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发表于 2025-10-13 12:34

王立非:外语人才已升级为“一带一路” 建设的战略资源

作者:微信文章


外语人才已升级为“一带一路” 建设的战略资源









王立非



“一带一路” 建设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合作、文化交流与区域发展的关键引擎,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巨大贡献。外语人才也从传统翻译的角色转变为核心战略资源,既是跨国合作的 “桥梁”,也是保障倡议行稳致远的关键要素。



“一带一路” 建设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首先,民心相通是 “一带一路” 建设的社会根基,而语言作为文化载体,是消除文化隔阂、促进文明互鉴的核心工具。沿线国家文化形态多样,唯有大量精通当地语言的人才,才能深入理解其文化习俗与价值观念,搭建文化交流桥梁。外语人才可精准外译中国文学作品、哲学思想,同时将沿线国家优秀文化引入中国,推动多元文化共生,为 “一带一路”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其次,经贸合作是 “一带一路” 建设的重点领域,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洽谈、贸易进出口,到跨境电商开拓、金融合作,均离不开语言服务支撑。王立非教授课题组采集的招聘数据显示,2025 年 7-8 月相关岗位中,销售与业务拓展(29.74%)、外贸与国际贸易(26.84%)合计占比超 56%。青岛乾程科技的 “海外销售支持”岗位、深圳雷曼光电 “海外渠道销售经理” 等岗位单岗招聘均达 999 人,凸显企业对能推动跨国商务洽谈、适配数字经济场景的外语人才的渴望。

第三,“一带一路” 建设需和平稳定环境,沿线面临地缘冲突、公共卫生安全等挑战。外语人才可深入了解当地社情民情,收集分析安全信息,为风险预警机制提供支持。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协助传递精准信息、开展国际合作。中国铁建国际集团在沙特、阿尔及利亚的项目需外语人才结合当地工程规范与语言能力,协调各方资源,保障项目安全推进。

第四,数据显示,岗位需求已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海外市场营销与品牌运营(8.26%)、跨境电商与电商运营(4.36%)成为新增长点。此类岗位要求外语人才掌握 TikTok、阿里巴巴国际站运营,以及海外社媒推广技能,而传统翻译岗位仅占 3.57%,标志着外语人才从 “工具型” 向 “复合应用型” 转型,需深度嵌入数字产业链各环节。



“一带一路” 建设对外语人才能力的要求

王立非教授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五类核心人才:(1)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人才,肩负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重任,需深厚中华文化底蕴与熟练外语能力,通过汉语国际教育、文化外译,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2) 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打通多学科界限,研究沿线国家历史、政治、经济等,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提供智力支持,如为企业投资前分析市场环境与文化禁忌。(3)国际组织语言服务人才,熟悉国家政策与国际规则,具备全球视野与国际谈判能力,能在国际组织中传递中国立场,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4)高端复合应用型外语人才,兼具突出语言能力、沿线国情认知与专业背景(如经贸、工程、科技),像交通基建项目中,需既懂工程技术又能流畅沟通的人才保障项目完工。(5)非通用外语人才,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可填补语言服务空白,满足与小众语种国家合作需求,如在新兴市场国家帮助企业挖掘商机。

数据分析显示,“一带一路”外语人才需要“三重核心能力”:(1)语言与商务复合应用能力,英语仍是基础工具(招聘占比 48.45%),“英语 + 小语种” 复合型需求达 30.98%,且需掌握跨境物流、订单执行等国际商务能力。如艾比森公司在巴西招聘 “海外销售经理”,要求英语为工作语言且精通葡萄牙语。(2)数字化与本地化适配能力,跨境电商运营、用户行为分析成为刚需,同时需熟悉区域文化,如东南亚、中东市场的消费习惯。旭阳集团 “焦炭业务外贸销售” 岗位,要求理解能源化工产品特性,适配行业需求。(3)跨文化与数据思维增值能力,国际谈判、财务审计场景需平衡语言表达与商务素养,数据分析能力可为跨境推广提供支撑。青岛乾程科技公司的 “海外产品经理” 岗位要求用外语对接需求并通过数据优化策略。



