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博主突围秘诀:3 招打造核心竞争力
作者:微信文章最近在关注一位 AI 智能制造领域的博主,几场直播看下来,彻底被他的思维方式圈粉 —— 不是靠炫技式的专业术语,而是总能用一套清晰的逻辑,把复杂的行业问题拆解得明明白白。
细想之下,他能在细分领域快速突围,靠的不是运气,而是三个值得所有人借鉴的「成事特质」。尤其是我们中年人,有经验、有积累,若能顺着这个思路梳理自己,或许能找到突破瓶颈的新方向。
一、先建「思维框架」,再填「零散经验」:别让你的积累只停留在「凭感觉」
这位博主最让我惊艳的,是他对「理论框架」的执念。
他不会零散地分享案例,而是先搭建自己的分析体系:比如用「九宫格模型」拆解 AI 在制造业的应用场景,细分的每个格子一看就懂;又比如把AI思维和二十四节气挂钩,用传统智慧串联起成事思思维。
至于这种关联是否绝对严谨?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通过「框架」把碎片化的知识串成了网,既方便自己梳理思路,也让观众能快速跟上他的逻辑 —— 这正是很多人欠缺的能力。
我们总说自己「有经验」:做过十几年项目、处理过无数突发问题、懂行业里的各种「潜规则」,但这些经验大多散在脑子里,遇到新问题时还是靠「凭感觉」、「以前这么做过」来决策。
其实不妨试着给自己搭个框架:比如用「坐标系」定位项目 —— 横轴是「风险等级」,纵轴是「收益周期」,每个新项目进来先落位;用「鱼骨图」分析问题 —— 把「产品滞销」拆成「渠道、定价、竞品、用户需求」几个分支,再逐一找原因。
当零散的经验被放进框架里,你的「经验」才会变成可复制、可升级的「方法论」,这不仅是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更是让自己区别于年轻人的「底气」。
二、用「长期主义」对抗焦虑:中年人最该有的,是「厚积薄发」的勇气
博主自己提到其目标很明确:未来 10 年,只做 AI 智能制造的案例研究,每年至少深度拆解 50 个企业案例;同时用 10 年时间读透古代诗人的作品,从传统文化里找创新灵感;甚至打算像其他大咖那样举办「年度案例大会」。
听到「10 年」这个数字时,我突然有点触动 —— 在这个追求「短平快」的时代,能静下心来做一件「长期事」的人,太稀缺了。
我们中年人常常陷入焦虑:怕行业变化快,自己跟不上;怕年轻人冲得猛,自己被替代;所以总想着「多抓几个机会」「尽快看到成果」,结果往往是浅尝辄止,什么都做了一点,却没一样能拿得出手。
但这位博主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不追风口,而是选一个自己认可的方向,用「十年」做单位规划,把大目标拆成「每年 300 场直播」「每月 4 个深度案例」这样的小任务,一步步推进。
其实对中年人来说,「长期主义」才是最适合我们的赛道。我们有更稳定的心态、更成熟的资源整合能力,不需要靠「短期爆火」证明自己,反而可以沉下心来:比如用 2 年时间深耕一个细分领域,用 3 年时间打磨一门自己的课程,用 5 年时间建立个人品牌。
慢慢来,反而会更快 —— 当别人还在追着风口换方向时,你已经在一个领域里扎了根,这种「时间沉淀的壁垒」,谁也抢不走。
三、必须有「自己的产品」:你的影响力,要靠「作品」说话
博主还有一个观点,和《纳瓦尔宝典》里的理念不谋而合:「想在社会上建立影响力,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产品」—— 它不是公司给你的职位,而是别人提起你时,能想到的、属于你的东西。」
对他来说,「产品」是他的「九宫格思维模型」,是他每年的「案例大会」,也是他已出版的书籍;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产品」可以是更具体的东西:
如果你是职场人,「产品」可以是你总结的《项目管理手册》,是你做过的标杆案例复盘报告;
如果你是自由职业者,「产品」可以是你的培训课程,是你写给客户的行业分析文章;
如果你是宝妈,「产品」可以是你整理的《育儿资源合集》,是你分享的亲子沟通心得。
这些「产品」或许一开始很粗糙,但只要你愿意持续打磨,它就会成为你的「名片」—— 别人看到你的「产品」,就知道你有什么能力;你通过「产品」,能吸引到认可你的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产品」是「可沉淀、可复用」的:一份案例报告可以不断更新,一篇行业文章可以被反复传播,它们不会随着你换工作、换赛道而消失,反而会成为你持续放大影响力的「资产」。
写在最后:
看这位 AI 博主的分享时,我总会想起一句话:「真正厉害的人,不是比别人聪明多少,而是懂得把自己的优势,变成可复制的方法论。」
对我们中年人来说,经验是优势,沉稳是优势,甚至曾经踩过的坑,都是优势。关键在于,我们要学会像这位博主一样:用「框架」梳理经验,用「长期主义」深耕方向,用「产品」放大影响力。
或许不用多久,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积累的那些岁月,早已是别人拿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感悟或启发,这才是我分享最大的动力!
【关注我,不迷路,一起精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