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不会取代人,但它会淘汰不学习的人
作者:微信文章戳蓝字“向阳的麦子”关注我
大家好,我是麦子。
如果你两三年前就开始接触AI,大概也会跟我一样——懵。
我第一次用AI时,问的问题是:“怎么做好外贸生意?”
结果它一本正经地回我一堆“正确的废话”,听完更迷糊。
那时候我特别失望,觉得AI不过如此。
直到我真正把它“用起来”——写文案、整理客户资料、分析产品、翻译方案——
才慢慢明白:AI不是没用,而是我那时候根本不会用。
这两三年,我在外贸和自媒体之间切换,每天要写文案、回客户、跟团队沟通,时间永远不够。
AI成了我真正的“搭档”,帮我省时间、理思路、提效率。
但与此同时,我也看见一个更大的趋势:
AI不会取代人,但它正在加速淘汰那些停在原地不学的人。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结合自己的真实经历,聊聊——
我怎么从一个被AI“整懵”的人,变成能靠它提升工作效率、打开思路的人。
一、最开始我踩的最大坑:提问太笼统
有次老客户介绍了一个新客户,对方做建筑和酒店项目,和我礼品促销业务完全不同。
客户11月要来中国,我得提前准备:怎么接待、怎么谈收费、怎么让他信任我?
这次我不再问“怎么做好外贸”这种大而空的问题,而是把问题拆细、信息讲清:
我是谁?(不是供应商,而是采购陪同顾问)
客户是谁?(建筑/酒店行业)
我想达成什么?(让客户信任我、推进合作)
当我把这些信息告诉AI,它立刻帮我整理出3个方向+5个具体策略,
从接待思路到沟通细节,一清二楚。
那一刻我明白了:
AI最有价值的,不是“答案”,而是它帮你看清问题的方式。
二、AI最强的用途:当“助手”,别让它替你思考
我现在最常用AI的场景有两个:
👉 整理信息
👉 梳理思路
比如前阵子我听了一个自媒体大V的付费课。
我没空做笔记,就录了音,回头让AI帮我删废话、提要点。
十几分钟后,一份结构清晰的文档就出来了。
——要是我自己写,至少得花两三个小时。
还有一次做产品分析,以前要开N个网页、比数据、做表格。
现在我直接问AI:“帮我分析某品牌的产品策略和价格体系。”
它先帮我搭好框架,我再去补充数据。
思路清晰了,效率直接翻倍。
我发现,AI最强的地方,不是“替你写”,
而是让你更快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三、我也被AI“坑”过
第一次,是我让AI直接写文章。
结果写出来的内容文AI味十足、没情感,一看就像机器写的。
后来我明白:AI只能打底稿,真正有温度的文字,得靠你自己去写。
第二次,是AI给了我一组“假数据”。
我没查就用了,结果被朋友指出错误,特别尴尬。
从那以后我记住:
AI能让你更快,但不能帮你偷懒。
四、我总结的5个实在建议
1️⃣ 每天都用几次。
刚开始笨点没关系,用多了自然知道怎么问。
2️⃣ 把AI当助手,不是老师。
它能帮你整理思路、省时间,但最终判断要靠你。
3️⃣ 提问越具体,答案越靠谱。
把背景、角色、目标都说清楚,AI才能帮到你。
4️⃣ AI给的数据一定要验证。
查官网、看权威平台,不嫌麻烦,避免出错。
5️⃣ 别怕用AI。
它就是个工具。不会用也能活,但会用的人——
早就跑在前面了。
五、现在AI已成我工作的一部分
我每天用AI十几次:
写文章前理逻辑、遇到不懂的先问AI、做决策时列利弊,
甚至客户提到的专业词,我都能秒查。
AI让我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事——
沟通客户、打磨产品、思考方向。
我越来越确定:
AI不是来取代我们的,而是帮我们变得更强。
回头看这两三年的变化,我越来越确定:
AI不是用来取代人的,而是用来放大人的能力。
它帮你省下时间,但不能替你思考;
它能给你答案,但永远取代不了你问出好问题的能力。
AI不会淘汰谁,它只是照出了——谁还在主动学习,谁早就停下了。
未来的差距,不在技术,而在学习力。
所以,不管你现在做外贸、自媒体、创业还是职场打拼,
都别害怕AI,也别排斥它。
先去试、去问、去用,你才会发现:
AI不是来取代你的,而是帮你变成一个更高效、更清醒、更有竞争力的人。
💬你呢?
AI改变你的哪一刻,让你突然意识到自己在“升级”?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往期阅读:拉开人生差距的,不是天赋,而是重复爆单不是秘诀,是日复一日的小动作在积累信任不敢卖 = 主动切断赚钱的路独立思考,才是成年人最稀缺的能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