“一带一路”外语人才的供需特点

从招聘主体看,民营企业主导,多元主体协同。民营企业以 55% 的招聘占比(33,627 人)成为主力,多集中于外贸、跨境电商领域,如青岛乾程科技总招聘 3001 人,占前五强企业 25%。上市公司(18%)聚焦电子信息、新能源,国有企业(9%)集中于基建、能源,如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招聘达2010 人)、旭阳集团招聘达2006 人,体现国家战略项目的稳定需求。

从招聘地域分布看,核心聚集与长尾覆盖并存。外派需求呈现分层级的特点,第一梯队为俄罗斯(90 人)、葡萄牙(72 人)、越南(71 人)、德国(61 人),分别对应能源基建、产业链互补、科技合作;第二梯队涵盖土耳其(44 人)、新加坡(26 人)等 20 国,覆盖中东、非洲;第三、四梯队包括印尼、伊朗等 30 余国,虽单国需求 1-9 人,但体现合作纵深拓展,如艾比森岗位覆盖日韩、中东细分市场。

从招聘学历与薪资看,梯度分层,能力定价。以本科学历为主(67.06%),大专为补充(23.90%),硕博学历需求主要集中于国际法律服务等高端领域;经验要求上,1-3 年经验最受青睐(37%),经验不限岗位占 27%,为应届生提供机会。薪资与能力挂钩,10K-15K 元区间需求最旺(33.29%),15K-25K 元区间占 25.47%,25K 元以上高薪岗位(13.56%)集中于高端项目管理,如中国铁建国际集团 “海外财务主管” 薪资 2-4 万元,附带 2-6 个月绩效奖金。



“一带一路” 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一)完善培育理念,立足中国,融入世界

厚植家国情怀,将外语学科与中国实际结合,增设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培养人才对文化的诠释与传承能力,强化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使其能生动讲述中国故事。拓宽全球视野,关注国际教育趋势,通过国际交流、联合培养,提升人才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如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交换生项目,增强全球胜任力。

(二)优化培育规划,精准布局,高效配置

提升语言服务功能,调研当前语言服务能力,结合 “一带一路” 发展需求,聚焦跨境电商等重点领域,引导教育资源配置,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加强语种布局,调查沿线通用语分布,按 “优先”“鼓励”“关注” 原则规划非通用语种,以通用语为主体、非通用语为补充,优先培养与我国经贸紧密国家的外语人才。培育高校特色,指导高校差异化发展,综合性高校侧重跨学科培养,行业背景高校结合特色培养行业型人才,语言类高校强化语言技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三)协同创新,打破壁垒,提升培育效能

加强学科协同,促进外国语言文学与中国语言文学、经管、法学、计算机等学科交叉,开设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与语言沟通” 等跨学科课程,培养综合素养。加强高校协同,整合国内高校资源,共享课程与师资,开展联合培养;推动与沿线国家高校建立联合研究中心,促进教育资源国际流动。加强产教协同,深化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基地与案例,高校按需调整培养方案,如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教师挂职、学生实习,实现人才与市场无缝对接。加强国际协同,借鉴国际教育经验,与国际组织、国外高校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参与国际教育标准制定,提升我国人才培养国际影响力。



结语

“一带一路” 建设为外语人才提供广阔舞台,也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规格提出更高要求。当前,外语人才已从 “沟通工具” 升级为 “战略资源”,需兼具语言能力、行业知识、数字化技能与跨文化素养。未来,需持续优化培养体系,强化 “英语 + 重点小语种” 复合能力、“语言 + 行业” 融合培养、“数字化 + 本地化” 适配能力,让外语人才在促进人文交流、推动经贸合作、维护区域安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简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创新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巴渝学者”讲座教授)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png/4yyPcMNMvgbdQ0g4najRXID4hVD85cC4SmWKgR2brQhUziakq23ibAd7JSff5ibUicaZNQRaJ6LdfyxKIxaEJiaCgEg/640?wx_fmt=other&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立非:外语人才已升级为“一带一路” 建设的战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