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日报 | AI 算力成本暴跌90%,谷歌、OpenAI 为何反而越亏越多?
作者:微信文章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们正在以史诗般的速度亏损,因此许多人都认为巨大的 AI 投资泡沫已濒临破裂,并可能触发规模堪比甚至超越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危机。
诚然,就像当年的互联网幸存者一样,总会有少数头部玩家能从这场潜在的行业崩塌中幸存下来,并最终改变世界。但残酷的现实是,即便是那些公认最有可能成为终局赢家的 AI 巨头,眼下也正承受着巨额亏损。
我们也许无法预测最终的结局,但或许能从某个关键线索中窥见未来:以 token 来衡量的 AI 需求。
目前,这一需求正在以骇人的速度飙升。整个 AI 行业的世纪豪赌最终是赢是输,或许完全取决于这股需求浪潮能冲得多高、多远。
在花旗全球技术与通信研究部门主管 Heath Terry 看来,行业早在一年前就已埋下关键的判断隐患。
当时,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 AI 单位算力的成本如何以“类摩尔定律”的速度(大约每七个月下降90%)持续走低,并理所当然地认为性价比会持续提升。然而,他们却集体忽略了更为致命的问题:
真正完成一项任务,到底需要多少 token?
当所有人都预期使用量会随着价格下降而稳步增加时,它的增长速度却远远超过了所有预测,堪称疯狂。
Alphabet 旗下的 Google 在今年五月的一篇博文中写道:“去年此时,我们的所有产品和 API 每月处理的 token 总量是9.7万亿,而现在,这个数字是480万亿——整整翻了50倍。”
这家科技巨头在七月的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宣布:“自那以后,该数字又翻了一番,现在我们每月处理的 token 超过980万亿,增幅实在是过于惊人。”
到了本月,Google 称该数据又已经攀升至1300万亿。
更深的资源黑洞
Token 需求之所以爆炸性增长,部分原因正在于,行业要竭力解决生成式 AI 模型那个臭名昭著的顽疾——幻觉。
为了提升答案的可靠性,当前最前沿的模型不得不采取更复杂的内部运行机制。例如,它们在给出正式答复前,可能会在内部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多次自我辩论与验证,或者向由多个专业化模型组成的“专家混合体”进行会诊。
于是,局面变得颇为尴尬:单个 token 的单位价格确实下降了,但 token 的总消耗量却陷入了彻底的疯狂。
而这股需求狂潮丝毫没有减退的迹象。OpenAI 的短视频应用 Sora 一经问世便引爆市场。Anthropic 新发布的大语言模型 Claude Sonnet 4.5,甚至能持续不断地编写代码长达30个小时。
这类具备长时思考能力的新兴 AI 模型,将进一步榨干行业本已捉襟见肘的数据中心容量。正是这种需求与消耗的非线性增长,导致 AI 初创公司们的亏损额比原先的悲观预期还要再多出数百亿美元。
Terry 表示,眼下,这些亏损正由初创公司自身和背后的风险资本家们共同承担,其模式与当年 Uber 为了培育市场而大举补贴打车价格如出一辙。
三大变量
在 Terry 看来,有三股力量正在形成,并有望在未来某个时间点交汇,从而将 AI 的经济模型推向盈利的拐点。
首先,模型效率的持续进化。
虽然作为大语言模型等生成式 AI 基础的 Transformer 架构,其发展可能已进入平台期,但开发者们正在创造新的混合模型形态。更有些开发者称,他们正接近一个转折点,即 AI 系统开始有能力辅助自身的迭代与改进。
Meta Platforms 首席执行官 Mark Zuckerberg 在七月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过去几个月,我们已经初步见证了我们的 AI 系统实现自我改进的曙光。”
所有这些技术进步,都将使 AI 模型变得更有效率,从而对 AI 的经济性产生根本性的积极影响。
其次,全球数据中心产能的集中释放。
世界各地正在兴建的大量数据中心即将陆续投入运营,这将极大增加算力和能源的供给,进而压低 AI 训练和推理的成本。
科技巨头微软上月便透露,其位于威斯康星州、耗资33亿美元的数据中心已进入建设收尾阶段,并同时宣布了在该地区启动第二个价值40亿美元设施的计划。
最后,当模型效率提升、算力基建扩容两大条件成熟后,持续增长的需求终将从负担转变为真正的红利。
Terry 预测,在未来几个月或几个季度内,正当上述两股力量开始显现威力之时,AI 需求很可能将迎来又一轮大规模的增长。届时,其主要驱动力将是海量企业级 AI 应用,它们将正式从试点验证迈向规模化部署。
英伟达 CEO Jensen Huang 上个月在播客节目中的判断则更为激进,他表示:“AI 的算力还将增长十亿倍,这就是一场工业革命。”
比例悬殊
花旗银行预测,未来五年,AI 行业的年均收入增长率将接近80%,市场总规模将在2030年达到7800亿美元,而今年的数字仅为43亿美元。
但即便如此,AI 时代的最终回报也可能呈现出极端的集中化,让绝大多数的竞争者血本无归。
著名风险投资家 Vinod Khosla 表示:“在风险投资的世界里,6%的投资项目贡献了60%的总回报。而在 AI 领域,我认为这个比例会更加悬殊——3%的项目就能贡献超过60%的回报。”
他这番评论,援引的是 a16z 在2015年一篇博文中提及的数据,该数据来自投资机构 Horsley Bridge 长达三十年的统计。
Khosla 和其他投资人正在押注的,正是他们投资组合中那极少数的超级赢家,其回报将足以覆盖其他所有项目的损失。这在科技投资界是一套早已被反复验证的法则。
然而,有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在这场关乎未来的竞赛中,不存在任何折中路线。无论是在模型研发还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任何浅尝辄止的策略,都绝无可能扭转这项技术背后残酷的经济现实。
这已经是一场押注于万亿级未来的“All-in or Nothing”的豪赌,而牌桌上的投资者们早已倾尽所有。
作者:Steven Rosenbush
刊载于:THE WAIL STREET JOURNAL
◉ ◉ ◉ ◉
Hi,我是盒里,关注 AI 领域的商业资讯与应用
本公众号仅用于记录我的个人日常阅读、思考
译文必然存在语言和翻译工具使用上的局限性
建议前往对应平台查阅原内容
▼ 欢迎关注公众号留言交流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