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作:定位有了,为什么还是写不出内容?
作者:微信文章点击下方👇“皮特AI写作”关注公众号
做个有内容会变现的IP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包括我自己,明明已经有了自己的定位,却依然写不出内容?
比如你知道自己要做“个人IP成长”,或者“AI写作”,方向也没问题。
但每天坐到电脑前,脑子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写什么。
这件事困扰了我很久,直到后来我才慢慢明白,问题不在“定位”,而在“表达系统”。
很多人以为,定位是万能钥匙。
只要找对方向,内容就会自己长出来。
但其实定位只解决了“你是谁”,没解决“你怎么说”。
它更像是一张地图,而不是一条路。
地图告诉你要去的方向,但你得一步步走,
走着走着,路才会出现。
这中间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写、不断调整、不断找到自己表达方式的过程。
另一个原因,是很多人没有真正建立起「输入—思考—输出」的循环。
他们读了很多,收藏了一堆好内容,但没有沉淀成自己的语言。
所以每次写作,都像在模仿别人的声音说话。
后来我养成一个小习惯:
每看完一本书、听完一堂课、和学员聊完一次,我都逼自己写一点想法。
不为发,只为留下痕迹。
这些碎片后来成了我写作的素材。
慢慢地我发现,写作不是“突然有灵感”,而是“平时一直在积累”。
当你的系统里有素材、有思考、有反思,写作就变成了一种“自然外溢”。
还有一种情况更普遍:
定位太抽象。
比如“个人成长”“思考”“表达力提升”这些方向听上去很高级,
但写的时候就会发现——太空了。
因为它没有对象、没有场景、没有问题。
我以前做家庭教育的时候,每篇内容都能写得很快,
因为我面对的是具体的人、具体的问题。
而一旦换成宏大主题,就容易掉进“我该说什么”的焦虑里。
定位要能拆成问题。
比如做AI写作,就能写——
AI如何帮你找到选题?
如何让AI写得有温度?
AI真的能替代写作吗?
只要有问题,就有内容。
还有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我开始把“写内容”变成“记录过程”。
过去我写的时候,总想着要写出“有价值”的东西,
但那种压力其实会卡死创造力。
后来我改成写过程。
我今天在试一个新的提示词,我就写下这个过程;
我帮一个学员解决了写作难题,我就写下那个瞬间。
这些内容反而更真、更有共鸣。
人能感受到你是真的在做,而不是在教。
那AI在这个过程中能帮上什么?
我现在越来越确定,AI最大的作用不是“帮你写”,
而是“协助你思考”。
它能帮你整理素材,帮你提炼主题,
甚至你可以让它扮演一个挑剔的读者,不断追问自己:
“这件事对你意味着什么?”
“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你能举个你自己的例子吗?”
这些问题,逼着你思考,逼着你更清楚地认识自己。
写作的本质是思考,AI只是镜子。
最终我发现,持续输出的关键不是方法,而是系统。
定位只是起点,
你得在实践中,让它变成一个有生命的东西。
当你不断输入、反思、表达、复盘,
定位就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条你亲手走出来的路。
而写作,也不再是任务,
而是你和自己、和世界保持连接的一种方式。
关于我:从教培废墟中爬出,我如何靠做AI写作IP杀出一条血路?
如果你也想学写作,想抓住AI时代的创作红利,扫码加我微信:
我是皮特,专注于AI写作赋能自媒体创作,5万人AI知识星球合伙人。
https://mmbiz.qpic.cn/mmbiz_png/Fn1mm08s7aMa2QM8Qiayx3cJtWcslRqjZtc9xtaQibficZFFgxaGC5k1wQa0LZjWAfjeWcFyia5sYmvEIN5fhic7hkQ/640?wx_fmt=png&from=appmsg&wxfrom=5&wx_lazy=1&wx_co=1&randomid=vyyop6pc&tp=webp#imgIndex=0
页:
[1]