style - 风格): 指定回应的写作风格,例如“像一位资深科技记者”。T (Tone - 语气): 设定回应的态度,如“专业且鼓舞人心”。A (Audience - 受众): 明确回应是写给谁看的。R (Response - 响应格式): 指定输出的格式,如“要点列表”或“Markdown格式”。

想提升提问能力,这里有几个可行的途径:
专项学习:Kaggle上有一份由Google发布的《提示词工程白皮书》,内容详尽,从基础技巧到高级应用(如思维链、ReAct等)都有覆盖,非常值得学习,文档请自取https://www.kaggle.com/whitepaper-prompt-engineering。实践与比较: 养成每天和AI对话的习惯。你可以使用像 lmarena.ai 这样的平台,它是一个通过模型比较的开放平台,可以帮助你了解不同AI模型回答质量的差异。借鉴与模仿: 多看、多尝试别人的优秀提示词。例如,最近Dan Koe推出的“Human 3.0”提示词,旨在通过AI的适应性访谈帮助用户进行自我发展和潜力挖掘。收集不同领域的高质量问题清单,久而久之,你的提问能力自然会得到提升。
3. 多领域融合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整个世界在他眼前都是钉子。—— 这其实是一种警告!

在过去,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一把好“锤子”)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AI的出现,让各个领域的“锤子”变得不再那么昂贵,甚至可以说是廉价。AI可以成为任何一把锤子,它能比大多数软件工程师更高效地编写代码,比大多数数据分析师更快地分析数据。

如果你仍然只满足于当一把“锤子”,被替代的风险就会很高。

查理·芒格很早就提出过“多元思维模型”(Latticework of Mental Models),他主张要掌握不同学科的重要思维模型,并用它们来构建立体的认知框架,因为现实世界并非按照学科界限来划分的。

在AI时代,实践多元思维模型的门槛大大降低了。AI可以成为你连接各个领域的桥梁,成为你专属的“虚拟专家顾问团”。

你可以这样做:
让AI扮演不同领域的专家: 比如,让AI扮演一位经济学家来分析你的职业发展,或者让它扮演一位心理学家来帮你解决沟通问题。跨界寻找解决方案: 把一个领域的结构、模式或解决方案,应用到一个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例如,用生物学的“生态系统”模型来分析一个行业的竞争格局。

AI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使其成为跨学科创新的催化剂。通过AI,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打破思维的墙,进行解决方案的创新。
结语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

祝你永远保持好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AI时代的三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