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16 10:43

OpenAI CEO奥特曼:为了确保孩子不被 AI 取代,他给孩子规划了这三件事

作者:微信文章
新学期开学近一个月,家长群里的画风渐渐变了——从起初“这学期一定要逆袭”的豪言壮语,变成了“作业写不完,我快撑不住了”的深夜吐槽。

这背后的落差,恰恰揭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我们是否太过关注“眼前的分数”,而忽略了孩子未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最近读到OpenAI CEO山姆·奥特曼的一篇访谈,这位科技领袖、同时也是一位新晋父亲,被问到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

“为了确保孩子 30 年后不被 AI 取代,他最应该学什么?”



他的回答出人意料地清醒:

01

孩子最需要掌握的不是某门具体学科,而是 “如何学习”;
02

真正要培养的是 元技能:能适应变化的能力、遇到巨变时保持韧性的素养;
03

以及人类独有的价值—— 洞察需求、创造价值、理解他人。

他有一段话特别值得品味的话:

“AI 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工具,但使用工具的‘人’——我们的意图、洞察力和同理心——将变得前所未有的珍贵。”



这不仅仅是对教育的预判,更是对当下父母的提醒。他甚至直言,18年后他的孩子“很可能不需要上大学”,因为学习模式将被彻底重塑。相比之下,他更担忧的是中年一代能否学会用全新的思维方式应对变革。



换句话说:

未来不缺聪明的工具,缺的是会使用工具的人。

我们要帮孩子储备的,不是某个知识点,

而是持续学习、持续进化的能力。

你可能会问: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具体该怎么做?让我们换个视角,从三位真实的高考学霸身上,看看“学会学习”究竟如何落地。

他们背景各异、方法不同,却都在用最朴素的坚持,走通了属于自己的路。更重要的是,这些经验,普通孩子也能借鉴。

01时间的力量:专注投入比天赋更重要

那些考上顶尖名校的孩子,真的是天生聪明吗?一位被清华录取学生的家长坦言:“单靠天赋,根本走不到这里。”

她道出了一个简单却常被忽视的真理:真正的扎实,来自持续的专注投入——在某件事上花费足够多的时间,自然会看到积累的奇迹。



















但在信息过载的今天,如何守护孩子的专注力?如何在学业与兴趣间找到平衡?一位学霸家长的实践给出了参考答案:

01营造纯净的学习空间

他们家有意识地减少电子设备干扰,孩子至今使用“老年机”。如果无法完全隔绝手机,也可以通过设定使用时长、设置专注时段等方式,为孩子留出不被切割的整块时间。

02更关注过程,不过分强调结果

遇到困难时,很多家庭容易陷入“这不行那不行”的消极循环。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只要不放弃,持续努力本身就是成长。

03“张弛有度”的节奏管理

学习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惩罚。这位学霸每年暑假都会全家旅行,同时在古筝、围棋、乒乓球等领域都有涉猎。真正高效的学习,需要劳逸结合的智慧。

这些做法背后,是同一个内核:培养孩子管理注意力、规划时间的能力,让学习成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02刷题的艺术:从陌生到精通的晋级之路

今年湖北一位考出695分的考生,在面对“成功秘诀”的提问时坦然表示:“我不相信天赋决定论,差距主要来自平时的积累。”























在她看来,考场上会不会主要看你平时有没有见过它:“别人会做这道题,是因为以前刷到过,已经打过照面了,你不会做,卡壳了,是因为你没有见过,这道题对你而言就是陌生人。”

她提出了一个生动的比喻:考场上遇到的每道题都像一个人——见过面、打过交道,自然熟悉;素未谋面,就会感到陌生。而刷题,就是主动创造“见面机会”的过程。

但她的“刷题”远非机械重复。翻开她的习题集,密密麻麻的批注勾勒出思考的轨迹。真正的刷题,是以题为镜,照见知识的盲区;以题为梯,搭建理解的阶梯。

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

初次见面:识别知识点,理清解题思路

再次相遇:预判出题意图,识别常见陷阱

多次切磋:形成条件反射,甚至能反推出题逻辑


这种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驾驭”的转变,才是刷题的精髓所在。正如她所说:“所谓的天赋,不过是愿意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持续下功夫。”



就像春耕秋收,每一分付出都在为未来积蓄能量。好成绩从来不是偶然,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03告诉自己“可以”,这力量比你以为的更强大

赤峰理科 713 分的高考学霸在分享学习秘诀时,提到了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词——“信念感”。

她说,做物理、化学时常会遇到特别难的题,第一反应也会闪过“可能超出自己能力”的念头。但她会深吸一口气,重新聚焦题目,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可以!”







有人或许觉得这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但实际上,当你先承认“这道题确实难”,再坚定地给自己暗示,就像给大脑装上了一个“稳定器”,能避免焦虑打断思路,让你在压力面前也能保持冷静去思考。

所以,面对大考或难题时,不妨学学她的做法:先接受现实的难度,再坚定地对自己说一句“我能行”。这份信念感未必立刻让题变简单,却能给我们带来稳定和力量,让我们能保持冷静思考。

学习中的心理韧性,其实就是奥特曼说的“在巨变中保持韧性”的缩影。未来面对 AI 的冲击,能快速调整心态的人,同样更有优势。

最后,结合奥特曼的提醒和学霸们的经验,我也来聊几个适合普娃家庭的行动。

01别把“天赋论”当借口
很多时候,孩子不差,只是“还没给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打磨”。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列一个每日深度学习计划:每天留出固定时间段,扎扎实实地做好“听、思考、复盘、总结”的循环。
02刷题最好有目标、有计划、有温度
不是“今天刷多少套题”,而是刷前先定“小漏洞目标”——比如“今天我主要复习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的区别”,“今天我复盘几何证明题中的‘辅助线思路’”。每刷一遍题,就带着这个“漏洞补救”的标签,再重刷、限时再刷、对比答案再刷……每一步都留下“笔迹和总结”。
03遇难题,先冷静,再自我暗示
当孩子卡在一道特别难的题上,不要马上跳到“失败打击”那一步。先让孩子承认“它确实棘手,但我愿意先仔细看题意、冷静思考几分钟”,然后告诉自己“我可以一步步试”。如果卡得死了,再给30秒的“情绪安抚时间”(哪怕只是喝口水、闭眼深呼吸10秒),再回去继续。这个“小暂停 + 自我暗示”的机制,反复用下来,很多时候比死磕效率更高,焦虑指数也会降很多。
04每周一个小改进
方法都是“工具”,但真正见效的关键在于“日常坚持”和“微小改进的累积”。别追求“高大上”的学习体系,先从“每周坚持一个改进点,每天落实一个小习惯”开始。比如这周尝试“每天晚饭后半小时整理当天的数学错题”,下周再加一个“早读后10分钟,自主阅读补充一篇与课本相关的延伸材料”。

写在最后

奥特曼提醒我们:未来不可预测,但“学会学习”的人更有机会抓住未来。

而我们从这些学霸故事里看到的,也不是神秘的天赋,而正是“元技能”的现实版本:时间管理、知识迁移、心理韧性。

所以别焦虑孩子是不是“学霸苗子”。真正能陪他们走远的,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 每天微小但持续的改进。

这一点,AI 替代不了,分数也替代不了。

加油,家长们,也祝孩子们在这个学期里,慢慢学会“如何学习”,能真正把这种超能力握在自己手里。

1

END

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OpenAI CEO奥特曼:为了确保孩子不被 AI 取代,他给孩子规划了这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